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成玉萍, 张璐, 王宙云, 王墩家, 朱敏慧, 董琳娟, 周毅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上海市闵行区消除疟疾后输入性疟疾疫情特点,为巩固消除疟疾成果和进一步完善疟疾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上海市闵行区于2015年通过上海市消除疟疾考核评估,收集2016—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疟疾疫情报告信息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表,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疟疾疫情流行特征、感染来源和发病就诊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6—2023年,上海市闵行区共报告病例47例,均为实验室确诊的境外输入性病例,以恶性疟为主。2020年后恶性疟占比高于2016—2019年,二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疟疾病例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以2月份最多(6例,12.77%),6月份最少(1例,2.13%)。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职业以工人最多,病例感染地均为非洲,且主要来自西非(31例,65.96%)。35例病例(74.47%)在入境后14 d内发病,89.36%的病例首选三级医疗机构就诊,首诊确诊率为78.72%,病例发病与就诊、确诊的时间间隔中位数均为1 d。恶性疟病例发病与入境时间间隔中位数为3 d,卵形疟为74 d,间日疟为2 d。结论 消除疟疾后闵行区疟疾监测能力保持较好,今后应加强多部门合作和临床医疗机构的疟疾筛查能力与机制,及时发现疟疾病例,持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李兴隆, 王志越, 何占英, 王小梅, 吴文婷, 史瑞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北京市门头沟区王平镇利什曼原虫在白蛉、犬以及人群中的感染率,为门头沟区黑热病的防控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2021年4月上旬至11月下旬在患者活动区域周边捕获白蛉,在全区范围内搜索疑似病犬并采集全血,在患者活动区域随机采集本地居民全血,所有样本进行利什曼原虫感染相关检测。结果 共捕获白蛉4 280只,所有白蛉研磨后进行PCR检测,均未检出利什曼原虫相关核酸片段;采集疑似病犬36只,其中9只疑似病犬rk39试纸条结果显示利什曼原虫抗体阳性,PCR复测利什曼原虫核酸阳性;患者活动区域周边人群共采集73人份血液标本,使用rk39试纸条检测利什曼原虫抗体,检测结果均呈阴性,未进行PCR复测。结论 门头沟区王平镇目前有可能正处于犬源型黑热病犬内流行期,若不及时控制,有可能进展至人群流行期。
  • 余锡辉, 吴鹰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延长肉桂醛的驱避时长,增强其驱蚊活性。方法 采用层层自组装法以壳聚糖和明胶为壁材制备肉桂醛微球。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激光粒度仪、紫外分光光度仪以及微孔压电超声雾化器对微球的结构、形貌、粒径、包封率以及雾化效率进行研究。参照国标GB/T 13917.9—2009执行驱蚊药效试验及记录有效保护时间。结果 肉桂醛成功包封,微球呈球形,包封率为65%,平均粒径为1 613.7 nm,雾滴粒径小,雾化量较大,雾滴中径为23.57 μm。5%的肉桂醛在第2小时对蚊虫的驱避率低于50%,驱避效果较差。肉桂醛微球在第2小时的驱避率仍有100%,到第4小时驱避率仍保持在82.64%。结论 缓释型肉桂醛微球可减少肉桂醛的气味,同时对埃及伊蚊的驱避时长可达2 h,为开发新型的驱蚊剂提供思路。
  • 张洁, 王晓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进一步明确薄荷油、尤加利油、木姜子油、广藿香油、柠檬油对除虫菊素气雾剂的增效活性,为其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以淡色库蚊为试验昆虫,采用密闭圆筒熏蒸法测定5种精油对淡色库蚊的熏蒸时效;采用5.8 m3小屋法对增效活性明显的植物精油进行复配组合,筛选出最佳复配组合配制成品气雾剂,并与市售产品进行室内药效及模拟现场测试比较。结果 在密闭圆筒熏蒸法中发现木姜子油、柠檬油、薄荷油、尤加利油、广藿香油对淡色库蚊均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KT50均在25 min以内。使用5.8 m3小屋法试验得出增效效果较好的配方:P-A(10.0%木姜子油+1.0%除虫菊素),P-B(10.0%尤加利油+1.0%除虫菊素),P-G(6.0%尤加利油+10.0%木姜子油+1.0%除虫菊素),其增效系数分别为1.175 4、1.211 2、1.364 6。选取配方P-G制成气雾剂,采用5.8 m3小屋法进行室内药效测试,采用28 m3模拟现场法进行模拟现场测试。在室内药效测定中,配方P-G的KT50为2.775 2 min,24 h死亡率为98.67%;在模拟现场试验中,气雾剂P-G的KT50为11.680 0 min,24 h死亡率为73%。结论 除虫菊素气雾剂增效剂配方P-G具有明显的增效效果,产业化开发前景较好。
