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李基旭, 朴文, 金永善, 金光俊, 崔青龙, 宋振海, 朴光明, 金龙浩, 李永男, 付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吉林省延边地区边境县域游离蜱和牛携带东方泰勒虫情况,2019年4—8月在吉林珲春、图们、龙井及和龙市采集游离蜱和黄牛的静脉血,采用PCR方法检测东方泰勒虫主要表面蛋白MPSP基因特异性片段,确定东方泰勒虫感染情况,并通过基因测序、比对蜱源和牛源东方泰勒虫基因序列,分析其相关性。结果显示,采集的1 183只游离蜱中,东方泰勒虫最低感染率为1.52%;采集的30份牛血液样本中,东方泰勒虫阳性率为33.33%。经基因序列分析,蜱源和牛源东方泰勒虫MPSP基因序列与NCBI GenBank中记录的东方泰勒虫基因序列同源性均达到了99.50%以上;经系统进化分析,蜱源和牛源东方泰勒虫基因序列在同一个分枝上,两个序列进化关系较近。结果表明,吉林延边边境地区牛感染东方泰勒虫可能来源于蜱类传播。
  • 王小梅, 梁志超, 杜丹, 任海林, 李旭, 张代涛, 何战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按照我国现行诊断标准以及WHO—ECAMM技术要求,对北京口岸2018—2019年收集的可疑疟原虫感染者血样,制作厚薄血膜涂片并进行显微镜检,同时平行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2018—2019年共收集227件输入性可疑样本,显微镜检结果为:恶性疟129件、间日疟12件、三日疟9件、卵型疟17件、混合感染10件、阴性50件,阳性率78.0%;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为:恶性疟110件、间日疟6件、三日疟7件、卵型疟12件、混合感染6件、阴性86件,阳性率62.1%。显微镜检和实时荧光PCR总体一致性达到84.1%,但对于疟原虫感染密度低的血样标本以及混合感染样本,两种检测方法比较,总体阳性率差异明显(χ2=13.0, P<0.005),显微镜检灵敏性高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且依据WHO—ECAMM技术要求,须在10 min内准确判断阴阳性并确定型别,镜检具备更高的时效性。
  • 侯文俊, 姜玉庭, 张恒端, 李春晓 ,邢 丹, 郭晓霞,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模拟乙脑病毒在哺乳动物和蚊虫宿主体内交替传代的自然感染过程,以哺乳动物细胞与蚊虫细胞为培养载体,交替传代培养乙脑病毒SA14毒株,之后对传代培养获得的部分毒株进行序列测定、分析,藉此研究宿主选择压力下乙脑病毒基因变异规律。结果显示,乙脑病毒基因序列变异位点较多,但是突变类型均以单个碱基点突变的形式出现,未发生插入或缺失突变,提示自然传播条件下乙脑病毒进化比较保守。研究结果与既往有关乙脑病毒基因变异及生存适合度研究报道相近,表明此实验模型适应于乙脑病毒乃至其他虫媒病毒基因变异研究。
  • 张美娜, 施明杰, 秦通, 孙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的介导显著促进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 SFTSV))的胞间传播,这种作用可受EVs合成和释放的影响。为了研究EVs的合成/释放及网格蛋白的结合在EVs介导病原体传播中的影响,采用胞外囊泡合成/释放抑制剂GW4869和网格蛋白抑制剂Pitstop2对EVs合成/释放及网格蛋白进行抑制,观察二者对SFTSV胞间传播的影响。结果显示,10 μmol/L GW4869以时间响应的方式抑制SFTSV相关EVs的合成和释放,在GW4869处理后培养24 h时,对SFTSV感染传播抑制效果最佳;使用30 μmol/L Pitstop2处理15 min并与宿主细胞共培养72 h,观察到SFTSV依赖网格蛋白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受到抑制。GW4869和Pitstop2对SFTSV胞间传播的抑制作用为SFTSV防控提供了潜在的传播阻断技术。
  • 蔡瑜婷, 杨小祯, 陈春梅, 王焌翔, 余思宸, 黄恩炯, 张灵玲, 关雄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昆虫可通过体内肽聚糖识别蛋白识别外来微生物的肽聚糖而启动免疫机制,从而降低微生物对昆虫自身的影响,但关于蚊虫的相关报道较少。为了解埃及伊蚊的肽聚糖识别蛋白特性,本研究通过分子克隆技术,成功克隆并测序获得了埃及伊蚊肽聚糖识别蛋白AePGRP-S2的ORF序列。该ORF序列有510个碱基,可编码170个氨基酸。生信分析发现其具有典型的PGRP超家族保守结构域与酰胺酶结构域,表明该基因序列很有可能为埃及伊蚊的肽聚糖识别蛋白基因,且可能具有直接的抗菌活性。通过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埃及伊蚊PGRP-S2与埃及伊蚊的PGRP-S的亲缘关系最近;为进一步获得埃及伊蚊肽聚糖识别蛋白AePGRP-S2,本研究构建表达载体,并将靶基因原核表达于大肠杆菌BL21(DE3)中,通过SDS-PAGE及Western Blot的检测,获得46 kDa目的蛋白,为进一步深入了解埃及伊蚊体内肽聚糖识别蛋白PGRP的功能及作用机制奠定基础。
  • 琚俊科, 李栋, 龚正达 , 高子厚, 连宏宇, 权寿瑛, 段兴德, 冯锡光, 洪梅, 张丽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西南部山区广泛存在家鼠型鼠疫疫源地,为了解该区域山地农耕区小兽类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与寄生蚤之间关系,本文以滇西南的耿马、临沧、陇川、龙陵、盈江、梁河、腾冲和云龙8县(市)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对各县(市)多个乡镇的农耕区进行小兽及寄生蚤类的调查取样,所获小兽和蚤类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后,就当地小兽物种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特征及其与蚤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和探讨。结果显示:(1) 共捕获小兽7科19属35种共2 890只,采获小兽体表寄生蚤6科16属27种共 2 840 只。两者科、属和种不同阶元丰富度之间对比后可以看出,宿主小兽科、属和种的丰富度均较寄生蚤类的丰富度高一些,他们之间的差距并随着科、属至种的分类阶元变小而呈现逐步增大的趋势。