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 最近1个月下载排行
  • 最近1年下载排行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韩利方, 索勋, 闫文朝
    摘要 (193) PDF全文 (1634)
    寄生虫是人和动物重要的病原,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寄生虫与宿主在长期的共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而巧妙的免疫逃避能力,能有效地规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杀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从逃避免疫识别、免疫抑制和借力共感染3个方面来论述和分析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机制,以期提高读者对寄生虫感染复杂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为人和动物寄生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 卫宪钰, 欧琳琳, 张文义, 孙海龙
    摘要 (352) PDF全文 (1503)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通常经过恙螨叮咬传播。近年来,随着人类全球活动的日益频繁化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恙虫病在全球发病范围快速扩大、发病率快速上升。我国作为恙虫病的高发地区,近十年来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呈现指数增长。本文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对2010—2021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对近十年我国恙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及预测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阐明我国恙虫病高发地区、时空分布、易发人群等流行病学特征及对恙虫病发病预测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 施明杰, 刘智通, 孙毅
    摘要 (132) PDF全文 (1288)
    近年来,蜱媒疾病的不断发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明确病原体与蜱媒唾液腺细胞相互作用的信号调控元件及通路、揭示蜱媒病原传播的分子基础,有助于阻断蜱媒疾病的传播、制定和优化蜱媒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本文通过对蜱类主要细胞免疫系统信号通路(如Toll、IMD、JAK/STAT等)及其泛素化(特别是E3泛素连接酶)机制在蜱类调控信号通路和免疫逃逸方面的作用进行回顾,以期探讨E3泛素连接酶对于蜱媒病原的感染、定植和传播的生物学意义,为科学阻断蜱媒病原传播、制定蜱媒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技术支持。
  • 李博琦, 刘铸, 李春晓
    摘要 (187) PDF全文 (1167)
    蚊虫体内微生物种类繁多,在长期的协同进化中与蚊虫形成了密切的共生关系。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蚊虫体内共生微生物得到了广泛的研究。本文主要针对蚊虫共生微生物的生态学、生理功能以及与宿主和病原体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 许静, 夏超明
    2007, (03): 188-191.
    摘要 (121) PDF全文 (1101)
    由于传统病原学检测方法和免疫学诊断方法的局限性,近年来发展了一系列病原体核酸分子检测、诊断新技术,本文综述了核酸诊断技术在寄生虫病中的应用及其研究进展。
  • 朱惠丽, 张龙现, 宁长申, 党海亮, 李家诚
    2007, (01): 48-55.
    摘要 (188) PDF全文 (867)
    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肠道病原体,备受关注。该病原具有广泛的宿主类型,可寄生于人和禽类、哺乳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等240多种动物。目前,人兽共患隐孢子虫共有8个种和1个基因型,即,人隐孢子虫(C.hominis)、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犬隐孢子虫(C.canis)、猫隐孢子虫(C.felis)、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小鼠隐孢子虫(C.muris)、猪隐孢子虫(C.suis)、安氏隐孢子虫(C.andersoni)和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鹿基因型。隐孢子虫的传播主要是粪-口途经或间接通过污染的环境、食物和水传播。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腹泻病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4%~20%和0.6%~20%, 我国腹泻病人的隐孢子虫感染率为1.4% ~13.3%,儿童的感染率显著高于成年人。本文分别叙述了人兽共患隐孢子虫的各个种类和基因型的生物学特征和分子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虫株的分布、进化特性以及隐孢子虫在人兽之间的传播途径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陈海霞, 李家萌, 孔玉方
    摘要 (151) PDF全文 (790)
    血吸虫病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畜健康的寄生虫病。传统的血吸虫病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病原学检查,免疫学检查和影像学检查3个方面。近年来随着新型生物材料、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传感器等新技术的发展,也给血吸虫病的检测和诊断技术带来了新的方法。
  • 蒿自睿, 王江峰, 万香波, 陈玉川
    2006, (04): 251-256.
