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曾山, 邵丁丁, 王恒
    2009, (0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生物芯片实验,观察约氏疟原虫(P. yoelii)来源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 MIF)(PyMIF)和宿主小鼠来源的MIF分子(MuMIF)在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通路方面的差异。亲和纯化带有His标签的重组PyMIF和MuMIF蛋白, 并去除内毒素后,分别加入体外培养的RAW264.7细胞,10 h后收集细胞提取RNA,进行芯片分析。PyMIF和MuMIF对Jak-STAT信号通路没有直接调节作用,但能够通过对MAPK等其他通路的调节,活化或抑制共有的下游分子。宿主小鼠巨噬细胞是PyMIF的靶细胞,PyMIF通过活化癌基因等下游信号分子维持靶细胞活性。
  • 李洁, 顾园, 诸欣平, 于顺, 李尧华
    2009, (01): 6-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将原核系统成功表达的Ts87重组蛋白纯化后免疫动物,利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抗Ts87抗原的单克隆抗体。通过ELISA、免疫印迹、免疫组化等方法筛选出能分泌抗Ts87抗原的抗体的阳性克隆,在1 000个融合的杂交瘤细胞中,有3株融合细胞分泌的单克隆抗体(2A2,5A3,6G12)鉴定结果为阳性。这3株融合细胞分泌的抗体均能识别Ts87重组蛋白、旋毛虫成虫和幼虫的Ts87抗原以及旋毛虫幼虫组织切片。获得的抗Ts87抗原的单克隆抗体在将来的研究中可作为旋毛虫病的诊断试剂。为了进一步鉴定抗体识别的相应抗原表位和模拟抗原表位,选择了其中一株单克隆抗体5A3筛选噬菌体十二肽库。噬菌体M7展示的肽段是抗体识别Ts87抗原的线性表位,其他的噬菌体克隆展示的肽段是Ts87抗原的模拟表位。该技术为旋毛虫病多表位疫苗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 朱惠丽, 党海亮, 李家诚, 贾莉婷, 张龙现, 宁长申
    2009, (01): 14-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从郑州市某医院腹泻婴幼儿粪便中分离获得2个隐孢子虫分离株,应用巢式PCR扩增分离株SSU rRNA(18S rRNA)基因的特定片段,扩增产物分别用限制性内切酶SspI和VspI单酶切进行限制性片段多态性(RFLP)分析确定分离株种类或基因型。同时对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并与GenBank上发表的相关参考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种系发育分析。根据RFLP分析,2个分离株可初步确定为人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hominis);种系发育分析表明2个分离株与C.hominis的相应序列位于同一进化枝,序列同源性为100%。因此,本试验中获得的2个分离株应为C.hominis
  • 王瑞, 杨晓野, 杨莲茹, 左海涛, 达布希拉图, 朱莉仙
    2009, (01): 19-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氨基酸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上对捕食线虫性真菌——少孢节丛孢菌Arthrobotrys oligospora产生捕食器及对寄生性线虫第3期幼虫捕食情况的影响,首先需要确定加入的氨基酸对真菌的生长是否有影响,我们研究了L-组氨酸、L-异亮氨酸、L-亮氨酸、DL-亮氨酸、L-苯丙氨酸、DL-苯丙氨酸、L-蛋氨酸、DL-缬氨酸、L-色氨酸、L-赖氨酸、L-谷氨酸、L-缬氨酸、L-苏氨酸共13种氨基酸(以生理盐水、pH6.0的磷酸盐缓冲液和空白作对照)在玉米粉琼脂固体培养基上对少孢节丛孢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氨基酸对少孢节丛孢菌生长的影响表现各不相同,其中L-组氨酸、L-异亮氨酸、L-亮氨酸、DL-亮氨酸对菌丝生长促进作用明显,但同对照组比差异不显著;L-苯丙氨酸、DL-苯丙氨酸、L-蛋氨酸、DL-缬氨酸、L-色氨酸、L-赖氨酸、L-缬氨酸、L-谷氨酸(0.500 g/L浓度的溶液除外)对菌丝有一定促进作用,统计学分析差异也不显著;L-苏氨酸和L-谷氨酸(0.500 g/L浓度的溶液)对真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外,除L-谷氨酸外,不同浓度的同种氨基酸溶液对真菌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
