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王强, 杨楠, 菅复春, 王荣军, 宁长申, 张龙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hominis是人类的主要感染虫株,目前已获取且传代保存的国内分离株较少,在生物学特性研究也未见报道。在本试验自感染前第10天起至排卵囊结束后14天,采用胃管灌服地塞米松(0.75 mg/(只·2天))抑制蒙古沙鼠免疫力,对国内C. hominis Ib亚型分离株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感染后第3天,感染组有卵囊排出,感染后第6天出现高峰期,此后逐渐下降直至感染后第10或11天排卵囊结束。感染前后基于18S rRNA和gp60基因分析,表明遗传学无差异。建立了持续稳定的C. hominis Ib亚型分离株啮齿动物模型,为C. hominis卵囊扩增和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等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徐前明, 李国清, 罗锋, 程家林, 岳彩玲, 高振永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索隐孢子虫病免疫预防的新途径,本文对猴源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hominis P23抗原基因进行了克隆、表达及其免疫活性的测定。采用RT-PCR方法对猴源C.hominis P23抗原基因进行克隆,构建重组质粒pGEX-4T-1-P23,并用IPTG诱导其在E. coli Rossetta中表达;采用SDS-PAGE检测其表达效果;采用Dot-ELISA和淋巴细胞转化试验分别检测其与抗体反应特性和淋巴细胞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所克隆的P23抗原基因大小为342 bp;重组质粒表达蛋白的大小为40 kDa(含26 kDa的融合蛋白GST),以1、5、10 μg剂量的重组蛋白rP23均能刺激鼠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并能够与感染猴血清中的抗体明显地发生反应。
  • 覃珊珊, 汪琦, 朱家勇, 江钢锋, 李娟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胞膜窖Caveolae,又称细胞膜穴样凹陷,是细胞表面特异性的内陷微区,Caveolin-1是其的标记蛋白。Caveolae结构和caveolin蛋白在多种细胞生理功能方面如细胞信号转导、胆固醇转运、内吞和肿瘤抑制等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动脉硬化、肌营养不良和Alzheimer'S综合征等多种疾病中均发现存在caveolae和caveolin的异常。作者根据GenBank中caveolin-1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RT-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不同数量的弓形虫速殖子入侵Hela细胞10、30和60 min时,caveolin-1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弓形虫入侵宿主细胞后caveolin-1的表达与虫体的浓度呈正相关,即caveolin-1的表达量随虫体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推测宿主细胞可能参与了弓形虫的主动入侵过程,研究结果将为深入研究弓形虫致病机制奠定基础。
  • 冯云, 付士红, 张海林, 李铭华, 周涛, 王丕玉, 邓淑珍, 李金梅, 王静林, 王环宇, 梁国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云南省新分离的14株浓核病毒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和分析,以了解浓核病毒基因组结构及特性。用浓核病毒基因组扩增引物(DNV3F, DNV3R),RT-PCR扩增片段,PCR产物直接测序,拼接后获得基因序列。通过Clustal X(1.8)、DNAStar、GeneDoc (3.2) 等生物学软件进行核苷酸序列及氨基酸序列分析和病毒的系统进化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7~8月,在云南省西部中缅边境地区采获蚊虫4属29种54 673只,分离到14株浓核病毒,其中来自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 10株,中华按蚊Anopheles sinensis、伪杂鳞库蚊Culex pseudovishnui、环带库蚊Culex annulus和致倦库蚊Culex pipiens quinquefasciatus各1株。新分离株与我国其他省市的分离株核苷酸同源性很高,在99.9%~100%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99.7%~100%之间。基于NS1和NS2基因进行进化分析显示,云南新分离的14株浓核病毒与以往中国分离株进化关系最接近。
  • 连宏宇, 龚正达, 张丽云, 臧颖慧, 边长玲, 李栋, 琚俊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和探讨中国陆生哺乳类动物、蚤类寄生虫多样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协同变化趋势,本文引用近年出版、能代表和反映我国哺乳动物和蚤类区系概貌的《中国哺乳动物种和亚种分类名录与分布大全》和《中国动物志·昆虫纲·蚤目(第2版)》两专著物种区系分布的数据,按我国行政区划将不同陆生哺乳类动物和蚤目昆虫的各科、属、种(不包含亚种)的地理分布资料和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后,应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别对我国陆生哺乳动物、小型兽类、啮齿类、蚤类之间的科-科、属-属、种-种及其物种-科和物种-属丰富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比较和分析。结果发现:(1)在各类哺乳动物和寄生蚤类中的科-科、属-属、种-种丰富度之间为显著正相关关系;(2)从陆生哺乳类动物→小型兽类→啮齿类→蚤类,随着分类阶元及类群的改变,其科与科、属与属、种与种丰富度的相关性指数总体呈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3)陆生哺乳类动物、小型兽类、啮齿类、蚤类的物种与科丰富度相关性指数均小于物种与属的相关性指数,它们共同反映了随着分类阶元或类群的变小和近缘,丰富度相关性指数总体呈增大的变化趋势;(4)蚤类与各类哺乳动物的相关关系中,啮齿类动物与蚤类寄生虫之间的属-属(r>0.803)、种-种(r>0.768)相关性最大。因而,从大空间尺度上证实了哺乳类动物与蚤类寄生虫高级分类阶元丰富度之间为正相关关系。其中,啮齿类动物与蚤类之间属-属、种-种的相关性最大, 这反映了它们之间的长期选择、协同进化及其相互适应。
