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李旭, 李兴隆, 王小梅, 吴文婷, 张代涛, 何战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北京市1例内脏利什曼病病例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确定感染来源,制定防控措施。收集病例就诊资料,在其感染地使用诱蛉灯开展白蛉监测、调查病犬信息,对病例和病犬骨髓液样本进行涂片、PCR检测、基因测序;对捕捉到的中华白蛉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病例以间断性发热、乏力就诊,医院以骨髓液涂片可见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确诊为内脏利什曼病。感染地为门头沟王平镇,在该地区共捕获中华白蛉4 520只,PCR结果阴性。病例、2只病犬骨髓液利什曼原虫PCR阳性,且基因序列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4.44%、95.6%、93.23%,病犬骨髓液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结果表明,确定门头沟王平镇存在婴儿利什曼原虫感染传播链。需进一步开展白蛉、病犬分布范围调查,开展病例监测,多部门联合采取防控措施,防止内脏利什曼病疫情继续扩散。
  • 王小梅, 吴钶, 何战英, 吴文婷, 杜丹, 李旭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我国疟疾消除后,输入性疟疾防控策略的应用及保有实验室检测能力的重要性。在接诊国外输入疫情实战中,评价经典的显微镜检与荧光定量PCR检测疟原虫感染效能。2022年7月28日几内亚务工归国人员在北京新冠肺炎隔离点集中隔离,8月1日检出首例病例,收集同航班人员抗凝血样,采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筛查一致性检验,对所有人员同时进行显微镜检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26名归国人员中,17例显微镜检发现疟原虫,感染率13.5%。10例荧光定量PCR阳性,感染率7.9%,χ2= 2.03,P>0.05,两种检测方法无统计学差异。粗一致率为94.4%,Kappa值0.70,属于中度一致。原虫密度低的感染者荧光定量PCR检测容易漏检。结果表明,我国疟疾消除后,带虫回国人员具有再传播风险。保持显微镜检能力可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是控制疟疾输入再传播的有效手段。
  • 吕慧鑫, 姜玉庭, 郭晓霞, 倪孟, 邢丹, 赵彤言, 张灵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胞内共生菌Wolbachia在昆虫生理生殖和天然免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蚊虫体内的Wolbachia密度与其抗病毒作用有很强的相关关系。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利用四环素处理幼虫降低致倦库蚊共生Wolbachia密度的方法,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了效果评估。结果显示,使用0.05 mg/mL四环素处理致倦库蚊海口株和温州株,处理后Wolbachia密度中位数分别下降2 729和3 507倍;卵巢及其余组织的Wolbachia密度均下降至0.001以下,其中,卵巢中Wolbachia密度下降825 629倍。可见,0.05 mg/mL四环素处理幼虫能显著降低蚊虫体内Wolbachia密度,为后续清除Wolbachia、探究Wolbachia对致倦库蚊感染和传播病毒的影响提供了技术基础。
  • 张恒端, 麻祖, 吴群, 刘钦梅, 邢丹, 李春晓, 郭晓霞,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测定湛江市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登革热媒介防制提供科学用药指导。从湛江市霞山区、雷州市乌石镇和企水镇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2 代,用WHO推荐的浸渍法测定抗药性指数。结果显示,霞山区白纹伊蚊对残杀威(2.99)、毒死蜱(2.19)、氯菊酯(8.09)和溴氰菊酯(14.32)产生抗性;雷州市乌石镇白纹伊蚊对残杀威(0.67)、毒死蜱(0.76)较敏感但对氯菊酯(5.53)、溴氰菊酯(5.66)产生抗性;企水镇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21.68)达到了高抗水平,对残杀威(2.46)、氯菊酯(5.38)具有一定抗性,对毒死蜱(1.25)较敏感。结果表明,毒死蜱药效较好,雷州市乌石镇和企水镇白纹伊蚊都对其敏感;3个地区白纹伊蚊对溴氰菊酯产生较高抗性,尤其是企水镇达到高抗水平。
  • 曹淦, 王晗, 田诚, 杨晓, 赵立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8—2022年开展常州市蚊媒密度、种群特征及季节性消长研究,为常州市蚊虫密度控制及蚊媒传染病的防制提供科学依据。在全市各区(县)选择不同生境包括:居民区、公园、医院、农户及牲畜棚等,采用诱蚊灯法对成蚊进行监测。结果显示,2018—2022年常州市各区(县)共捕获蚊虫50 833只,牲畜棚蚊密度最高,为3.31只/(灯·夜)。不同年份中,2018年蚊密度最高,达1.75只/(灯·夜)。2021年蚊密度消长呈单峰曲线形,9月是高峰,为2.36只/(灯·夜),其余年份均呈双峰曲线,高峰为7、9月。不同生境中蚊种构成比不同,其中居民区、公园、医院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农户和牲畜棚以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常州市蚊虫种群总构成比以淡色库蚊最高(43.71%),其次为三带喙库蚊(27.08%)。蚊虫密度调查可以为本地区蚊虫防治提供可靠依据,应进一步提高蚊虫密度监测水平,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蚊虫控制措施,切实降低本地区蚊虫密度及蚊媒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 杨婵, 潘婧, 李梅, 邱星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家蝇是公共卫生和畜牧业的重要害虫,抗药性已成为家蝇有效控制的重要障碍。