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著述

  • 赵思蒙, 黄欣扬, 刘祎琪, 张瑶, 于艳, 黄京京, 诸欣平, 程喻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对旋毛虫感染小鼠肌组织中细胞浸润及免疫反应类型的影响。方法 以旋毛虫肌幼虫(400条/只)分别感染C57BL/6J遗传背景野生型(wild type,WT)小鼠和PD-1基因缺失(PD-1 deficient,PD-1-/-)小鼠,于感染第35天取材。免疫组化检测肌组织中幼虫囊包周围炎性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比例;ELISA检测肌组织中细胞因子干扰素γ(interferon-γ, INF-γ)、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4、IL-5、IL-13、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eotaxin)表达水平;在感染后不同时间点取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外周血及脾淋巴细胞CD4+IFN-γ+Th1、CD4+IL-4+Th2比例。结果 旋毛虫感染后,PD-1-/-小鼠肌组织幼虫囊包周围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 Eos)、成纤维细胞占浸润总细胞数的比例显著低于WT 小鼠(P<0.01),而巨噬细胞、T细胞和B细胞占浸润总细胞数的比例高于WT 小鼠(P<0.01);PD-1-/-小鼠肌组织中细胞因子IL-4、IL-5、IL-13、eotaxin的水平显著低于WT小鼠(P<0.05),而细胞因子IFN-γ表达水平与WT型小鼠无统计学差异;PD-1-/-小鼠外周血及脾CD4+T细胞中Th2细胞的比例显著低于WT小鼠,而Th1细胞的比例与WT小鼠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PD-1缺失可导致感染小鼠嗜酸性粒细胞关键趋化因子及成纤维细胞形成的关键细胞因子表达下降,及肌组织中相应细胞浸润减少,而该作用可能与PD-1缺失所致的Th2型免疫反应下降有关。
  • 金伟, 刘道华, 刘阳, 吴小红, 俞铖航, 郑彬, 张光明, 操治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蛔虫病诊断》(WS/T 565—2017)的实施情况,为该标准的推广和进一步修订、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方法从安徽和四川2省分别抽取省、市、县及乡镇四级从事寄生虫病防治或诊疗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作为调查对象,每省的调查人数不少于150人。调查方式为调查对象自填问卷。结果 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1.90%(386/420)。该标准的知晓率和使用率分别为81.87%和49.22%,且这两项指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χ2趋势=7.977,19.016;P<0.01)。其中具有大专学历的调查对象知晓率较高,为90.72%(χ2=8.619,P<0.05)。使用率方面,男性(58.38%)、具有大专学历者(67.01%)、省级单位工作人员(77.78%)和医疗机构人员(71.43%)的使用率较高(χ2=13.486,17.166,8.426,5.956;P<0.05)。调查显示,57.77%的调查对象所在单位开展过宣传工作,53.89%的调查对象所在单位曾派员参加过培训,且这一比例随着单位级别的降低而增加(χ2趋势=9.403,14.729;P<0.01)。医疗机构在宣传和培训方面的参与度(89.29%)显著高于疾控机构(分别为55.31%和51.12%,χ2=12.290,15.225,P<0.01)。此外,参加培训是提高知晓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共有368名调查对象(95.34%)所在单位开展过蛔虫病检测工作。共有378人(97.92%)认为该标准“适用”或“基本适用”,有369人(95.60%)认为该标准不需要修订。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该标准仍然适用于当前蛔虫病的诊断需求,建议继续使用并加强宣传和贯彻。
  • 张娟, 陶洪, 李彦忠, 陈萌, 周晓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2023年云南省基诺族聚居地区人群重点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为当地寄生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于2023年10—11月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乡开展人体重点肠道寄生虫病调查,收集基诺族常住居民的粪便样本及与流行因素相关的信息,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 法,一粪两检)检测肠道蠕虫卵并计数,碘液涂片法检测肠道原虫,每份粪样均用试管滤纸法进行钩蚴培养并鉴别种类,3~9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蛲虫卵。