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鲁飞, 郑斌, 卓洵辉, 楼涤, 丁建祖, 童群波, 陆绍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弓形虫子孢子表面抗原(SporoSAG)和棒状体蛋白5(ROP5)是不同阶段虫体表面的特异性抗原,与弓形虫分化及入侵宿主细胞密切相关。本研究表达并纯化重组蛋白rSporoSAG与rROP5,将重组蛋白通过单独、联合等不同方式分别免疫Balb/c小鼠,检测小鼠体液和细胞免疫水平。结果显示rSporoSAG 和rROP5成功表达,大小分别约为49.4和38.2 kDa。小鼠免疫实验中,rSporoSAG组、rROP5组、rSporoSAG+rROP5组、初次免疫rSporoSAG二次免疫rROP5组总IgG、IgG1、IgG2a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P<0.05),其中,初次免疫rSporoSAG二次免疫rROP5组的总IgG和IgG2a水平最高。细胞因子检测显示初次免疫rSporoSAG二次免疫rROP5组IL-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组IL-2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各实验组IL-4、IFN-γ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淋巴细胞增殖实验结果显示各实验组与对照组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 结果表明,本实验成功表达rSporoSAG、rROP5。rSporoSAG、rROP5单独或联合等免疫Balb/c小鼠能够诱导其产生高水平的体液免疫,但不能有效激活细胞免疫应答,仅初次免疫rSporoSAG二次免疫rROP5组IL-2水平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先免疫rSporoSAG再免疫rROP5蛋白的免疫策略与其他免疫策略相比是一种更有效的方法,可用于预防弓形虫卵囊感染的研究。
  • 邹贝贝, 王东强, 尹继刚, 朱冠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甘油醛-3-磷酸脱氢酶(Cryptosporidium parvum 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CpGAPDH)为对象,研究其亚细胞定位和酶动力学特征。设计特异性抗原多肽并免疫家兔,获得多克隆抗体,利用亲和纯化法获特异性抗体;经Western blot方法验证该抗体特异性,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进行蛋白定位。通过原核表达获得GST重组蛋白(GST-CpGAPDH),基于GAPDH的酶促反应利用辅酶NAD(H)或NADP(H)为电子受体或供体的原理,通过吸光度比色法监测反应中NAD(H)/NADP(H)的增加或减少鉴定其酶活性。结果显示,成功获得并纯化抗CpGAPDH抗体;Western blot分析显示该抗体可识别条带大小为 40 kDa;IFA结果表明该蛋白主要分布于子孢子胞浆内,部分呈现颗粒状。利用重组蛋白确定了CpGAPDH的酶活性;在两种辅酶中,CpGAPDH更倾向于使用NAD(H)进行酶活反应。结果表明,本研究确定了CpGAPDH在虫体细胞的定位及酶活性检测,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功能奠定了基础。
  • 马文晨, 杨迪, 于欣, 赵欣玥, 李文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根据华支睾吸虫cox1基因序列设计合成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基于TaqMan MGB探针的人粪便中华支睾吸虫虫卵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同时评价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重复性。采用建立的荧光PCR方法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并与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测结果进行比对。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与形态和种属关系相近的寄生虫无交叉反应;以9.97×107 ~9.97×100 copies/μL浓度的质粒作为标准品建立标准曲线,检测灵敏度为9.97 copies/μL;组内、组间重复性试验变异系数均小于0.4%。采用该方法检测280份居民粪便样本,检出阳性54份,经对比该方法敏感性高于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本研究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华支睾吸虫虫卵的检测及诊断。
  • 肖菲菲, 黄旭, 肖颖, 蔡怡珊, 黄恩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致倦库蚊取食前后肠道基因转录组水平的变化,对未取食、取食糖水、吸血条件下的致倦库蚊雌蚊肠道样品进行转录组高通量测序、分析筛选表达差异基因,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未取食和取食糖水条件下,共筛选出785个差异基因;在取食糖水和吸血条件下,共筛选出840个差异基因。转录组学分析发现,差异基因主要参与消化代谢、生长繁殖、免疫等过程。雌蚊羽化后与消化代谢、生殖相关的基因即开始表达,取食糖水和吸血后肠道中大部分基因表达量高于未取食状态。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得到部分基因调控趋势与转录组测序基本一致。研究还发现细胞色素P450氧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等与杀虫剂代谢相关的解毒酶基因以及清道夫受体、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等与蚊虫自身免疫相关基因。本研究将有助于今后高效解毒酶类抑制剂杀虫剂的研发。