    摘要 (145) PDF全文 (754)
    为明确中国嗜尸性蝇类主要种类的分布,以方便各地区法医昆虫学的研究与应用。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法医昆虫学的记载及我们在广东的研究确定其主要种类,然后根据各地卫生防疫部门有关卫生蝇类的调查报告统计分析其分布。结果表明:对于本文所统计的4科40种嗜尸性蝇类,有8种在全国均有分布,32种只分布于局部地区,6种主要分布于北方,6种主要分布于南方。初步明确嗜尸性蝇类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为我国各地区法医昆虫学的研究提供有关基础参数资料。
  • 汤新明, 索勋, 刘贤勇
    摘要 (149) PDF全文 (736)
    重大动物疫病的有效防控保障和促进了养殖业的快速发展。科学的疫病防控措施不仅有利于保障动物福利,还有利于提升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全面了解和掌握疫病发生、发展规律是制定科学防控措施的基础和前提。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我国的养鸡业正飞速地向规模化、集约化的养殖模式转变。本文以鸡球虫病为例,介绍规模化养殖模式下鸡球虫病的发生、流行和危害,并对其防控现状进行综述。
  • 栗绍刚, 郭东星, 李静宜, 李丹, 吴赵永
    摘要 (159) PDF全文 (694)
    恙虫病是由恙螨叮咬,感染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它常常以急性发热、常伴皮疹或焦痂、对抗生素治疗敏感为特征,若救治不及时可能导致严重的多器官衰竭甚至高达70%的死亡率。延迟救治是导致恙虫病患者高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恙虫病往往无典型症状,易与其他地区性疾病混淆,且临床诊断手段相对落后,易被忽视。本文针对恙虫病的病原体、临床诊治特点及防控策略进行文献综述,以加强公众和临床医生对恙虫病的认识,提高该疾病的诊断水平,降低恙虫病的重症率和死亡率。
  • 朱惠丽, 王松, 徐彦召, 胡建和, 张龙现, 孙亚伟
    摘要 (141) PDF全文 (637)
    抗菌肽是机体抵抗外来病原入侵而产生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多肽物质,是机体先天性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谱的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抗寄生虫以及抗肿瘤的生物学活性。原虫为单细胞真核生物,致病性原虫对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危害。研究证实抗菌肽可抑制原虫的生长发育甚至杀死原虫。 本文对抗原虫作用的抗菌肽种类、作用机制与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制新型广谱抗原虫病药物提供理论基础。
  • 汪运舟, 刘贤勇, 索勋
    摘要 (198) PDF全文 (615)
    兔球虫是一类专性寄生于兔消化系统的顶复门原虫,能够引起家兔严重的寄生虫病,对养兔业造成极大的危害。疫苗免疫一直被认为是防控球虫病最为安全有效的方法,遗憾的是由于对兔球虫免疫学特性的研究不够深入,当前尚无疫苗问世,因此开展兔球虫病疫苗研究对于家兔养殖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以减毒早熟株作为疫苗进行免疫是球虫病疫苗的理想形式,目前已成功选育多个兔球虫早熟株,并在试验中证实了其能够为家兔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家兔抗球虫免疫和疫苗研发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期为今后兔球虫的免疫学研究和疫苗研发提供参考。
  • 刘祎琪, 诸欣平, 程喻力
    摘要 (242) PDF全文 (574)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蠕虫感染的重要特征。蠕虫造成的宿主上皮损伤能诱导2型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分化。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黏附分子的作用下发育成熟并募集到蠕虫感染部位,通过分泌一系列颗粒蛋白与免疫调节因子发挥免疫效应。本文就嗜酸性粒细胞和蠕虫之间关系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对宿主的保护性免疫与病理损伤的两面性,及其对宿主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
  • 毕菲菲, 郝振凯, 孙霈, 于咏兰, 索勋, 刘贤勇
    摘要 (194) PDF全文 (572)
    鸡球虫病是由艾美耳属球虫感染引起的一种寄生性原虫病,严重危害养禽业。目前鸡球虫病的防治主要还是依赖药物。但随着药物的广泛及不合理利用,鸡球虫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本文主要阐述中草药、化学合成类、聚醚类载体抗生素等抗球虫药物,同时就鸡球虫抗药性研究作一概述。
  • 杨杜鹃, 张海林, 梁国栋
    摘要 (135) PDF全文 (543)
    病毒性出血热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休克、高病死率为特征的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中与虫媒病毒有关的出血热主要有立夫特山谷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黄热病、登革热、科萨努尔森林病、鄂木斯克出血热、基孔肯雅热等,本文从流行特征、病原学、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对上述疾病作一综述。
  • 黄恩炯, 郭晓霞, 赵彤言
    2008, (02): 115-119.