以往的研究表明,家蝇羧酸酯酶MdαE7某些位点的突变可以导致对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性,但我国家蝇种群MdαE7基因突变的类型、分布和不同等位基因的分子进化关系等相关信息还非常缺乏。本研究检测了我国5个省份家蝇样品的羧酸酯酶MdαE7基因突变的类型和分布状况,并对普遍存在的251位点突变的进化做了起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家蝇普遍存在MdαE7 G137D和W251L/S抗性突变,不同地区的抗性等位基因频率有所不同。除了常见的G137D和 W251L/S外,在我国家蝇中还发现了4个其他氨基酸替换,即Y148F、P157S、S250T和 E273D。基于55条MdαE7基因片段的DNA 序列,鉴定出8种不同的单倍型。单倍型的分子进化分析表明MdαE7 251位点的突变具有不同的进化起源。
  • 阎婷, 李静, 许秀燕, 张勇, 佟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北京市生态学国家级监测点病媒生物密度、物种构成、季节消长规律情况,为北京市病媒生物科学防控提供数据支撑,及时做好预测预警工作。成蚊采用诱蚊灯法和双层叠帐法,非成蚊分别采用勺捕法、布雷图指数法,蝇类仅采用笼诱法监测成虫,鼠类采用夹夜法和粘鼠板法,蟑螂采用粘捕法,恙螨采用鼠体恙螨采集法,蜱类采用体表检蜱法进行监测。结果显示,2022年北京地区成蚊密度为6.40只/(灯·夜),帐诱指数为2.71只/(顶·h),幼蚊勺舀指数为2.17,布雷图指数为0.77。淡色库蚊为优势种,其次为白纹伊蚊,蚊类密度高峰期为7、8月,公园密度最高。成蝇密度为3.42只/笼,以麻蝇为优势物种,密度高峰在6月,绿化带密度最高。粘鼠板法鼠捕获率为0.12%,均为小家鼠,均在重点行业生境捕获。蟑螂侵害率为3.46%,蟑螂密度为0.0288只/张,德国小蠊是优势种,居民区蟑螂侵害率最高。鼠带恙螨率为45.24%,在10月份达到峰值。蜱指数为1.0,所捕获蜱均为长角血蜱。研究获得了2022年北京市主要病媒生物的种类、密度、构成和季节消长特点,为制定综合治理措施,有效降低病媒生物密度提供了依据。
  • 李思菡, 王玉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测定和分析贵阳厌蚋Simulium guiyangense Chen, Liu and Yang, 2016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明确蚋科昆虫的遗传多样性,探究其系统地位及蚋科昆虫内部的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对贵阳厌蚋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和注释,比较分析了已公布的蚋科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特征结构,并基于不同的数据集和方法对其系统发育关系进行了重建。结果显示,贵阳厌蚋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总长为16 491 bp (GenBank登录号:ON227412),共包含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A、T、G、C碱基的含量分别为37.63%、35.59%、11.18%、15.60%。除COI使用TTG作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均以ATN作为起始密码子。除ND4使用TAG作为终止密码子外,其余均采用TAA作为终止密码子。蚋科昆虫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具有明显的AT偏向性,tRNASer(AGN)因缺少DHU臂均不能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16S rRNA、12S rRNA多数位点变异率为0~25%。系统发育结果支持蛙蠓科Corethrellidae与蚊科Culicidae为姐妹群关系,奇蚋科Thaumaleidae和蚋科Simuliidae为姐妹群关系,蚋亚属Simulium为并系,与短蚋亚属Odagmia和厌蚋亚属Boophthora构成了布蚋亚属Byssodon的姐妹群。
  • 教学教育

  • 程喻力, 孙青, 孙希萌, 贾智惠, 顾园, 贾玉峰, 诸欣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教学评价是人才培养质量监测工作的核心。新冠疫情期间,由于线上教学成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首都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在建设人体寄生虫学在线课程的同时,也建立了相应的在线教学评价体系。本文通过以课堂表现、课后思考题、阶段性单元测试、形态学绘图、设计性实验报告、虚拟仿真在线实验考核等形式为主的过程性评价和以期末在线考试为主的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并通过问卷调查反馈学生在线学习效果和教学改进意见。文章就线上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的体会进行了总结,以期充分发挥教学评价的评定、反馈和督导功能,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 综述

  • 叶晓磊, 谭伟龙, 石清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十年来,蜱传疾病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世界范围内斑点热群立克次体(SFGR)被认为是重要的蜱传病原体。伴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在我国西部地区多次发现蜱传新发再发病原体。本文主要针对我国西部地区蜱虫携带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以期为我国西部地区蜱传斑点热群立克次体疾病的系统研究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