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5年, 第02期      刊出日期:2005-06-25
      

  • 全选
    |
  • 沈定文,李雍龙,刘文琪,龙小纯,刘娟
    2005, (02): 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构建日本血吸虫2 6kDa谷胱苷肽转移酶(Sj2 6 )基因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 Sj2 6 ) ,并探讨其在树突状细胞(DC)中的表达。采用PCR扩增Sj2 6基因片段,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DNA3中,阳性克隆经双酶切、PCR扩增鉴定后,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进行序列测定。用脂质体介导DNA转染法将pcDNA3- Sj2 6转染DC ,G4 18加压筛选获得阳性克隆并传代培养,用RT PCR检测Sj2 6mRNA的转录水平,用SDS- PAGE、Western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Sj2 6蛋白在DC中的表达。结果PCR扩增得到特异的Sj2 6基因片段,双酶切及PCR鉴定表明获得正确的pcDNA3 -Sj2 6重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核苷酸序列和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GenBank报道的Sj2 6的一致性均为99% ;RT PCR结果显示pcDNA3- Sj2 6转染的DC中有Sj2 6基因mRNA的表达,SDS -PAGE和Westernblot、间接免疫荧光法显示pcDNA3- Sj2 6转染的DC中有Sj2 6的表达。结果证实构建的真核表达重组质粒pcDNA3- Sj2 6成功的转染至DC中并在DC中获得表达。
  • 叶向群,左正宏,彭文峰,李康生
    2005, (02): 7-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普遍寄生于家畜及野生动物胰脏并引起胰吸虫病的几种阔盘属(Eurytrema)吸虫:腔阔盘吸虫(Eurytremacoelomaticum)、胰阔盘吸虫(Eurytremapancreaticun)、枝睾阔盘吸虫(Eurytremacladorchis)及福建阔盘吸虫(Eurytremafukienensis)的系统发生关系进行比较研究。分别提取寄生于不同种类宿主的这4种胰吸虫的基因组DNA ,利用随机引物进行PCR扩增,从8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重复性好、谱带清晰并呈多态性的引物31个,共扩增出30 3条DNA带。根据重复性好、谱带清晰并呈多态性的引物扩增的结果计算遗传距离,根据遗传距离利用UPGMA方法进行聚类分析,构建出阔盘属几种吸虫的系统发生树,分子系统发生与形态学分类一致。
  • 何芳,翁亚彪,林瑞庆,李安兴,朱兴全
    2005, (02): 13-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通过对鲁道夫对盲囊线虫(Contracaecumrudolphii)rDNA的第一及第二内转录间隔区(ITS- 1及ITS -2 )进行PCR扩增、PCR SSCP分析及序列分析,以明确ITS 1及ITS 2是否可作为C. rudolphii分子分类的遗传标记。结果发现:C .rudolphiirDNAITS序列存在种间差异,并且差异显著,但是种内序列一致,没有差异。本实验证明C rudolphii确为由两个种(C .rudolphiiA和C rudolphiiB)组成的复合种,ITS -1及ITS- 2可作为两个姊妹种的遗传标志。
  • 赵醒村,彭鸿娟,陈晓光,李华,沈浩贤
    2005, (02): 18-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感染广州管圆线虫3周的大鼠脑部挑取幼虫,提取其总RNA ,运用“SMARTcDNA文库构建试剂盒”构建其cDNA文库。分别将成虫和幼虫cDNA文库中的噬菌体克隆转化成噬菌粒,用5′端测序引物进行测序。利用BLAST程序对获取的EST从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进行同源性搜索。结果显示:所建文库的初始滴度为2 19×10 .6 pfu mL ,经1次扩增后的滴度为1. 0×10 1 0 pfu mL ,插入子的平均长度为1. 2kb ,重组率为97 .3%。从成虫的cDNA文库中得到6 4个EST ,其中有意义的EST有5 4个,占82 . 8% ;无意义的EST有10个,占17. 2 %。6 4个成虫EST序列中,rRNA基因4 9个,占总EST数的76 6 %。从幼虫的cDNA文库中共得到10 6个EST ,其中有意义的EST有91个,占85 . 8% ;无意义的EST有15个,占14 . 2 %。10 6个幼虫EST序列中rRNA基因78个,占总EST数的73. 6 %。本研究首次成功构建了广州管圆线虫幼虫的cDNA文库,EST分析显示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和成虫基因表达谱中rRNA基因均占大多数。
  • 单成启,王京燕,丁德本,孙志伟