    摘要 (176) PDF全文 (542)
    嗅觉是昆虫产生行为的重要基础,阐明昆虫嗅觉机理有助于调控昆虫行为和进行害虫治理。近年来,随着昆虫行为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昆虫电生理的快速发展,许多与嗅觉相关的生物活性分子和相关基因被发现和克隆,深入研究昆虫的嗅觉反应机理已有可能。作者从气味分子、气味结合蛋白和气味受体等方面对昆虫的嗅觉反应机理进行了综述。
  • 翟士勇, 黄钢, 董建臻, 王喜明
    2006, (03): 178-184.
    摘要 (164) PDF全文 (539)
    本文综述了我国不同生态地理区域内吸血双翅目昆虫的种类分布、吸血双翅目昆虫区系和虫媒病的关系、吸血双翅目昆虫区系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河北省吸血双翅目昆虫区系的现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预防和控制虫媒传染病,特别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虫媒传染病和生物恐怖事件的发生,提供制定防控媒介昆虫预案的基本资料和科学依据。
  • 谢钢琴, 陈兵, 文建凡
    摘要 (190) PDF全文 (508)
    免疫逃避是寄生虫之所以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并成功适应寄生生活的重要原因。研究免疫逃避的机制,对于研发抗寄生虫的疫苗或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血吸虫等寄生扁虫是一些严重危害人类和家畜等的寄生虫。有关它们的免疫逃避机制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王梓乐, 高志强, 汪琳, 江海洋
    摘要 (264) PDF全文 (505)
    动物寄生虫病不仅会阻碍畜牧业健康发展,还会给食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加强动物寄生虫检测与监测是防控动物寄生虫病的关键,鉴于目前我国动物寄生虫检测标准存在不足,本文在系统整理了我国动物寄生虫检测标准的基础上,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了分析比较,以期为我国寄生虫检测标准的立项和制修订提供依据。
  • 瞿逢伊, 朱淮民
    摘要 (169) PDF全文 (482)
    本文根据历年和近年蚊虫分类研究代表性文献作历史回顾和评述。蚊虫的传统形态分类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蚊虫的分类理念在反复争议和修订的历史中演变,直至《世界蚊虫名录,第二版》出版,一个相对稳定的蚊科分类系统才被公众认可。通过“细胞遗传”和“分子鉴别”方法用于蚊种鉴别,缓解了复合体成员种形态分类鉴别中发生误订和混淆的困扰。21世纪初,以形态特征量化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蚊虫系统发育分类研究,对提高蚊虫分类鉴别水平产生明显的影响。新分类理念体现蚊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传统分类的改革不仅是分类理念,还应提供合理的方法和操作程序。近年伊蚊族及相关分类单元的研究中发现许多新属,新组合属及属级分类地位的变更,可以显示其活力和效率。新的分类理念认为传统分类系统缺乏对蚊科系统发育关系的体现是一个重要障碍,并将蚊科新分类系统修订为2亚科11族。关于我国蚊虫分类现状,作者试对以往记录予以修订,并提出新分类系统包括:2亚科10族45属420种(包括伊蚊族分类地位待定的已知蚊11种)。其中我国蚊属新记录:路蚊属Lutzia和金蚊属Kimia在文内作了简介。
  • 胡丹丹, 索勋, 刘贤勇
    摘要 (227) PDF全文 (479)
    由于鸡球虫病对养禽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鸡球虫生物学、疫苗和药物开发一直倍受重视。我国科研工作者在鸡球虫的分子生物学领域做了大量研究工作,主要涉及球虫功能基因、分子分类鉴定方法等;而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球虫研究中的快速发展,以及转基因技术和基因编辑等技术的出现和应用,使得解析鸡球虫的重要基因功能和生物学问题成为可能。本文对我国在鸡球虫分子生物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和进展进行综述。
  • 李建航, 赵腾, 李春晓
    摘要 (198) PDF全文 (464)
