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期目录

  • 全选
    |

    著述

  • 孙玉兰, 王小梅, 吴文婷, 张代涛, 何战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了解北京市再发黑热病病例的病原分子遗传背景。方法 使用PCR方法分别扩增其亲水性酰化表面蛋白B(K26)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Ⅰ (ITS-1),然后克隆测序,分析其多态性,构建系统发育树以确定患者感染原虫的虫种类型及其遗传关系。结果 K26基因扩增出626 bp大小片段,其长度与国内流行株差异明显,其氨基酸序列由14个氨基酸的基序重复排列组成,但个别位置发生氨基酸替代。K26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显示,北京病例虫株与法国和西班牙的婴儿利什曼原虫相近,但与国内新疆、四川、河北等地的婴儿利什曼原虫虫株距离较远;ITS-1序列扩增出314 bp大小的片段,其系统发育分析显示与婴儿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infantum属于同一分支。结论 该病例感染的为婴儿利什曼原虫L. infantum,且与国内其他流行区的虫株有一定差异。
  • 周春雨, 赵明亮, 程如熹, 张珊, 李娜娜, 于永慧, 欧阳譞, 焦俊, 熊小路, 张家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更简便快捷地研究贝氏柯克斯体基因功能。方法 基于CRISPRi原理构建携带化脓链球菌dCas9的重组质粒,将靶向贝氏柯克斯体dotB基因的sgRNA序列插入重组质粒中并将质粒经电转化导入贝氏柯克斯体,利用脱水四环素(aTC)诱导dCas9表达以抑制贝氏柯克斯体dotB基因的转录,从而建立基于CRISPRi系统的贝氏柯克斯体基因沉默技术。结果 在aTC诱导下,该CRISPRi系统中dCas9可正常表达,dotB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水平均被抑制,dotB表达抑制后贝氏柯克斯体胞内生长繁殖水平降低。结论 成功建立起基于CRISPRi的贝氏柯克斯体的基因沉默技术,为研究贝氏柯克斯体特定基因的生物学功能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撑。
  • 朱敏慧, 董琳娟, 王墩家, 蔡逸舟, 张兆文, 刘曜, 何世鹏, 周毅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构建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卵粒图片数据库,并基于深度学习和瓦片重叠法建立白纹伊蚊卵粒自动识别和计数模型,为伊蚊监测和防治提供技术方法。方法 在上海市3个区收集野外和实验室品系的白纹伊蚊卵粒图片449张,使用Python环境labelimg库进行人工标定蚊卵,采用快速区域卷积神经网络(faster regional convolution neural network, Faster R-CNN)模型建立白纹伊蚊卵粒识别模型,并使用瓦片重叠法智能识别和计数。使用精确率、召回率和调和平均值(F-measure)进行模型效果评价。结果 经过15次模型迭代训练,损失值随着训练次数增加逐渐下降至0.000119,平均精度均值(Mean Aaccuracy, mAP)从0.968增加至0.980,最终模型精确率为0.90,召回率为0.97,调和平均值为0.93。结论 本模型具有较高的白纹伊蚊卵粒识别能力,初步达到了辅助开展诱蚊诱卵器监测中卵粒鉴别和计数的功能。在不断的优化模型、细化分类识别能力后可成为简便高效的监测辅助工具。
  • 熊易平, 周宁馨, 梁国锐, 李建航, 李博, 韩宛蓉, 邢丹, 郭晓霞, 姜玉庭,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白纹伊蚊天然携带A与B亚组沃尔巴克氏体Wolbachia,这种共生菌能够通过抑制宿主传播病毒能力或降低宿主种群密度来控制虫媒疾病传播,且这种作用强度与其密度密切相关,本文旨在建立一种准确检测蚊虫携带Wolbachia分型与密度的方法。方法 克隆白纹伊蚊携带Wolbachiawsp基因并测序,在wAlbA与wAlbB wsp基因的非保守区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qPCR检测方法。结果 该方法灵敏性和特异性良好,两亚组Wolbachia无交叉反应。利用该方法检测不同浓度四环素处理后蚊虫携带Wolbachia密度下降程度,确定最适四环素处理浓度为0.1 mg/mL。结论 本方法的建立为研究Wolbachia在蚊虫生理生殖和天然免疫方面的作用提供了技术支撑。
  • 田野, 褚宏亮, 吴治明, 张守刚, 曹淦, 葛小伍, 黄立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BG-trap法与双层叠帐法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的监测效果,进一步探讨BG-trap法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的可能性,为制定更有效的登革热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实验选取江苏省3个设区市的6个户外监测点,于8—9月的3天时间中,分别于每日16:00-16:30、17:00-17:30、18:00-18:30三个时段同步开展BG-Trap法和双层叠帐法监测。结果 BG-Trap法和双层叠帐法均能够有效地捕获白纹伊蚊的雌蚊,双层叠账法捕获的白纹伊蚊占比高于BG-Trap法(χ2=16.034,P<0.01),两种方法捕获的白纹伊蚊雌蚊构成比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2,P=0.687)。BG-Trap法捕获的白纹伊蚊平均密度指数为7.85±5.23只/(台·h),低于双层叠帐法的27.04±13.86只/(顶·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73,P<0.001)。结论 BG-Trap法对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监测效果不及双层叠帐法,其能否应用于登革热媒介伊蚊监测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乌尼尔, 白翠兰, 翟景波, 吴东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总结内蒙古自治区各盟市区域蜱种类及分布情况,为蜱及蜱传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文献查阅及收集报道资料对内蒙古地区蜱种类及分布区域进行综述性概括。内蒙古地区9市3盟已知蜱类2科5亚科8属31种。蜱是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的体表寄生虫,也是多种人畜共患疾病病原体的传播媒介和贮存宿主。内蒙古地形地貌复杂多样且物种资源丰富,形成了多种蜱类生息之地。蜱类的分布与地理环境、植被分布紧密相关。本文通过检索文献资料,总结了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蜱类在不同区域的分布特点情况,以期促进蜱传自然疫源性疾病研究的快速发展,提高蜱传人畜共患病的防范意识。
  • 白学礼, 高学平, 鲁亮, 魏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记述栉眼蚤科Ctenophthalmidae狭臀蚤属Stenischia Jordan, 1932的1新种,宁夏狭臀蚤Stenischia ningxiaensis Bai, Lu et Gao, sp. nov., 标本采自宁夏南部地区。模式标本保存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医学昆虫标本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综述

  • 杨承鑫, 孙希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旋毛虫病是一种由旋毛虫感染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人因食入生的或未煮熟肉类而患病。该病在世界上广泛分布,从发现至今已有188年的历史。通过肉类制品的传播可能导致旋毛虫病的暴发,从而产生更广泛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梳理近10年的文献,综合分析旋毛虫病疫苗研究进展,为基于疫苗的旋毛虫病防控工作提供参考。
  • 刘智通, 吴家红, 孙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蜱是一种重要的媒介节肢动物,能够传播多种病原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威胁公共健康。蜱类的危害与其释放的信息素以及相关的化学感应行为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蜱类对寄主的气味感知、信息素的种类、化学感觉机制及其在防治中的应用等几个方面,同时展望了其对蜱综合防治的应用前景,以期为蜱的防治提供依据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