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蜱及蜱媒病专题

  • 王晗, 赵立凡, 孙刚, 曹淦, 胡飞飞, 褚宏亮, 田诚, 蒋霞, 杨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常州市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流行病学特征,并调查2021年首起聚集性疫情,为该病的有效监测和防控提供依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常州市2012—2021年SFTS病例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采用个案调查收集聚集性疫情所涉及病例相关资料。结果显示,2012—2021年常州市共报告SFTS病例20例,其中男性9例,女性11例,男女性别比为0.821;病例主要集中于50~69岁,职业以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人员为主;发病高峰出现在6~8月,病例分布在溧阳市、金坛区和武进区;发病至诊断时间天数为0~54 d,中位数为10.50 d,就诊医疗机构均为地市级及以上。本起聚集性疫情2例病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布尼亚病毒(SFTSV)核酸阳性,4份首发病例密切接触者血清标本SFTSV总抗体均为阴性,1份犬血清和2份羊血清SFTSV总抗体阳性,家养犬体表寄生蜱SFTSV核酸阴性。结果表明,常州市SFTS病例散在发生,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季节性。高危人群为高龄农民,高发季节应加强个人防护和防病意识,早诊断、早治疗。溧阳、金坛等丘陵地区为防控重点地区,应加强预警预测。
  • 金权, 邢晨, 柳燕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了2例重症发热伴血小板减少(SFTS)感染病例,2名患者均具有典型的SFTS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临床症状,以发热、腹泻为首发症状,血小板呈进行性降低。2例新布尼亚病毒S片段核酸阳性,其中从1例患者血液标本中分离出病毒,对病毒进行体外培养并在电镜下观察到病毒颗粒。通过测序拼接得到病毒的S片段,S片段的进化树分析表明此毒株属于新布尼亚病毒C基因型C1分支,与安徽毒株(JQ670933.1)基因同源性最高,达到99.5%,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本文得到的S片段有10个碱基突变,并全部导致了氨基酸改变,其中6个突变位于NP基因,4个突变位于NSs基因。分离毒株表明SFTSV在安徽沿长江流域散发存在且毒株序列有相应变化,但病原学特征没有明显改变。
  • 何培圣, 袁庆虹, 张珊, 秦晴晴, 万威强, 李丹尼, 赵明亮, 于永慧, 欧阳譞, 焦俊, 熊小路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好地了解云南省鼠类中贝氏柯克斯体Coxiella burnetii的流行情况,以便制定针对Q热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本研究采用巢式PCR方法检测云南省玉龙县捕获的鼠类携带贝氏柯克斯体的情况,并对阳性样本的贝氏柯克斯体进行多间隔区序列分型(multispacer sequence typing, MST)和多位点可变数目的串联重复分析(multilocus variable number tandem repeats analysis, MLVA)。结果显示,在玉龙共捕获到49只野生鼠类,其中24只携带贝氏柯克斯体(48.98%, 24/49)。基因分型结果显示阳性样本携带贝氏柯克斯体的MST型别可分为MST16和一种新的MST基因型别,但未能获得最终的MLVA基因型别。本研究表明云南玉龙的鼠类携带新的贝氏柯克斯体MST基因型别,可为我国Q热的溯源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
  • 郑卫青, 胡海军, 田俊华, 梁书剑, 王煜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豪猪血蜱和长角血蜱携带病原体种类不同,准确对其鉴定是防控相关蜱媒传染病的基础。传统的形态学鉴定需要研究者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且鉴定结果受标本的发育阶段和完整性等因素影响。针对分子标记的PCR扩增和产物测序,能准确鉴定蜱种,但耗时费力。本研究将扩增后的豪猪血蜱和长角血蜱的16S rRNA基因片段,经毛细管凝胶电泳后,两者扩增产物在胶图上出现单一且明显的分离条带,其中长角血蜱基因片段大于豪猪血蜱。两个蜱种的目的基因测序结果显示,长角血蜱455 bp,豪猪血蜱453 bp。将豪猪血蜱和长角血蜱的16S rRNA基因片段扩增产物等量混合,并将两者混合物设为鉴定Size Marker,对长角血蜱16S rRNA基因片段赋值455 bp,对豪猪血蜱的赋值453 bp。经毛细管凝胶电泳分析,豪猪血蜱和长角血蜱分子量被准确测定,且基因条带明显分离。结果表明,采用16S rRNA的PCR扩增和产物毛细管电泳相结合的方法,在产物不测序的情况下,可快速、准确鉴定形态相近的豪猪血蜱和长角血蜱,此外,该法亦可推广到其他2个及以上形态难以鉴定物种的区分。
