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著述

  • 张明明, 郝瑜琬, 程喻力, 黄京京, 贾智惠, 诸欣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索旋毛虫Ts87蛋白是否可以通过对小鼠NETs DNA骨架的降解作用实施宿主免疫逃避。方法 首先,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Ts87蛋白的理化性质,通过序列同源性比对确认其属于核酸酶家族。随后,通过分子克隆及蛋白纯化技术,获得高纯度的Ts87蛋白,并证实其具有核酸酶活性。将Ts87与已知酶活性位点的人溶酶体 DNase Ⅱα以及结构已解析的泰国伯克霍尔德氏菌DNase Ⅱ的一级序列进行比对,预测出其可能的活性位点,并通过定点突变技术获得Ts87酶活突变体,酶活性实验证实其功能。在体外检测小鼠骨髓中性粒细胞胞外核酸量及免疫荧光染色小鼠NETs,来证实Ts87蛋白酶活突变体降解NETs能力是否有所下降。最后,Ts87免疫小鼠后,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小鼠肠道NETs的 MPO与CitH3表达量,观察小鼠体内NETs的降解情况及虫荷。结果 成功获得高纯度Ts87蛋白,并证实其具有核酸酶活性,在体外可以降解小鼠NETs,且Ts87突变体降解NETs的能力下降。体内实验结果表明,免疫小鼠产生抗Ts87抗体后,体内NETs降解减少,利于NETs对虫体攻击,使小鼠体内虫荷降低。结论 旋毛虫能利用Ts87核酸酶逃避NETs的捕获,该研究为旋毛虫病的防治提供潜在的疫苗与药物靶点。
  • 张庆勇, 罗宇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宜昌市住院患者感染寄生虫的现状,对比分析感染寄生虫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方法 采用F280全自动粪便分析仪,对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住院患者50 256份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全自动粪便分析仪根据其自身软件分析,拍照记录各寄生虫虫卵,检验人员进一步审核确认寄生虫种类。以50名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感染寄生虫患者血常规结果变化。结果 宜昌市住院患者寄生虫感染率为2.25‰,其中,感染钩虫占60.2%,蛔虫占15.0%,肝吸虫占8.8%,其次分别为鞭虫、粪类圆线虫、蛲虫等。男性和女性感染率分别为2.20‰和2.31‰,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分布以61岁及以上年龄组感染率最高。血常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寄生虫组白细胞计数无明显变化,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以及血细胞压积降低。结论 宜昌市住院患者寄生虫感染者多见于中老年,其中,钩虫感染率最高,其次为蛔虫、肝吸虫等,寄生虫感染导致患者嗜酸性粒细胞增高以及出现贫血现象。
  • 芦瑞鹏, 段金花, 钟昱文, 邓惠, 吴军, 刘礼平, 阴伟雄, 邢烽, 黄辉, 符常杰, 陈宗晶, 程明基, 胡盛钧, 陈雅婷, 郭文婷, 林立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广东省埃及伊蚊种群消长现状及区域分布变化。方法 2018—2024年,对广东埃及伊蚊分布区域湛江雷州市乌石镇和企水镇开展持续监测,并进行湛江雷州半岛沿海埃及伊蚊分布调查研究。结果 2018—2024年,湛江埃及伊蚊密度逐渐下降,2021年9月在乌石镇最后一次监测到埃及伊蚊成蚊,2023年10月最后一次监测到埃及伊蚊幼虫。2021—2024年,对湛江企水镇的调查始终未发现埃及伊蚊。对雷州半岛埃及伊蚊分布区域调查结果显示,18个沿海村落均未发现埃及伊蚊。结论 本项调查明确了湛江雷州半岛区域埃及伊蚊分布及种群密度消长,为研判其入侵风险、科学开展相关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 范锦辉, 师喆, 祁妍敏, 吴坚, 张晓龙, 彭伟年, 王海峰, 段银娟, 李丽丽, 胡俊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民用航空器蜚蠊携带病原菌状况,并对航空器进行蜚蠊杀灭效果的现场评价试验,为航空器病媒生物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蜚蠊调查采取粘捕法,对捕获的活体蜚蠊利用微生物分离培养技术进行细菌学检测;采用胶饵灭蟑法进行施药,计算航空器施药前及施药后第1、7、30天的蜚蠊密度,评价杀灭效果。结果 捕获蜚蠊411只,均为德国小蠊,其中检测32只活体蜚蠊共携带8种26株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带菌率100%。4架航空器施药后第1、7、30天的蜚蠊密度下降率分别为58.8%、96.3%、93.2%,不同时间监测的蜚蠊密度下降率存在显著性差异(χ2=58.95,P<0.01)。结论 航空器蜚蠊携带多种致病菌,存在传播疾病的风险。应用胶饵杀灭法对航空器蜚蠊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可进一步推广应用。
  • 张晓龙, 王董, 赵静, 赵志亮, 袁凌睿, 周润仪, 田洁, 郭惠琳, 高春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掌握云南省河口口岸鼠类携带病原体情况。方法 采用鼠笼法捕获鼠体,同时解剖采集其肺、肝、脾等内脏。采用PCR法扩增鼠疫耶尔森菌、钩端螺旋体、巴尔通体、无形体等8种病原体,对阳性样本病原体序列进行测序并在GenBank上进行同源性比对,确定测序结果。利用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阳性病原体的系统发育树。结果 捕获黄胸鼠、褐家鼠、小家鼠共31只,其中黄胸鼠为优势种,占比64.52%;共检出钩端螺旋体和米库尔新埃立克体2种病原体,阳性率分别为9.68%、29.03%,未检测到其他病原体;鼠体携带病原体总阳性率35.48%。结论 16S rRNA单基因片段序列不能用于所有新埃立克体属病原体的分子鉴定,应结合其他多个基因联合分析确定。河口口岸的鼠传病原体流行情况表明,应加强边境口岸鼠传疾病监测力度,并实施一定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 甘军, 左晶, 王琳, 王伟, 孟兴, 张永龙, 石清明, 叶晓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驻兰部队营区家栖鼠密度、鼠种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部队开展鼠类防制提供基础信息。方法 2014—2022年根据驻地性质设置城区、郊区、偏远地区3种生境共12个监测点,在奇数月中旬采用夹夜法进行家栖鼠密度监测。结果 2014—2022年,共布放有效鼠夹122 035夹次,捕获各类家栖鼠共346只,平均家栖鼠密度为0.28%;2016年家栖鼠密度最高(0.63%),2020年最低(0.07%),不同年间家栖鼠密度存在显著差异,整体呈现先降后升趋势(χ2 =136.555,P<0.001);褐家鼠为该监测区域优势鼠种,占比83.24%。不同年份鼠种构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 =20.931,P<0.05);不同监测生境,家栖鼠密度、鼠种构成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偏远地区驻地家栖鼠密度最高,城区驻地最低;各年间家栖鼠密度季节消长均呈双峰型,1或3月出现小高峰,7月出现大高峰。结论 驻兰部队营区家栖鼠密度在2014—2022年间呈上升趋势。鼠类防制应以偏远地区驻地为重心,有针对性地实施灭鼠、防鼠措施,以降低鼠传疾病风险。
  • 龚正达, 文祥兵, 李春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中记述采自藏东南林芝市农耕区的额蚤属(额蚤亚属)一新种,鼠兔额蚤,新种 Frontopsylla (Frontopsylla)ochotona sp. nov.。新种可动突呈半圆形,后缘无钝刺鬃,不动突窄长,约与可动突等高等特征与无裂板额蚤Frontopsylla (Fr.)adixsterna Liu, Shao et Liu, 1976 较为近似,但可根据不动突的末端后缘斜截形以致末端前后缘不对称;♀第7腹板后缘无深窦,后端部呈截形或弧形的宽叶,第8背板后缘端部具宽窦等特征与后者和该属内其他种相区分。模式标本于2018年11月采自西藏自治区林芝市海拔约3 000 m的农耕区,宿主为待定种鼠兔Ochotona sp.、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和白尾松田鼠Pitymys leucurus
  • 病例报告

