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65年, 第4期      刊出日期:1965-11-25
      
  • 全选
    |
  • 刘思诚
    1965, (4): 317-3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首次发现四川肺吸虫与卫氏肺吸虫的虫卵为三面体,横切与直立观察均呈三角形;怡乐村肺吸虫和大平肺吸虫卵为鸟卵形,横切与直立呈规则的圆形。这两大类肺吸虫在虫卵形态上有着明显的差别。
    二、四川肺吸虫卵的三面体三边的宽度不等,宽的一边为56.7±5.9,狭的两边各为50.1±3.4和51.7±3.7微米。同一虫卵,转动之后,卵宽径与对称性也发生改变。从整体来看,四川肺吸虫卵均非对称。
    三、四川肺吸虫卵的卵壳厚度比较均匀,侧壁厚1.70±3.1微米,卵壳末端厚1.74±0.37微米。仅有19%虫卵末端略厚达3-4微米。56%虫卵末端有小棘,1.8±0.4×2.1土0.5微米。
    四、四川肺吸虫卵的卵径87.7±3.5×52.1±2.5微米。同一虫卵,对称时为51.0±1.5微米,不对称时为46.7±2.4微米。56%卵最大宽径于卵前1/3处,40.7%位于中央。
    五、四川肺吸虫卵的卵黄细胞为3列,共10.3(9—12)个,形如椎体状,底边贴于卵壳内侧,边缘有小突起与相邻卵黄细胞嵌合,界限清楚,周围有无卵黄颗粒的透明的边缘带。卵黄颗粒团内有1-2个浓染的小体,是卵黄颗粒的核心。细胞核球形,8.7±0.7微米。
    在猫粪便中的四川肺吸虫卵,有85-90%卵黄细胞发生变性,出现较大的油滴,失去发育能力。
  • 文继祖
    1965, (4): 325-3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一、用人工感染贾第额毛虫的家兔肠管粘液中的滋养体,直接接种于改良的L4-Bouillon培养基中,虫体增殖良好,12小时后虫体二均分裂繁殖,48小时后虫体分裂增殖最为茂盛,以后还渐减少,原虫生长长达八天,但部分成双虫体出现畸形,运动仍活泼。
    二、贾第鞭毛虫系以核无丝分裂开始繁殖,继以纵二分裂法进行。分裂早期,虫体的体积与胞核增大,在核内可见到染色颗粒,当二侧母核分裂成双子核并向细胞相对二侧移动后,胞质内结构亦随之分离,并复制成双,然后虫体沿分裂沟分裂为二个子体,完成贾第虫分裂增殖过程前后约需20一60分钟。
    三、利用改良Neubauer氏血球计数板改为贾第鞭毛虫培养小池,在室温35℃下采用斜射照明法及使用高倍镜可以看到原虫分裂增殖的分裂过程。


  • 江静波, 余锡尧
    1965, (4): 333-3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作者等(江静波、余锡尧、陈俊民,1965)于最近所描述的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Plasmodium vivax multinucleatum与相近的间日疟原虫与卵形疟原虫进行了详细比较。所用的材料来自河南与广东。主要结果如下:
    一、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与典型的间日疟原虫有下列几点不同(1)每个红血球内含有二个以上染色质粒,重复感染多见;在早期营养体内无空泡。(2)大营养体常无伪足,而色素颗粒呈深棕色粒状而不象间日疟原虫者呈黄绿色的杆状。(3)薛氏点粗糙而多,受染红血球常呈卵形而具散状。
    二、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也有别于卵形原虫。(1)幼营养体常有两个以上的染色质粒,而重复感染常见。(2)成熟裂殖体较小但含核数目较多(常为15-18,平均16)。(3)色素颗粒色较深而较粗。(4)在早期营养体时期,受染红血球只约有15%(不是100%)有薛氏点。(5)卵形与散状受染红血球比较不常见。
    三、间日疟原虫多核亚种使人发生持续性高烧(41℃),常无寒战,有时有神经症状,常有复发
  • 余炳桢
    1965, (4): 347-3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寄生于鱼类之复殖吸虫科属很多,而寄生于鱼类浮囊腔内的吸虫,国内外报告者为数甚少。国内已发现的有Isoparorchis hypselobagri(Billet,1898)。作者在1956,1957及1963年先后在广东省的曲江县及广州市的淡水鱼的浮囊内获得属于腹口亚目之吸虫,经鉴定初步提出一新属两新种。