结果 共检查1 367人,检出寄生虫11种,其中蠕虫5种、原虫6种,肠道寄生虫总感染率为25.97%,蠕虫和原虫感染率分别为17.63%和9.07%,儿童肛拭蛲虫感染率为16.35%。各种寄生虫感染率分别为:蛔虫0.07%,钩虫13.97%,鞭虫0.29%,带绦虫0.15%,微小内蜒阿米巴1.68%,蓝氏贾第鞭毛虫1.61%,溶组织阿米巴0.07%,结肠阿米巴0.07%,布氏嗜碘阿米巴1.61%,人芽囊原虫4.10%。蛔虫、钩虫、鞭虫的感染度均以轻度感染为主。钩虫虫种为美洲钩虫和十二指肠钩虫。不同村委会、性别、年龄、职业感染率均无差异(P>0.05)。不同文化程度中,学龄前儿童和文盲感染率较高,分别为82.61%和67.02%(χ2=344.798,P<0.01);基诺族感染率为32.49%,高于其他民族(χ2=109.493,P<0.01)。结论 云南省基诺族聚居地区人体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需进一步加强对相关人群寄生虫感染的防治,钩虫和儿童蛲虫感染应成为今后该地区寄生虫病防治的重点。
  • 蔡玉荣, 曾丹丹, 张森, 李靖, 福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西尼罗河病毒(West Nile Virus, WNV)是常见的蚊媒人畜共患传染病病毒,目前对病毒传播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生态、宿主因素及相关病毒基因或基因位点等层面;对病毒基因组组成特征的关注较少。而基于病毒基因组组成特征的人工智能在识别和预测其他病毒宿主适应性方面成果颇多。本研究旨在建立一个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根据基因组特征预测WNV的宿主适应性。方法 首先,采用二核苷酸组成性表征(DCR)编码WNV基因序列的基因组特征。其次,采用非监督学习对WNV样本进行基于DCR的分布差异分析。最后,利用基于DCR的卷积神经网络(CNN)模型预测来自鸟类、哺乳动物和蚊虫的WNV的适应性。此外,通过贝叶斯方法推断出适应性相关基因上的特异性氨基酸残基。结果 DCR能有效区分宿主特异性WNV,CNN模型能准确预测哺乳动物和禽类高适应的WNV。贝叶斯模型可确定适应性相关的氨基酸残基。结论 WNV的基因组组成特征具有宿主特异性,这种基因组偏差有助于通过深度学习方法预测WNV对禽类或哺乳动物宿主的适应性。本研究提供了关于有助于西尼罗河病毒(WNV)适应宿主的基因组特征的共性特征。
  • 龚凤君, 曹杰, 周勇志, 王亚楠, 张厚双, 周金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蜱为田鼠巴贝斯虫的传播媒介,其作为巴贝斯虫媒介的具体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旨在研究蜱自噬分子对田鼠巴贝斯虫增殖的影响。方法 通过长角血蜱叮咬感染与未感染田鼠巴贝斯虫的小鼠实验模型,收集蜱材料进行蛋白质差异组学分析,筛选具有差异表达的长角血蜱自噬相关分子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ATG8(HlATG8),完成其编码基因克隆、蛋白表达及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利用RNAi干扰技术敲低HlATG8基因。结果 鉴定了长角血蜱自噬分子ATG8。蜱感染田鼠巴贝斯虫后,HlATG8蛋白显著上调。敲低HlATG8基因,可以显著增加巴贝斯虫感染量。结论 长角血蜱自噬分子ATG8抑制巴贝斯虫的体内增殖。
  • 马西稳, 神艳, 张士本, 刘言, 蔡彤, 王学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对山东省滕州市红荷湿地蚊虫种类、季节消长及病毒携带状况进行调查,以便更好地应对当地蚊媒防治工作。方法 在红荷湿地不同观景区设置7个监测点,2022—2024年每年4—11月每月采用诱蚊灯法开展生态学监测,于2023年6—9月采用巢氏PCR法对3 000只常型曼蚊进行黄病毒检测。结果 2022—2024年,滕州市红荷湿地共布放诱蚊灯153台夜,捕获雌蚊20 336只,平均蚊密度为132.92只/(灯·夜),经鉴定为6属19种,在中国大陆鉴定到Lutzia chiangmaiensis蚊,在鲁南地区报道近黑按蚊、稻富库蚊和东乡伊蚊。优势蚊种为常型曼蚊15 345只(75.46%),其次为三带喙库蚊1 824只(8.97%)、黄色轲蚊1 408只(6.92%)和中华按蚊1 026只(5.05%)。不同蚊种季节变化趋势有差异性,6—9月为成蚊总体活动高峰期,黄色轲蚊、中华按蚊、常型曼蚊和三带喙库蚊活动高峰分别为6、6、7和8月;淡色库蚊密度始终较低,且于10月份才呈现上升趋势。3 000只常型曼蚊病毒检测结果为阴性。结论 滕州市红荷湿地蚊虫种类丰富,密度较高,提示5—9月有乙脑和疟疾等传播风险,应及时开展滕州红荷湿地蚊媒综合防制措施。