  • 孟艳芬, 段长松, 王锡乐, 熊小路, 温博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龙江立克次体为远东蜱传斑点热病原体,本文以黑龙江立克次体基因组为模板,扩增ompB的4段基因,利用原核表达载体构建重组表达质粒,IPTG诱导重组质粒转化的大肠杆菌表达重组目的蛋白,并对其抗原性进行分析。免疫印迹反应表明,重组表达的4个蛋白均与黑龙江立克次体感染小鼠血清反应。该4个重组蛋白分别免疫小鼠后,分析其血清的特异性结果显示,4个重组蛋白免疫血清,其特异性抗体效价均≥1:5 120,与斑点热群立氏立克次体有相对明显的血清学交叉反应(≥1:40),而和斑疹伤寒群立克次体仅有轻度交叉反应(≤1:40)。结果表明,重组OmpB蛋白能有效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并能与黑龙江立克次体抗体产生特异反应,显示其具有良好的抗原性。
  • 张继军, 刘增加, 张芳, 宫占威, 刘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新疆阿勒泰地区人群及媒介蜱种感染莱姆病螺旋体的情况及基因型,采用拖旗法采集蜱样,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巢式PCR法和RFLP分析对莱姆病螺旋体进行检测。结果本次共检测当地人群血清68份,检测出阳性血清4份,阳性率5.88%。检测蜱样本990只,阳性112只,阳性率11.31%,其中森林革蜱Dermacentor silvarum 感染率最高,阳性率为20.81%(82/394);森林革蜱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蜱种(P<0.005)。阳性蜱112只,其中90只感染螺旋体B. garinii基因型, 22只感染螺旋体B. afzelii基因型。从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面证实阿尔泰地区存在莱姆病螺旋体感染,至少存在螺旋体B.gariniB. afzelii两种基因型。
  • 樊宏英, 刘颜岗, 赵瑞君, 乔丛静, 申金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观察黄粉虫抗菌肽对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及K562细胞凋亡蛋白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影响,进而探讨黄粉虫抗菌肽否是影响线粒体膜电位以及是否可以引起K562细胞凋亡,本文首先采用荧光探针罗丹明123 标记K562细胞,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K562细胞中罗丹明123荧光强度,以细胞内荧光强度表示线粒体膜电位大小;其次用caspase-3检测试剂盒和酶标仪测定K562细胞caspase-3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抗菌肽组的K562细胞荧光强度显著低于对照组(t=5.635, P<0.05),说明黄粉虫抗菌肽可使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降低;抗菌肽组caspase-3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t=43.289, P<0.05),说明黄粉虫抗菌肽可以诱导K562细胞发生凋亡。结果表明,黄粉虫抗菌肽可以诱导K562细胞发生凋亡,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K562细胞线粒体膜电位,扰乱其生理功能,促使其凋亡。
  • 邓耀华, 王广鹏, 陈之梓, 范滋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7~2008年上海口岸从入境集装箱截获了栉股麻蝇属Oxysarcodexia 3种麻蝇,分别为贝氏栉股麻蝇O. bakeri (Aldrich, 1916),彩腹栉股麻蝇O. ventricosa (Wulp, 1896)及棘斧栉股麻蝇O. thornax (Walker, 1849)。该3种麻蝇是美洲新热带区常见的栉股麻蝇,作者据该3种截获麻蝇标本对其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及绘图。
  • 技术方法

  • 白光彦, 杨艳玲, 张西臣, 尹继刚, 陈峙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一种快速、敏感的牛瑟氏泰勒虫病诊断方法,本实验分离提取牛瑟氏泰勒虫全血基因组DNA,并设计一对编码牛瑟氏泰勒虫32 kDa (P32) 主要表面蛋白基因的引物,进行PCR扩增,预期扩增的片段为875 bp。并对该实验进行特异性、敏感性及临床检测实验。结果成功扩增出了长为875 bp的基因片段,且具有高特异性和很好的敏感性,表明该方法可用于牛瑟氏泰勒虫感染的临床检测。
  • 综述

  • 孙岚, 黄敏君, 郭增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孢子菌肺炎(PCP)是一种由耶氏肺孢子菌引起的致死性肺炎,常见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早期诊断有助于临床治疗。目前常用的病原学检查漏诊率较高;定性PCR检测虽然敏感,但有时难以区分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实时定量PCR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精确、敏感、污染少的核酸定量技术。本文综述结果表明,实时定量PCR技术能快速、敏感、特异地检测肺孢子菌,可随时跟踪监测PCP的治疗效果,指导临床用药,有助于PCP的流行病学研究及其他基础生物学研究。
  • 杨杜鹃, 张海林, 梁国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病毒性出血热是由不同病毒引起的以发热、出血、休克、高病死率为特征的一组自然疫源性疾病,其中与虫媒病毒有关的出血热主要有立夫特山谷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肾综合征出血热、黄热病、登革热、科萨努尔森林病、鄂木斯克出血热、基孔肯雅热等,本文从流行特征、病原学、诊断、治疗及预防等方面对上述疾病作一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