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6-06-25
      
  • 全选
    |

    著述

  • 赵志鹏, 王振生, 高宇辉, 邓唯唯, 魏春燕, 王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人源miR-185对恶性疟原虫var(pfl1955w)基因表达调控并观察感染红细胞粘附所受到的影响,体外培养293T细胞和恶性疟原虫3D7,构建双荧光素酶报告质粒和表达质粒,再分别利用Lipofectamine 2000转染293T细胞和Cytomix电转恶性疟原虫3D7,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效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验证人源miR-185对var(pfl1955w)的dbl区域直接调控作用,Q-PCR检测var(pfl1955w)mRNA的表达,细胞粘附实验检测感染红细胞的粘附。结果显示,293T细胞和3D7的转染效率在50%以上,过表达人源miR-185可显著抑制含var(pfl1955w)dbl的荧光素酶基因的表达;在293T细胞和3D7中,人源miR-185能够减少var(pfl1955w)mRNA的含量,并使感染红细胞粘附作用下降了39%。结果表明,人源miR-185对疟原虫var (pfl1955w)基因表达有下调作用,进而影响恶性疟原虫的粘附。
  • 杨林, 牟 荣, 许士刚, 郎书源, 包怀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探讨亚洲带绦虫实验感染乳猪后不同时间囊尾蚴寄生处肝组织细胞生长抑制率和MAPK通路主要激酶基因表达的变化。将采自贵州省都匀市的亚洲带绦虫孕节解剖后,用生理盐水反复清洗、离心沉淀收集虫卵。20日龄约克二元施格杂交乳猪29头,随机分为实验组15头和对照组14头,实验组以定量虫卵15万个/头灌胃感染。于感染后第15、45和75 d处死乳猪,取实验组囊尾蚴寄生处肝组织和对照组肝组织,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肝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细胞ERK1、JNK1、p38基因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显示,感染后第15、45和75 d,cck-8法测定实验组肝细胞的生长抑制率分别为(23.11±1.26)%、(25.15±1.26)%和(20.72±1.3)%。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实验组乳猪肝细胞的ERK1和p38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上调,而JNK1 mRNA表达水平均较对照组下调,随感染时间延长,ERK1和p38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调。结果表明亚洲带绦虫囊尾蚴感染可明显影响乳猪肝细胞ERK1和p38基因mRNA水平。
  • 顾 园, 黄京京, 杨 静, 诸欣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优化抗旋毛虫病核酸疫苗免疫策略,本文探讨了Ts87 DNA疫苗滴鼻初免与蛋白疫苗皮下注射加强免疫诱导产生的保护效果及免疫应答特征。分别在第0 d以旋毛虫Ts87 DNA疫苗SL7207/pVAX1-Ts87滴鼻初免,第14/28 d以蛋白疫苗rTs87皮下注射加强免疫小鼠,在第35 d攻击感染旋毛虫肌幼虫,第84 d剖杀小鼠,计算减虫率观察免疫保护效果;进行小鼠血清中特异性IgG 抗体效价、抗体亚型分析及肠道盥洗液sIgA水平分析,检测脾淋巴细胞增殖反应、脾及颈部淋巴结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水平。结果显示,DNA疫苗滴鼻初免—重组蛋白加强的联合免疫组的保护作用优于单独DNA疫苗滴鼻及单独重组蛋白免疫组,显著提高了减虫率 (46.1%);DNA疫苗滴鼻初免和蛋白疫苗加强免疫方式不仅诱导小鼠产生了粘膜免疫应答,同时也诱导了有效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应答,其免疫应答类型是以Th2型为主的混合型Th1/Th2免疫反应。该研究为新型抗旋毛虫病疫苗接种策略的优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 范亚迪, 胡建功, 崔晓鸣, 郭辰涛, 沃 颖, 张小爱 , 张泮河, 黎 浩, 刘 玮, 曹务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验证我国中东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流行地区—信阳和济南的蜱中有斑点热群立克次体存在,且有复合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情况,用布旗法和动物体表检查法在河南省信阳市和山东省济南市捕获蜱,采用PCR和RT-RCR进行病原体感染筛查。信阳市捕获长角血蜱215只,其中游离蜱164只,寄生蜱51只。37只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检测阳性,阳性率17.2%;38只蜱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阳性,阳性率为17.7%;4只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与新型布尼亚病毒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9%。山东省捕捉到166只寄生蜱,均为长角血蜱,4只蜱斑点热群立克次体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4%。6只蜱新型布尼亚病毒检测阳性,阳性率为3.6%;2只蜱为斑点热立克次体与新型布尼亚病毒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率为1.2%。结果证实我国中东部地区存在斑点热立克次体与新型布尼亚病毒复合感染。