  • 杨佶虎, 黄琳, 刘顺帅, 黄爱霞, 刘义文, 江佳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监测甘肃省蜱类自然携带病毒状况,明确丝绸之路经济带蜱媒病毒病传播风险。方法 选择甘肃省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交汇的武威地区为样点,采集游离及寄生蜱样本,经形态鉴定后利用宏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得病毒组数据,进而组装病毒序列并进行注释。依据序列系统发育分析探索蜱类自然携带病毒的多样性,发现潜在新病毒。结果 共获得武威地区蜱类3属5种98只,包括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亚洲璃眼蜱Hyalomma asiaticus、草原革蜱D. nuttalli、盾糙璃眼蜱Hy. scupense和柯洛宁血蜱Haemaphysalis kolonini。从中获得丰度最高的为楚病毒科(Chuviridae)的芈病毒属Mivirus;内罗病毒科(Nairoviridae)正内罗病毒属Orthonairovirus和痘病毒科(Poxviridae)正痘病毒属Orthopoxvirus次之。组装后序列比对为博乐蜱病毒1(Bole tick virus 1)、博乐蜱病毒3(Bole tick virus 3)、昌平蜱病毒1(Changping tick virus 1)、泰顺蜱病毒(Taishun tick virus)序列。同时,发现一种新的黄病毒科(Flaviviridae)病毒成员,与最接近的未定种黄病毒相似度为96.92%,暂命名为“类博乐蜱病毒4(Bole-like tick virus 4)”,有待进一步分离和鉴定。结论 甘肃省蜱类携带多种蜱媒病毒,可能存在新病毒,应持续、有效地开展监测和预防工作。
  • 苏影, 柯乔, 李婷婷, 刘德星, 廉国胜, 成子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探索建立蠓类的自动分类识别方法,以实现蠓虫自动分类。方法 对珠海口岸3种蠓科昆虫尖喙库蠓、台湾蠛蠓、异域库蠓进行图像采集,然后分别以深度学习方法(建立在PaddlePaddle框架支持下的VGG 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和传统的机器学习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建立以手工设计特征为输入的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图像识别。结果 成功建立了基于VGG模型和BP模型的蠓虫自动分类技术。测试集在VGG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100.0%,在BP模型的预测正确率为94.7%,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蠓翅图像识别可取得良好效果。
  • 程晓兰, 王明福, 刘少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柔厕蝇种团mollissima-group隶属于厕蝇科Fanniidae中的厕蝇属Fannia,迄今已知18种,本文采用形态学分类方法对厕蝇属柔厕蝇种团5个新种进行记述,并对该种团进行分类研究。5新种分别为:峨眉厕蝇F. emeishanensis Wang & Cheng, sp. nov.、毛跗厕蝇F. pilitarsis Wang, sp. nov.、突叶厕蝇F. prominenicauda Wang, sp. nov.、单刺厕蝇F. unispina Wang, sp. nov.、云南厕蝇F. yunnanensis Wang, sp. nov.。编制出该种团已知23种分种检索表。柔厕蝇种团物种除柔厕蝇和亚明厕蝇2个种分布于古北界和新北界外,其余21种均分布于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该地区亦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
  • 郭惠琳, 潘娟, 张晓晨, 赵志亮, 王董, 孙志文, 田洁, 张晓龙, 宋悦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口岸鼠类及其携带钩端螺旋体的情况,为制定针对性病原防控有效措施提供明确的传染病分布流行依据。方法 2022年9月,在10个边境口岸采用夹日法、夹夜法、笼捕法捕鼠,采集鼠类脏器和血液样本,使用梯度PCR法检测钩端螺旋体sec Y基因,对阳性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 从10个口岸不同生境中共捕获鼠类356只,经形态学鉴定,共计2目5科15属20种;检测到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核酸阳性共计7例,阳性率为1.97%(7/356);同源性对比和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北方口岸4例均为博氏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borgpetersenii,南方口岸3例均为问号钩端螺旋体Leptospira interrogans结论 “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口岸鼠类种群构成和携带的钩端螺旋体基因型均不同,应加强口岸鼠类及其携带钩端螺旋体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 综述

  • 罗智, 江佳富, 孙毅, 杜春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巴贝虫是以红细胞为目标的细胞内寄生原虫,隶属于梨形虫科(Piroplasmidae)巴贝虫属Babesia,通过蜱叮咬、输血、器官移植、母体胎盘等途径传播,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巴贝虫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从无症状到致命性器官衰竭,复杂多样。随着全球气温升高、医学媒介生物不断扩展分布范围,虫媒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近年,巴贝虫病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对其在宿主和媒介寄生过程中生活史各阶段的致病机制、在蜱体内的发育机制进行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