  • 顾昌栋, 申纪伟
    1965, (4): 355-3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我国沿海海产鱼类的复殖吸虫标本中,鉴定出5种吸虫,属于不同的3科,在国内未曾有过记载,有些种类即在国外的记录也是不多,其中包括1个未定名种与2个新种。
  • 汪溥钦
    1965, (4): 366-3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蛔类线虫(Ascaridata Skrjabin,1915)据斯氏等(Skrjabin et al.,1951)记载,共有424种,分隶于5科44属。在我国对这一类线虫的分类研究,有祝海如(1931),徐扬藩(1932,1933),伍献文等(1944),徐岁南(1957),吳淑卿等(1960,1964)报告。作者1962年来在福州检查一些脊椎动物,检得蛔类线虫寄生于鱼类有4种,爬虫类1种,鸟类12种,哺乳类8种,共计25种,分隶于4科11属;共中有5种是我国新记录,6种是新种(表1)。兹依斯氏等(1951)的分类法,将各种类记述,标本存在福建师范学院寄生动物研究室。
  • 陈德蕙
    1965, (4): 383-3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肺寄生螨(Pneumonyssus)及其所引起的病变在猿猴肺内并不少见。早在1869年Paulick`等曾发表一例非洲长尾猴尸检中发现气管和肺内有螨的寄生感染。Haan und Grijns(l901)在一只鸦片中毒的犬头猿肺内见到很多寄生螨,经Banks鉴定为Halarachnidae亚目的新属——Pneumonyssus属,并命名为Pneumonyssus simicola。以后相继有另几种猿猴肺寄生螨新种的报告(Ruch,1959)。在发病率方面Fairbrother等(1932)检验了605只猴,其中几乎一半有肺寄生螨感染。Inners等(1954)在400只从印度进口的猕猴中也经常检出此病。该报告中对肺寄生螨感染的临床、病理及病原学方面作了较详细的描述和讨论。同年Lee等又报告26例,并强调肺寄生螨在猕猴中的高发病率及其重要意义。在使用猕猴进行实验研究工作中也屡有此病的描远(Robertson et al.,l947;Berdjis et al.,1962)。
    本文报告3例从14只实验用狝猴病理尸检中所发现的肺寄生螨感染。

  • 徐秉锟, 刘子珍, 陈心陶
    1965, (4): 389-39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恙虫幼虫,特别是作为恙虫病媒介的恙虫幼虫在地面上的分布及其和某些环境条件的关系是恙虫病流行病学及恙虫生态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恙虫幼虫在地面上的分布有水平分布与垂直分布两种。本文是有关垂直分布的一些实验研究的初步总结。
  • 姚文炳, 李苑
    1965, (4): 394-3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导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嘎旗地区,由黑角胃蝇(Gastrophilus nigricornis Lδw)第一期幼虫自然威染所致人体皮肤蝇蛆病一例,为国丙外首次记录。
    病人是三个月的女性婴儿,在颈部受黑角胃蝇第一期幼虫的侵袋致成皮肤匐行疹。
    对黑角胃蝇第一期幼虫的形态进行丁了绘图和描述。

  • 张合
    1965, (4): 397-4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4年5月7日在贵州省平坝县小野鸭圹村的荒地积水里捞获的幼虫中,隔离培养羽化出一批棕色中型成蚊,经鉴定为新种伊蚊,描述如下。
    平坝伊蚊Aedes(Edwardsaedes)pingpaensis,新种。
  • 徐秉鲲, 黎家灿, 陈心陶
    1965, (4): 404-4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试验研究电离射线对恙螨的作用仅仅是我们刚刚开了一个头(徐秉锟、黎家灿、陈心陶,1960,1963,1963a,1963b)。世界上报告的恙螨可能接近1000种,其中的一些种类早已确定是传播恙虫病的媒介,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引起了医学科学界的广泛的注意。这一类节肢动物有飞们自己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点:生活史过程包括寄生生活和自由生活两个阶段,还带上了恙虫病的病原体,生活史时间较短,各发育期的处理及生态观察比较方便。这使我们感到利用它们做为电离射线对机体作用方面的研究对象有很多优点。但我们首先注意的则是电离射线通过恙螨作用于其体内的恙虫病病原体促使后者的突变,希望从中选择可以用来制造恙虫病疫苗的类型或菌株。以此为目的我们从几个方面探索了电离射线对恙螨的作用。我们用的γ射线源为Co60”,试验的对象就是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恙虫病的媒介,地里红恙螨(Trombicula akamushi var.deliensis)。
  • 杨赣源, 熊光华
    1965, (4): 412-4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1—1963年间著者等在新疆北部和南部进行白蛉调查时,发现白蛉属劳蛉亚属中硬大白蛉的一个新亚种,定名为硕大蛉吴氏亚种(Phlebotomus major wui subsp.n.)此种白蛉与当地黑热病的传播关系甚为密切,兹作详细描述如下。
    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给体呈灰褐色,腹部背面第2节至第6节上的毛完全竖立,雌雄蛉口腔均无色板与口甲。
  • 柳支英, 吴厚禾, 吴福林
    1965, (4): 416-4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据作者所知,全世界的眼蚤属(Ophthalmopsylla Wagner et Ioff,1926)已知12个种和亚种,分布于古北界,包括我国、蒙古和苏联的东南欧及亚洲两部分,主要寄生草原和荒漠地区跳鼠科啮齿动物。眼蚤属在我国现知有6个种和亚种。最近我们从西藏得一新种,其若干特征介于眼蚤属和古怪番属(Paradoxopsyllus Miyajima et Koidsumi,1909)之间,实是一种独特的眼蚤,兹分别记述和探讨如下。
  • 龙祖培, 许政拱, 刘德广, 赵邦权
    1965, (4): 421-4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们根据1953年在广西灵川的一种野鼠肺内获得一种并殖吸虫的线索,于1964年7月到该地作了初步调查。在山溪所捕获的一种溪蟹(Potamon sp.)休内发现大、小两型并殖吸虫囊蚴,并经分别感染动物成功,获得两种不同的并殖吸虫成虫。
  • 王兴相
    1965, (4): 423-4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4年我们在重庆防除犬室内铃头血蜱中,在收集的万余只标本中,会发现一“连体双胎”的畸形稚虫。鉴定后仍属铃头血蜱。蜱的这种形态异常并不多见,故特将其形态描述于此,以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