  • 刘增加, 石淑珍, 何静, 高琨, 高丽莉
    2009, (01): 2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掌握宁夏双翅目蠓科Ceratopogonidae昆虫,采用人帐诱法、畜诱法、灯诱法和网捕法对其种群组成和数量动态做了调查研究。研究获得宁夏蠓科4亚科6属40种,即细蠓亚科Subfamily Leptoconopinae,细蠓属Leptoconops Skuse 17种;毛蠓亚科Subfamily Dasyheleinae,毛蠓属Dasyhelea Kieffer 2种;铗蠓亚科Subfamily Forcipomyiinae,铗蠓属Forcipomyia Meigen 3种;蠓亚科Subfamily Ceratopogoninae,库蠓属Culicoides Latreille 16种,尼蠓属Nilobezzia Kieffer 1种和贝蠓属Bezzia Kieffer 1种。在采获的标本中以细蠓属和库蠓属种类最多,是宁夏双翅目蠓科的主要构成者。银川平吉堡地区细蠓活动的盛季是在5月中旬至7月上旬,6月中旬为一年活动之最高峰;库蠓活动的盛季是在6月中旬至8月下旬,7月中、下旬为一年活动之最高峰;非吸血蠓活动盛季同库蠓,但一年中的活动高峰是在8月上旬。蠓虫几乎全天都有活动,但不同蠓种活动时域不同,库蠓是日出前和日落后1 h活动高峰的主要构成者,而白天蠓虫活动的高峰,确是以细蠓为主。细蠓的婚舞活动以上午为主,自然界细蠓受精率较低(53.85%),而马厩内受精率较高(94.34%)。细蠓平均产卵30枚,产卵后平均寿命4.2天;孳生地主要为陆栖型和水陆过渡型,在地表湿润处其幼虫主要活动于2 cm厚范围。
  • 王俊杰, 杨莲茹, 杨晓野, 李林川, 霍玉福, 范永生
    2009, (01): 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传统方法研究蝇类传播媒介费时费力及难以准确鉴定其幼虫等问题,本研究以采自内蒙古北部戈壁地区骆驼及其粪便上的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为研究对象,将2种角蝇rDNA的ITS序列片段进行了测序分析。运用DNAStar 5.0软件中的MegAlign工具和Clustal W 程序,对2种角蝇的ITS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方角蝇扩增的ITS片段大小为1 047 bp,包含部分的18S、28S 及全部的ITS1(464 bp)、5S(122 bp)、ITS2a(29 bp)、2S(30 bp)和ITS2(349 bp)序列;截脉角蝇扩增的ITS片段大小为1 015 bp,包含部分的18S、28S 及全部的ITS1(457 bp)、5S(122 bp)、ITS2a(29 bp)、2S(30 bp)和ITS2(324 bp)序列。2种角蝇的ITS序列(去掉18S及28S部分后)差异显著,有190个识别位点,差异性达到14.9%。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西方角蝇和截脉角蝇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重要基础。
  • 张胜勇, 郭宪国, 龚正达, 吴滇, 王政昆
    2009, (01): 38-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云南19县市小兽体表蚤类的群落相似性,并对蚤类与其宿主间的协同进化关系进行初步研究。 资料来源于1997~2004年8年间对云南省19个县(市)的现场抽样调查,定义每种小兽宿主体表寄生的全部蚤类昆虫为一个群落单位。运用SPSS13.0软件完成10种小兽群落相似性比较。本次研究中共捕获到10 856只小兽, 其中10种优势小兽所占的比例是85.32%。从所有小兽体表共采获蚤类9 532只,分隶于5科、22属、39种。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小兽体表蚤类群落物种多样性比较高。隶属于同一属的部分小兽,其体表蚤类群落相似程度较高,在系统聚类分析中聚为一类,但大多数蚤类群落相似性大小与相应小兽宿主在动物分类上的近缘性没有必然的关系,而明显受到宿主动物所处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兽体表蚤类群落明显受着小兽宿主所处生境的影响,蚤类昆虫与小兽宿主之间虽然存在一定的协同进化关系,但协同程度比较低。