(2)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环境条件的差异,各县(市)样区小兽的物种丰富度明显不同,其中,最高为临沧24种,其次腾冲和云龙各20种,最低为耿马仅8种。此外,各县(市)小兽的优势种及其相对多度也不尽相同,其中,黄胸鼠是耿马(69.51%)、陇川(52.18%)、龙陵(43.36%)和梁河(34.03%)的优势种;斑胸鼠(53.21%)、滇绒鼠(20.48%)、锡金小鼠(23.10%)、屋顶鼠(30.29%)分别为盈江、临沧、腾冲和云龙数量上的优势种; 而其余物种的多度相对较少或很少。(3) 小兽物种丰富度(γ多样性)总体的变化趋势呈现了随海拔的升高而逐步降低的分布特征。(4) 小兽的Cody指数(β多样性)沿海拔梯度的增加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最高点位于海拔C~D带(2 000~2 500 m)。而Sorenson指数随海拔增高呈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最高点位于A~B带(800~1 500 m )。它显示了高寒层(海拔2 500 m以上)暖温带气候类型农耕区小兽群落、物种和区系的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5) 小兽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α多样性)以临沧、腾冲和云龙3县市较高,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5530、2.5345和2.3770;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8033、0.8460和0.7935,而生态优势度指数都相对较低,分别为0.1061、0.1041和0.1445,优势种多度分别为20.48、23.10和30.29;与此相反,耿马县的物种丰富度最低、物种多样性指数(0.8879)和均匀度指数(0.4270)亦最低,而生态优势度(0.5369)和优势种的多度(69.51)最高。相关分析显示:小兽的物种多样性与物种丰富度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生态优势度和优势种多度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表明该区域小兽优势种的组成及其多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主导了小兽物种多样性的变化趋势。(6)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兽沿海拔梯度的分布可分为3个主要类型,低海拔、中海拔和高海拔区,他们沿海拔梯度的垂直分布特征与当地不同气温层农耕区的构成相一致。反映了海拔高度、气候环境条件和耕作区类型对小兽物种、群落的组成及其空间分布格局具有重要影响。(7)小兽物种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呈逐步降低的分布格局,而寄生蚤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高后降低的分布格局,但两者的物种丰富度都随着海拔增高和气候环境变化,总体呈现为逐步下降的趋势。8个县(市)样区小兽与寄生蚤类多样性之间关系的相关分析显示:小兽的物种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均匀度和生态优势度与蚤类丰富度之间极显著相关,说明当地小兽与寄生蚤之间明显存在着协同进化与共存的关系; 但是,小兽与寄生蚤的物种多样性和生态优势度之间的关系并不十分密切,也反映出两者物种多样性和优势种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特征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 李静, 阎婷, 周小洁, 佟颖, 曾晓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臭虫种群的实验室维持,尤其是野外采集臭虫的实验室驯化饲养,成为其生理、生态与防治等各类研究的基础。本研究确定了饲养环境参数,并针对野外采集臭虫种群,采用前期小白鼠饲血维持、中期混合驯化、后期纯人工饲养策略,初步建立起一种野外采集臭虫种群的实验室驯化饲养方法,为开展臭虫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 病例报告

  • 朱名超, 朱娅, 孙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1例HIV/AIDS患者人芽囊原虫与蓝氏贾第鞭毛虫混合感染病例,通过显微镜下的形态学特征结合巢式PCR方法证实,分析患者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与寄生虫感染及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从而为HIV/AIDS患者及免疫力低下的这类易感人群提供病原防治策略。
  • 综述

  • 梁莎, 曾凡胜, 秦志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我国血吸虫病防控目标由“传播阻断”向“消除阶段”推进,血吸虫监测已成为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流行区域环境水体中血吸虫尾蚴的快速识别是血吸虫病传播风险评估及预警监测的重要基础和科学依据。本文对环境水体中血吸虫尾蚴的富集与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我国血吸虫病的防控提供参考。
  • 施明杰, 刘智通, 孙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蜱媒疾病的不断发生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明确病原体与蜱媒唾液腺细胞相互作用的信号调控元件及通路、揭示蜱媒病原传播的分子基础,有助于阻断蜱媒疾病的传播、制定和优化蜱媒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本文通过对蜱类主要细胞免疫系统信号通路(如Toll、IMD、JAK/STAT等)及其泛素化(特别是E3泛素连接酶)机制在蜱类调控信号通路和免疫逃逸方面的作用进行回顾,以期探讨E3泛素连接酶对于蜱媒病原的感染、定植和传播的生物学意义,为科学阻断蜱媒病原传播、制定蜱媒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