  • 朱敏慧, 刘丽军, 张璐, 温晓飒, 徐智寅, 张兆文, 周毅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上海市闵行区排水系统中蚊虫种群结构,同时探索蚊陷 Vazor 防蚊水膜在排水系统中蚊虫物理防控效果。方法 使用勺舀法辅助目测法调查排水系统蚊幼虫孳生状况,使用CO2诱蚊灯法在地面排水系统周边进行成蚊监测,使用人工小时法在地下排水系统周边进行成蚊监测,在孳生有蚊幼虫或蛹的排水系统中以1 mL/m2的用量滴加蚊陷防蚊水膜,观察并记录孳生情况。结果 在地面排水系统中蚊虫孳生率达50%。排水渠中蚊幼以白纹伊蚊为主,污水井以骚扰阿蚊为主,雨水井中白纹伊蚊和淡色库蚊的比例较为相近,地面排水系统周边的优势蚊种为白纹伊蚊;而地下排水系统中蚊虫孳生率达47%,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58.39%),其次为白纹伊蚊(41.6%),排水系统周边成蚊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83%),其次为白纹伊蚊(11%)。在蚊陷 Vazor 防蚊水膜的使用效果方面,蚊陷 Vazor 防蚊水膜在地面环境和地下环境排水系统投用7 d后蚊虫孳生率分别下降至2.78%和5%,随后在21 d后出现回升,于28 d进行一次补投药后又再次回落,与使用1%双硫磷颗粒剂的标准对照组效果存在统计学差异,与不做特殊处置的空白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上海市闵行区的排水系统中,蚊虫孳生情况较严重且不同环境排水设施中优势蚊种存在差异。同时使用蚊陷 Vazor 防蚊水膜能有效地控制排水系统中蚊虫的孳生,尤其是在地下空间这类受雨水影响较小的场所效果更佳。
  • 谢静文, 王明, 杜雨彤, 王刚, 尹紫鸽, 蔡京虹, 刘庆, 张恒端, 赵彤言, 黄恩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调查福建省峨嵋峰自然保护区内蚊虫种类构成。方法 对蚊幼虫采用吸管法、勺捕法,成蚊采用灯诱法进行样本采集,形态学鉴定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对所采集蚊虫进行鉴定与分类。结果 共鉴定出蚊种13属34种,包括按蚊属(Genus Anopheles Meigen,1818)4种、路蚊属(Genus Lutzia Theobald, 1903)2种、库蚊属(Genus Culex Linnaeus, 1758)15种、呼蚊属(Genus Hulecoeteomyia Theobald, 1904)1种、陆蚊属(Genus Luius Reinert, Harbach et Kitching, 2008)1种、伊蚊属(Genus Aedes Meigen, 1818)1种、唐蚊属(Genus Downsiomyia Vargas, 1950)1种、科蚊属(Genus Collessius Reinert, Harbach et Kitching, 2006)1种、覆蚊属(Genus Stegomyia Theobald, 1901)4种、蓝带蚊属(Genus Uranotaenia Lynch 1891) 1种、阿蚊属(Genus Armigeres Theobald, 1901)1种、巨蚊属(Genus Toxorhynchites Theobald, 1901)1种、杵蚊属(Genus Tripteroides Giles,1904) 1种,分子鉴定系统复核结果表明蚊种鉴定结果正确。结论 本研究初步调查了峨嵋峰自然保护区内蚊虫的种类与分布情况,为后续该保护区内蚊媒研究工作提供参考,并为当地蚊虫防治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 张莹, 左晶, 石清明, 李子芃, 把文娟, 李志琴, 廖爱苗, 于晶晶, 包国婧, 李鑫, 甘军, 叶晓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兰州市蜚蠊种群构成、不同生境下密度和季节消长规律,为制定有效的蟑螂防制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粘捕法调查,设置3 个监测点,选择农贸市场、餐饮、宾馆、医院和居民区为监测生境。结果 2016—2023 年兰州市城区蜚蠊平均密度为0.77只/张,平均侵害率为10.84%,德国小蠊为绝对优势种群;蟑螂密度季节性消长呈单峰分布,在9月达到活动高峰;不同生境中农贸市场蟑螂平均密度和侵害率最高。结论 兰州市德国小蠊的侵害率及密度均保持在较低水平,后续应当根据季节消长情况,加强重点区域的蜚蠊综合防制。
  • 教学教育

  • 贠慧雯, 王磊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体寄生虫学是医学生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重要课程,但随着我国疾病谱的转变,寄生虫病感染率下降,学生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足,加之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导致教学效果不佳。微课具有教学时间短、知识点集中、传播多样、参与性强等优势,与现今Z世代学生的学习方式和信息吸收模式相契合,能突出重点知识点,增强互动性,激发创造性。微课联合床旁病例教学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寄生虫学不同阶段生活史、致病、临床表现、感染治疗及预防知识点掌握程度,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做好微课制作视频资源筛选、床旁病例教学时的知情同意和信息保护、临床病案的替代教案以及生物安全防护工作是运用微课联合床旁病例方式提升教学效果需要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