  • 余权威, 姚鹤松, 妥小丽, 梁欣悦, 玉山·艾合麦特, 何文文, 伍军, 诺明达来, 罗亭祥, 杨德鹏, 胡政香, 呼尔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小亚璃眼蜱Hyalomma anatolicum属于硬蜱科璃眼蜱属,是一种寄生于动物体表的专性吸血寄生虫,其分布范围广、寄生强度大。该蜱种可传播多种人畜共患病原体,对畜牧业造成巨大损失。为研究媒介蜱生物学特性和吸血期蜱类生理学变化,本研究利用实验室F2代小亚璃眼蜱进行人工饲养和组织器官切片染色,观察小亚璃眼蜱吸血期组织器官的形态学特征。结果显示,小亚璃眼蜱在实验条件下,从虫卵孵化为幼虫,再通过吸血成为若虫,进而吸血蜕皮为成蜱,共需要50.0 d。吸血期小亚璃眼蜱雌蜱苏木精伊红染色(HE染色)组织切片显示,随着雌蜱从半饱血至饱血状态,唾液腺细胞逐渐溶解消失,中肠腔内消化产生的血红素转移至中肠基底层和血淋巴中,然而卵巢组织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本研究首次观察了吸血期小亚璃眼蜱组织器官的变化,丰富了该蜱的生物学特性和组织学形态资料。
  • 李秋红, 刘美德, 刘婷, 张勇, 佟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别对3种不同成分市售胶饵防治德国小蠊的杀灭效果和6种药剂的室内滞留药效进行评价,以指导现场防治。胶饵室内药效实验采用玻璃方箱法,以死亡率评价杀灭效果;室内滞留药效实验采用果酱瓶药膜法,以德国小蠊与药膜强迫接触20 min后的死亡率评价室内滞留药效。结果显示,3种胶饵在施用96 h后,试虫校正死亡率均达到了100%,3种药剂药效均达到A级。6种滞留喷洒用药剂对德国小蠊的实验室杀灭效果均达到100%,持效期90 d以上。结果表明,9种药剂在实验室条件下对德国小蠊均具有良好的杀灭效果,在现场防治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用。
  • 郭玉红, 李四全, 龚正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记述了局限蚊属(丽蚊亚属)一新种,丹珠局限蚊Topomyia(Suaymyia)danzhuensis sp. nov。该新种的主要特征是:雄蚊喙具基白环;腹节第IX-T侧叶端部的刺形鬃膨大呈刀型,内缘小鬃列位于端部而非基部;抱肢基节端腹叶具长鬃丛和背内侧中部具短鬃群,抱肢端节外枝明显比内枝粗大;幼虫下颚宽短,端缘具多个小齿突;梳齿数量较少和仅分布于呼吸管基部腹侧和肛腮粗壮及其末端钝圆等。模式标本采自云南省怒江州贡山县高黎贡山东坡竹林。标本保存于云南省地方病防治所。
  • 病例报告

  • 刘蕊蕊, 黄栋, 潘飞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1例儿童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病例,通过回顾性分析该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资料,结合其脑脊液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技术(Q-mNGS)检测结果及已发表的文献,综合分析该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同时探讨Q-mNGS在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以提升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采集2022年贵州地区发现的1例1岁1月幼童的病史资料,病患仅有食用虾类病史而无明确接触史,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精神差、发热、抽搐等,在外院曾误诊治疗,后脑脊液Q-mNGS结果明确诊断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致嗜酸性粒细胞性脑膜炎。该病起病急,病情重且进展迅速;由于其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且血清学及脑脊液常规检查特异性欠佳,若非有明确流行病学史,易误诊。需探讨Q-mNGS在该病病原学诊断中的应用,便于早期诊断,以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而出现严重并发症及后遗症,治疗上以阿苯达唑联合小剂量地塞米松治疗效果佳。
  • 综述

  • 韩利方, 索勋, 闫文朝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寄生虫是人和动物重要的病原,严重危害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寄生虫与宿主在长期的共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复杂而巧妙的免疫逃避能力,能有效地规避宿主免疫系统的识别和杀伤。本文结合国内外研究结果,从逃避免疫识别、免疫抑制和借力共感染3个方面来论述和分析寄生虫感染的免疫逃避机制,以期提高读者对寄生虫感染复杂性和危害性的认识,为人和动物寄生虫病的有效防控提供重要参考和指导。
  • 赵洁, 杜春红, 董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传播方式复杂,病原体在疫区有多种保存形式。近年研究证明,蜱可能是布鲁氏菌储存和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疫源地的传播和流行中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蜱可自然携带布鲁氏菌,并存在经期、经卵传递可能;蜱可能是布鲁氏菌传播媒介,在蜱传播病原体的2个重要器官(唾液腺和中肠)中检出了布鲁氏菌;已在蜱中检出B. melitensisB. abortus两种可致人发病的布鲁氏菌,尤其B. melitensis对人具有高致病性,布鲁氏菌可能存在“家畜—蜱—家畜/人”的传播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