  • 赵瑞毓, 罗莎, 范合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23年10月9日收到1例输入性疟疾报告。患者因“间断发热3 d伴意识障碍1 h”入院,家属代诉有非洲刚果金旅居史。入院经过疟原虫抗原检测快速诊断方法 (RDT)以及外周血涂片镜检,检测到恶性疟原虫。结合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诊断为危重症恶性疟,即刻进行规范抗疟治疗,治疗4 d后,外周血涂片镜检未见疟原虫,治疗效果显著,37 d后治愈出院。
  • 吴克亚, 孔令艳, 邢俊, 庞为, 周祎, 梁玉红, 金圣浩, 齐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大连市首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合并恙虫病混合感染病例。患者因反复发热7 d、意识不清1 d入院,经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mNGS)、SFTSV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IgM实验检测,结果显示恙虫病东方体和SFTSV核酸阳性,结合临床表现和流行病学史,确诊为混合感染。
  • 综述

  • 赖映梅, 卓洵辉, 金子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能引起人畜共患弓形虫病的机会致病性原虫,可感染包括人类在内的几乎所有温血动物。弓形虫感染作为全球性的人畜共患病,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人群中具有高风险。由于弓形虫具有复杂的生命周期和广泛的宿主范围,对公共卫生及畜牧业领域构成严重威胁。目前对弓形虫病的防治主要以药物为主,其中磺胺嘧啶与乙胺嘧啶的联合用药是临床首选方案,但是该类药物在疗效、副作用和耐药性方面存在诸多局限性。尽管抗弓形虫药物的研发取得一定的进展,但截至目前仍未有理想药物上市或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报道,综述了近年来在抗弓形虫新型药物作用机制及作用靶点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未来药物的研发提供新的思路,也对当前抗弓形虫新型药物的研发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及展望。
  • 简报

  • 杨日华, 田焕福, 邹林森, 王松柏, 李德亮, 刘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黄鳝胃瘤线虫rDNA 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的多态性研究,进而开展对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以及为胃瘤线虫与其他线虫的种间遗传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数据。方法 对从5条黄鳝体内采集到的5株胃瘤线虫进行形态学鉴定,然后提取虫体DNA后通过PCR体外扩增技术对虫株核糖体ITS序列进行扩增、测序及分析,使用虫体ITS基因序列结合GenBank中其他线虫的ITS基因序列构建胃瘤线虫种系发育进化树。结果 5株黄鳝胃瘤线虫分离株的ITS基因序列长度为933 bp,分离株之间的遗传差异性为0.00%~0.90%,同其他科属线虫基因遗传差异性为15.5%~18.20%”,并保持有一定距离。结论 黄鳝体内胃瘤线虫的ITS基因序列可以作为分子生物学遗传标记,支持胃瘤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为今后胃瘤线虫疾病防控以及遗传鉴定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