    蚊虫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昆虫,在蚊媒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蚊虫肠道内定殖有复杂多样的微生物群,其中沙雷氏菌属占据重要组分。沙雷氏菌属在与蚊虫的互作共生过程中,在很多方面对蚊虫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综述从沙雷氏菌对蚊虫生理行为的影响及其在蚊媒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总结了蚊虫肠道沙雷氏菌的研究进展,为发现蚊虫防控新靶标、拓展蚊虫防控新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 梁莎, 曾凡胜, 秦志强
    摘要 (182) PDF全文 (456)
    随着我国血吸虫病防控目标由“传播阻断”向“消除阶段”推进,血吸虫监测已成为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流行区域环境水体中血吸虫尾蚴的快速识别是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及预警监测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对环境水体中血吸虫尾蚴的富集与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 李超, 顾小龙, 卢春霞, 廖琴, 刘贤勇, 索勋
    摘要 (356) PDF全文 (455)
    鸡球虫病在我国广泛流行,严重影响我国养鸡业健康发展。目前各地关于鸡球虫流行情况均有报道,但鲜见关于全国整体流行情况的报道分析。本文对建国后各地的调查报告进行了梳理,发现我国各地鸡群球虫感染率均在50%以上,常见的虫种有柔嫩、巨型、堆型、和缓和毒害艾美耳球虫等,影响我国鸡球虫病流行的因素有饲养管理方式、环境及气候、免疫抑制或其他疾病、鸡只日龄等。同时我们还发现文献中检测鸡球虫的手段还比较落后,仅采用镜检球虫卵囊的占60%以上,并且调查范围局限于一市的占80%以上。由此可见,我国鸡球虫病流行严重,影响因素较多,而且流行病学调查手段落后、范围小,我们应当采用综合防控措施,并提高检测手段,以期控制鸡球虫病流行,促进养鸡业健康发展。
  • 周小洁, 李静, 付学锋
    摘要 (224) PDF全文 (454)
    杀蟑胶饵因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在我国广泛应用10余年,登记上市的产品也与日俱增,杀蟑胶饵的持续使用对蟑螂造成了不同程度的选择压力。本研究通过数据库、文献检索,对我国目前登记的杀蟑胶饵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对胶饵的抗药性水平与机理进行了比较分析。现阶段我国杀蟑胶饵产品具有生产厂家数量多、有效成分种类多等特点,蟑螂对胶饵的行为抗性并非普遍,胶饵的胃毒作用方式使其有效性通常不受显著影响。
  • 赵洁, 杜春红, 董毅
    摘要 (146) PDF全文 (423)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方式复杂,病原体在疫区有多种保存形式。近年研究证明,蜱可能是布鲁氏菌储存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疫源地的传播和流行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蜱可自然携带布鲁氏菌,并存在经期、经卵传递可能;蜱可能是布鲁氏菌传播媒介,在蜱传播病原体的2个重要器官(唾液腺和中肠)中检出了布鲁氏菌;已在蜱中检出B. melitensisB. abortus两种可致人发病的布鲁氏菌,尤其B. melitensis对人具有高致病性,布鲁氏菌可能存在“家畜—蜱—家畜/人”的传播循环。
  • 程喻力, 孙青, 孙希萌, 贾智惠, 顾园, 贾玉峰, 诸欣平
    摘要 (164) PDF全文 (416)
    教学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工作的核心。新冠疫情期间,由于线上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首都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在建设人体寄生虫学在线课程的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在线教学评价体系。本文通过以课堂表现、课后思考题、阶段性单元测试、形态学绘图、设计性实验报告、虚拟仿真在线实验考核等形式为主的过程性评价和以期末在线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和教学改进意见。文章就线上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的体会进行了总结,以期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评定、反馈和督导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赵惠敏, 杜娈英, 何廉波, 张贺, 荣金奎
    2006, (02): 57-59.