    2005, (02): 26-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比观察复方萘酚喹(Co NQ)与组分单药磷酸萘酚喹(NQ)和青蒿素(QHS)对恶性疟的疗效和安全性,本研究用Co -NQ (总量含NQ 4 0 0mg及QHS10 0mg)、NQ (总量10 0 0mg)和QHS (总量2 5 0 0mg)分别治疗恶性疟患者30例。所有患者住院7天,随访2 8天,观察疗效和安全性。结果显示Co NQ、NQ和QHS 3组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 0 1±11 .8h、2 4 . 4±16. 1h和18 .0±9. 3h ;平均原虫转阴时间分别为30 . 1±5 . 7h、4 4 7±9 .2h和2 8 .9±5 . 6h ;2 8天治愈率分别为10 0 %、10 0 %和6 3 .3%。提示复方萘酚喹治疗恶性疟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
  • 宋锋林,赵彤言,董言德,曹晓梅,张晓龙
    2005, (02): 29-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RT -PCR技术,使用简并引物分别从淡色库蚊(Culexpipienspallens)敏感品系和抗溴氰菊酯品系中扩增出钠通道ⅡS4~ⅡS6区域的基因片段,长度为35 9bp。该基因片段所编码的氨基酸与黑尾果蝇(Drosophilamelanogaster)、家蝇(Muscadomestica)、埃及伊蚊(Aedesaegypti)、冈比亚按蚊(Anophelesgambiae)及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anica)等昆虫相应区域的氨基酸序列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同源性分别为95. 8% ,95. 0 % ,10 0 . 0 % ,98 .3%和95 . 0 %。经序列比对,确认抗溴氰菊酯品系淡色库蚊钠通道基因在10 14位点发生了突变:该位点的碱基“A”突变为“T”,其对应氨基酸由亮氨酸(L)变为苯丙氨酸(F) ,该突变(L10 14F型)在多种昆虫中较为常见。
  • 冷培恩,徐劲秋,陈之梓
    2005, (02): 35-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州沼野蝇在上海沿海地区监测中,几乎全年都有发生,幼虫孳生在死蟛蜞体内。对获得的成、幼虫标本进行了绘图描述,1龄幼虫的形态描述为首次报道。从本州沼野蝇生态习性看,在流行病学上有一定的意义。
  • 聂维忠,李俊成,李德昕,虞以新
    2005, (02): 38-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 0 3年6~9月间,秦皇岛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对6 8艘驶抵秦皇岛港锚地的入境国际航行船舶进行检疫时,从2 7艘船舶上采获5 0只正在爬行的输入性活蠓,经分类鉴定,共有8属,其中阿蠓、毛蠓、蠛蠓、裸蠓尚未定种,已定名蠓种有5种库蠓,1种铗蠓,由印度尼西亚杜迈驶来的船上采获2种贝蠓,其中1种新种,定名为水母贝蠓新种BezziamedusaYu ,LietNie ,sp .nov .。这些携带活蠓的入境国际航行船舶分别来自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地,航程短者3~5日,较近航程15日左右,远者需2 0日以上。因此,无论定名或未定名的蠓类,都充分说明这些小型双翅目昆虫,可在船舱内随船远航数日,以至2 0余日后安然达到异国他乡。对此应引起我们对医学媒介昆虫自国外随船携带输入的警觉。
  • 孙毅,刘增加,许荣满,石淑珍,赵彤言
    2005, (02): 42-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讨西部大开发中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莱姆病自然疫源地特征的影响,选择了天然林保护区和苗圃林保护区两个样区,从媒介、宿主以及人群感染等自然疫源地特征方面分析了自然环境变化对莱姆病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天然林保护区内,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种群数量、种群多样性指数方面均高于苗圃林区;媒介和宿主潜能以及自然疫源地活力也显著高于苗圃林。可见,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对于莱姆病的媒介、宿主在一定程度上起保护作用,其潜能、自然疫源地活力等增加,人群感染的危险性明显增高,提示了对进入天然林保护区的人员加强防护与监测的必要性。
  • 丁雪娟,廖翔华,李安兴,张剑英
    2005, (02): 48-5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单殖吸虫为一类主要寄生于水生脊椎动物体外的蠕虫,已报道30 0 0余种。本文回顾了单殖吸虫传统分类学研究概况,并从目标基因的选择、分子分类和分子系统学研究3个方面概述了单殖吸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进而对分子系统学与传统形态分类学的关系及其研究前景进行了阐述。
  • 李剑泉,侯建筠,沈佐锐,曾晓芃
    2005, (02): 55-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蚂蚁和蟑螂已上升为城市卫生害虫的主要优势类群,直接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和家居生活造成严重威胁;目前主要采取的不安全的化学方法将受到限制;由于城市与家居环境的特殊性,生防不适用、清洁效果差,物理方法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害虫物理防治在无公害、减轻抗药性、避免残留量、经济安全和操作方便等方面已显示出优越性。该文简述常见卫生害虫及其危害,分析卫生害虫控制策略,展望电磁技术在卫生害虫防治中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