  • 张李香, 吴珍泉, 吴佳凡, 黄强
    2009, (01): 4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研究了3种营养成分不同含量的饲料对美洲大蠊若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美洲大蠊若虫孵化后取食饲料2 120天,其平均体重为(35.95±0.68) mg/头,较取食饲料1、饲料3的美洲大蠊若虫的体重高;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3的日平均取食量(2.58±0.48) mg/头较饲料2的日平均取食量(1.99±0.83) mg/头多,但美洲大蠊若虫从饲料2、饲料3中日摄食的蛋白质和脂类间无差异(P>0.05);美洲大蠊若虫对饲料2的利用率(95.67±1.32)%和食物转化效率(14.22±6.48)%高,与对饲料1、饲料3的利用率、食物转化效率间存在差异。美洲大蠊若虫取食饲料2较取食其他2种饲料更有利于其生长发育。
  • 虞以新, 黄恩炯, 王光辉, 聂维忠, 刘恩东
    2009, (01): 47-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8年4月28~30日在福建省武夷山区采获6属蠓科昆虫,发现有2种短蠓分别是新种和我国的新纪录:公东短蠓 新种Brachypogon(Brachypogon) gongdongi Yu et Huang,sp. nov., 巴国短蠓Brachypogon(Brachypogon) pakistanicus Szadziski et Havelka,1984是我国新纪录。模式标本收藏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昆虫标本馆。
  • 刘国平, 郭文泽
    2009, (01): 5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采自山东省青岛库蠓属傲蠓亚属一新种:太平山库蠓Culicoides (Fastus) taipingshanensis sp. nov. 本新种与冲绳库蠓Culicoides okinawensis Arnaud 1956相近似,但后者触角嗅觉器分布在3~14节,触须有感觉器窝,小颚有齿27枚与本新种明显不同。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沈阳110034。
  • 安继尧, 严格
    2009, (01): 54-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述西藏亚东蚋属Simulium蚋亚属Nevenmannia一新种,命名为同原蚋 S. (S.) cognatum sp. nov. 该蚋与S. (S.) triangustum An, Guo and Xu, 1995, S. (S.) yadongense Deng and Chen, 1993, S. (S.) taiwanicum Takaoka, 1979, S. (S.) shanxiense Cai and An 2003, S. (S.) immortalis Cai and An, 2003相似, 但是, 该蚋的肛上板内缘上端具棒状突起;蛹呼吸丝6条,成束状,具等长的短茎;幼虫亚颏后颊裂尖形,长于后颊桥,与上述蚋种有明显差异。模式标本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昆虫标本馆(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100071)。
  • 病例报告

  • 刘杰, 王北宁, 樊卫红, 周海峰
    2009, (01): 55-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1 例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
  • 综述

  • 张素梅, 赵金凤, 张龙现, 宁长申
    2009, (01): 57-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寄生性原虫,可引起儿童和免疫低下人群以及幼龄动物发生严重胃肠道疾病。长期以来围绕建立隐孢子虫体外培养模型国外学者做了大量探索,国内则在该领域尝试不多。为了研究隐孢子虫详细的内生发育过程,快速筛选抗隐孢子虫的有效药物、研究功能基因表达和外源基因的有效表达等,需要建立有效的体外培养模型。本文就20多年来国内外隐孢子虫培养概况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