    摘要 (184) PDF全文 (416)
    为了调查青少年齿龈内阿米巴的感染情况,探讨其与口腔疾患的关系。采用二级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承德市中小学生559人,同时随机抽取口腔医院儿科门诊患者220人。以消毒牙签取受检者口腔齿龈上或病灶表面附着物,生理盐水涂片,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结果显示,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性别、年龄、地域无关。而与口腔卫生习惯、所使用的牙膏类型以及是否患有口腔疾病有关:经常刷牙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明显低于不经常刷牙者(χ2=9.47,P<0.01);使用普通牙膏的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显著低于使用药物牙膏者(χ2=8.38,P<0.01);有口腔疾病的患者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明显高于健康者(P<0.01),在各种口腔疾病中,牙周炎患者的齿龈内阿米巴感染率最高(χ2=20.02,P<0.01)。表明齿龈内阿米巴感染与口腔疾病密切相关。
  • 张勤, 王永亮, 苗丽, 程大峰, 黄晓琳
    摘要 (161) PDF全文 (406)
    当前,登革病毒及其媒介伊蚊已遍布全球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变暖、全球化、国际旅行、人居环境改变和病毒变异等,是导致登革热不断扩张的主要因素。现在,登革热已经遍布全球六大世界卫生组织区域,超过125个国家成为登革热地方性流行疫区。迄今为止,全球每年登革热的发病率估计波动在0.5~2亿之间,制图法评估发病率则接近4亿。目前尚无疫苗预防或特异性抗病毒药对治登革热,快速病例检测和临床治疗能够降低重症病例死亡率,而媒介蚊虫控制是现今预防和控制登革热流行的主要手段。为防控输入性登革热传入内陆口岸,总体防控措施为:一是对前往登革热疫区的出境人员及提供准确的登革热疫情评估通告,特别是针对重点人群,即劳务输出人员和出境留学人员,开展登革热防护的健康教育,降低个人感染风险;二是建立完善的疫情预警监测机制,及时做好出入境人员及货物等携带媒介生物的检验检疫,将输入性登革热的传播风险降到最低。
  • 代玉华, 赵忠懿, 程鹏, 刘丽娟, 公茂庆
    摘要 (106) PDF全文 (401)
    蚊虫是传播疟疾、登革热、黄热病、日本脑炎等疾病的重要媒介,嗅觉系统影响着蚊虫的栖息地选择、繁殖、觅食、吸血、趋避及信息传递等行为。嗅觉受体是嗅觉系统的关键成分之一,近年来相关的研究较多。本文简介了蚊虫嗅觉受体蛋白的特征、表达与功能,此外,综述了结构和功能高度保守的Or83b受体蛋白以及蚊虫驱避剂的研究进展。
  • 董可为, 陆绍红
    摘要 (142) PDF全文 (396)
    青蒿琥酯是一种重要的青蒿素类衍生物,不仅具有抗疟作用,而且能有效杀灭血吸虫童虫,预防血吸虫病。本文综述了青蒿琥酯体内、体外抗血吸虫作用、现场应用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田厚军, 赵建伟, 陈勇, 陈艺欣, 林硕, 魏辉
    摘要 (140) PDF全文 (391)
    通过研制环保、低毒、高效的蟑螂诱杀产品,加速蟑螂诱饵产品的应用和推广,为寻找依靠化学药剂为主防治蟑螂的替代产品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本研究以植物源物质、聚集信息素结合食饵对蟑螂开展了诱杀试验,通过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对3种不同配方的饵剂:配方1(PPF-A)、配方2(PPF-B)、配方3(PPF-C)的行为反应和死亡率来综合评价饵剂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对饵剂PPF-A、PPF-B、PPF-C的趋向反应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美洲大蠊对3种配方饵剂(PPF-A、PPF-B、PPF-C)的趋向反应率均低于德国小蠊。在选择取食3种饵剂(PPF-A、PPF-B、PPF-C)的情况下,德国小蠊在7 d内全部死亡;其中取食饵剂PPF-C的德国小蠊在第6 d就全部死亡,而对照组均无虫死亡。仅取食饵剂PPF-C的美洲大蠊在7 d内全部死亡。三种配方饵剂对德国小蠊的诱杀效果要高于美洲大蠊,饵剂PPF-C对美洲大蠊和德国小蠊的防治效果最好。
  • 张文杰, 周金林
    2008, (03): 189-192.