  • 赵秋敏, 郭晓芳, 曾旭灿, 周红宁 ,张久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云南省分离的一株Nam Dinh病毒(NDiV)进行鉴定,并对其全基因组特征进行分析。采用白纹伊蚊C6/36细胞对2009年在云南省采集的蚊虫进行病毒分离;采用RT-PCR方法对阳性病毒分离物进行鉴定,在电镜下观察其形态特征;采用Mega 5软件对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进行系统进化分析。结果从一组三带喙库蚊标本中分离出一株NDiV。该病毒为球形颗粒,直径约100~160 nm;基因组全长为20 126 bp,包括6个开放读码框架,与越南NDiV 02VN178株和中国深圳SZ11706Z株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4.0%~100%和 97.4%~100%,同属于套式病毒目Mesoniviridae病毒科。本研究获得的NDiV毒株及其全基因组序列特征系云南省首次报告。
  • 滕萍英, 郭 祥, 潘怡承, 夏 丹 , 周晓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构建白纹伊蚊同步产卵人工诱导体系,并对白纹伊蚊卵胚发育进行观察研究,本文通过对广州白纹伊蚊野生株和实验室传代的佛山株实施同步产卵人工诱导。结果发现使用黑色仿瓷杯作为诱卵容器、未漂白竹浆纸作为诱卵纸的同步产卵诱导效果良好,产卵动态观察结果显示:野生株产卵后第1 d产卵量从3.4%提高到51%,前3 d合计产卵量从30.2%升至97%,总产卵时长从18 d缩短至7 d;佛山株产卵后第1 d产卵量从40%提高到94%,前3 d合计产卵量从84%升至99.7%,总产卵时长从13 d缩短至5 d。对白纹伊蚊卵胚发育观察发现,白纹伊蚊卵胚经历了胚盘形成和原肠胚形成、胚带延伸、胚带收缩、背向闭合及卵胚发育结束5个发育阶段,各阶段的发育时间与埃及伊蚊不同。优化了白纹伊蚊同步产卵诱导体系,为白纹伊蚊卵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徐荣, 王桂安, 马 晓,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对2011~2015年4~11月每月上、下旬对不同生境中的积水容器进行调查,分别计算容器指数、房屋指数和布雷图指数,分析不同月份及生境密度指数变化趋势。经研究,2013年各指数相对较低,各年不同指数随月份变化趋势明显,6~9月为指数相对较高的月份。居民区和城乡结合部容器指数最高,分别为10.86%和9.84%。总体上,宁波市以白纹伊蚊为媒介暴发蚊媒传染病疫情的风险较低,但应加强对7~9月的风险监测,环境条件对密度指数影响较大,应重视在6月份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及对人员密集场所的环境消杀工作,加强宣传教育。
  • 孙毅, 郑寿贵, 叶晓东, 许荣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文献整理和国内馆藏标本检视,中国花蜱属Amblyomma Koch,1844计4亚属10种,即腺花蜱亚属Adenopleura 1种(爪哇花蜱Am. javanense),垂头花蜱亚属Cernyomma 4种(细股花蜱Am.cordiferum、柄券花蜱Am. helvolum, 铜色花蜱Am. breviscutatum和嗜龟花蜱Am. geoemydae),剑形花蜱亚属Xiphiastor 1种(龟形花蜱 Am. testudinarium)和盲花蜱亚属 Aponomma 4种(巨蜥花蜱Am. varanense、帕托花蜱Am. pottani、厚体花蜱Am. crassipes和伪盾花蜱Am. pseudolaeve),依其系统分类关系,编制了分亚属和种检索表。伪盾花蜱Am. pseudolaeve过去作为帕托花蜱Am. pottani 的异名,据浙江金华标本形态和基因检测,本文认为应为独立种。
  • 李明月, 王明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昆虫分类学原理和方法,对欧亚地区厕蝇科厕蝇属夏厕蝇种团Fannia canicularis-group进行了系统分类研究。欧亚地区夏厕蝇种团昆虫共30种,分别隶属于夏厕蝇亚种团Fannia canicularis-subgroup(20种),巨尾厕蝇亚种团Fannia lucidula-subgroup(7种),白纹厕蝇亚种团Fannia leucosticta-subgroup(3种),编制了“欧亚地区厕蝇属夏厕蝇种团名录”,详细描述了其国内外分布情况,并对部分外国种类新拟了中文名。
  • 马合木提, 虞以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迪拜采获的13只宽带毛蠓Dasyhelea fasciigera Kieffer雄虫为主,以采自迪拜标本为主,并与采自我国北京怀柔、黑龙江饶河、四川宜宾和江苏清江等地的标本比较研究,分别予以摄像、绘图,重新全面描述了该蠓种的形态特征,为这一广布授粉蠓种提供较全面的形态特征以供准确鉴别。各地标本比较确认:该蠓种无论产自何地都是深黑色,无任何斑纹;从翅长量度比较结果是我国南方标本翅长是0.81~0.91 mm,北方标本的翅长是0.86~0.90 mm,显然迪拜标本的翅比较长,翅长达0.96~1.2 mm;可见该蠓种是1 mm左右的黑色小型蠓类;而从触角各节量度比较,各地标本都是15节短于14节,14、13节约等长(图1,2),尤其是尾器的抱肢端节较细长,并有2枝基突,1枝细尖,1枝短钝;阳茎中叶有2耳状侧突,其间呈矮丘状;腹板中部呈丘状隆起端部延伸成窄带状等是本种主要分类特征。研究的标本收藏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其中部分迪拜标本收藏于新疆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