    摘要 (140) PDF全文 (390)
    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 其本身具有非特异性的先天性免疫体系,抗微生物多肽(Antimicrobial peptide)是其中高效作用分子之一。蜱的抗微生物多肽的发现及其在先天免疫系统中作用,对于研究病原体与媒介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研发新型抗微生物制剂,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蜱体内抗微生物多肽的发现及其研究进程,并梳理了从蜱体分离鉴定的抗微生物多肽的类别和作用机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
  • 何培圣, 袁庆虹, 张珊, 秦晴晴, 万威强, 李丹尼, 赵明亮, 于永慧, 欧阳譞, 焦俊, 熊小路
    摘要 (216) PDF全文 (384)
    为更好地了解云南省鼠类中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的流行情况,以便制定针对Q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本研究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云南省玉龙县捕获的鼠类携带贝氏柯克斯体的情况,并对阳性样本的贝氏柯克斯体进行多间隔区序列分型(multispacer sequence typing, MST)和多位点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分析(multilocus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s analysis, MLVA)。结果显示,在玉龙共捕获到49只野生鼠类,其中24只携带贝氏柯克斯体(48.98%, 24/49)。基因分型结果显示阳性样本携带贝氏柯克斯体的MST型别可分为MST16和一种新的MST基因型别,但未能获得最终的MLVA基因型别。本研究表明云南玉龙的鼠类携带新的贝氏柯克斯体MST基因型别,可为我国Q热的溯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连宏宇, 龚正达
    摘要 (127) PDF全文 (382)
    蚤类(Siphonaptera)不仅是叮刺吸血给人和家畜直接带来危害,并是鼠疫和鼠源性斑疹伤寒等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成为重要的医学昆虫。云南目前已发现蚤类9科45属150余种(亚种),其中约有60%的种类为云南所特有,其数量分别占我国现有蚤类总科数90%、属的60%、种的25%和特有种约25%。本文对目前云南省蚤类的分类与区系、物种多样性、生物学及其与宿主、重要环境因素和疾病关系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介绍。
  • 张思新, 汤新明, 李超, 刘贤勇, 吕艳丽, 索勋
    摘要 (191) PDF全文 (376)
    鸡球虫病严重危害养禽业,当前药物防治是防控球虫病的主导手段。但由于耐药虫株的频繁出现,药物残留等问题严重制约了药物的应用,使得用疫苗来防控球虫病日益受到重视。在球虫病疫苗研究方面,我国科研工作者做了大量的工作,本文主要就中国球虫病疫苗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 张李香, 吴珍泉, 吴佳凡, 黄强
    2009, (01): 43-46.
    摘要 (108) PDF全文 (372)
    本文研究了3种营养成分不同含量的饲料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洲大蠊若虫孵化后取食饲料2 120天,其平均体重为(35.95±0.68) mg/头,较取食饲料1、饲料3的美洲大蠊若虫的体重高;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3的日平均取食量(2.58±0.48) mg/头较饲料2的日平均取食量(1.99±0.83) mg/头多,但美洲大蠊若虫从饲料2、饲料3中日摄食的蛋白质和脂类间无差异(P>0.05);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2的利用率(95.67±1.32)%和食物转化效率(14.22±6.48)%高,与对饲料1、饲料3的利用率、食物转化效率间存在差异。美洲大蠊若虫取食饲料2较取食其他2种饲料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 张学勇, 简莹娜, 魏彦明
    摘要 (169) PDF全文 (369)
    为全面客观地了解中国包虫研究现状、热点和动态,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以2009—2019年中国知网收录的中文和外文论文文献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收录的包虫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类型、期刊、高被引文献、关键词、文献发表机构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包虫研究相关文献主要集中于临床医学、兽医学、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基础医学等学科;相关研究文献发文量最大的年份是2018年,共683篇;期刊《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载文量最多,共177篇;文献主要产出机构大多集中在高等院校和医院,其中论文数量发表最多的机构是新疆医科大学;统计分析发现每年的文献发表量呈现递增趋势;包虫的防治研究仍是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我国学者在包虫研究方面,主要侧重包虫的流行病学调查、疫病的诊断、治疗防控以及病原生物学的研究。我国在包虫研究领域的人力和财力支持力度较大,包虫研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我国在该研究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包顺才, 卢雪, 侯晓晖
    摘要 (146) PDF全文 (368)
    在自然环境中,昆虫会和微生物病原体发生广泛的接触。其中,媒介昆虫携带的病毒等病原会导致严重的人类疾病或动物疫病。而昆虫主要通过先天免疫系统来应对病原体的感染。昆虫先天免疫按照其组织和作用方式的不同主要分为细胞和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指由血细胞介导的吞噬、集结和包囊反应。而体液免疫则主要依靠脂肪体细胞所分泌的免疫蛋白,通过抗菌肽或黑化反应来抵御病原体。抗菌肽的激活转录,离不开相应的免疫信号通路的参与,如:Toll、IMD、JAK/STAT等。昆虫先天免疫的研究会促进新方法的开发以保护人类和动物宿主免受媒介传播病原的威胁。
  • 孙毅, 许荣满, 吴明宇
    摘要 (229) PDF全文 (365)
    中国的软蜱已记载2亚科4属14种,其中锐缘蜱亚科2属7种,钝缘蜱亚科2属7种,本文综合了最新的软蜱支序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对我国的软蜱科类群进行了系统分类厘定,并辅助可资鉴别分类的图形检索表,以期为蜱类及蜱传疾病监测与防治提供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