  • 著述

  • 余文, 黄京京, 李京默, 张冬琬, 贾智惠, 诸欣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旋毛虫钙网蛋白(Trichinella spiralis calreticulin,Ts-CRT)可以通过与宿主补体C1q互作后,帮助虫体逃避宿主补体系统介导的免疫杀伤。为研究Ts-CRT与C1q相互作用的分子结构基础,本研究首先通过分子克隆和亲和层析等方法获得了高纯度的重组蛋白Ts-CRT380;其次通过微量热涌动(microscale thermophoresis,MST)实验测定Ts-CRT380与C1q相互作用能力;然后利用Discovery Studio软件模拟Ts-CRT与C1q的分子对接,分析Ts-CRT上参与互作的关键位点,并与4种蠕虫CRT相应位点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其保守性。结果显示,Ts-CRT380与C1q解离常数Kd值为149 μmol/L,证明二者存在中等强度的相互作用,Ts-CRT通过K145、W323、F77和K47等17个氨基酸残基与人源C1q互作,序列比对证实这17个氨基酸位点在5种蠕虫CRT中高度保守。本研究结合MST实验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了Ts-CRT与人源补体组分C1q的互作位点,有助于理解旋毛虫逃避宿主补体攻击的分子结构和机制;通过序列比对发现旋毛虫CRT与C1q互作位点在其他蠕虫CRT中高度保守,可为以CRT为靶点研制抗蠕虫新药提供依据。
  • 马静, 张艳艳, 贾新月, 马勋, 王正荣, 薄新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观察人工感染小鼠肝胆管中微口膜壳绦虫Hymenolepis microstoma的组织形态结构,以及微口膜壳绦虫似囊尾蚴与虫卵的组织形态结构,本研究解剖受感染的面粉甲虫,收集似囊尾蚴,每只小鼠灌胃新鲜采集的似囊尾蚴50个。感染15 d后,取小鼠肝胆管中微口膜壳绦虫成虫,琼脂糖预包埋后制备石蜡切片,经苏木素-伊红(HE)染色后,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并拍照。解剖微口膜壳绦虫成虫孕节,收集虫卵,使用共聚焦显微镜观察似囊尾蚴与虫卵并拍照。结果显示,在光学显微镜下微口膜壳绦虫成虫头节呈球形,具有4个吸盘和1个顶突;颈节位于头节的后端;未成熟节片内主要分布有肌肉、渗透调节管以及部分未发育成熟的生殖器官;成节内有睾丸、卵巢、卵黄腺、子宫等雌性和雄性生殖器官;孕节内其他生殖器官则逐渐退化,唯有子宫扩大并充满虫卵。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到似囊尾蚴呈梨形或葫芦形;虫卵呈圆球形,胚膜内含有1个六钩蚴。本研究明确了微口膜壳绦虫不同发育阶段以及成虫不同节片的组织形态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其发育学与病原学奠定基础。
  • 刘星宇, 吴治明, 高剑, 陈红娜, 杨维芳, 褚宏亮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调查江苏省不同地区牲畜棚蚊虫种群分布及虫媒病毒携带情况,2022年7—9月选择江苏省南京、宿迁、连云港、泰州和镇江5个地区的牲畜棚生境,用诱蚊灯法采集蚊虫样本,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检测蚊虫携带的病毒,测序后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病毒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采集到蚊虫4属5种共3 795只,其中三带喙库蚊为优势蚊种,占采集蚊虫总数的85.71%。从南京、宿迁、连云港的三带喙库蚊样本中共检测出4株乙脑病毒,批阳性率为3.67%,其他病毒均未检出。对其中南京和宿迁2株乙脑病毒的E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发现均属于基因Ⅰ-b型,与基因Ⅰ-b型毒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在95.4%、97.0%以上。与疫苗株SA14-14-2在E蛋白上存在14个氨基酸差异位点,但是不在影响抗原抗体结合的区域。在毒力关键位点上与SA14-14-2疫苗株完全不同,与近几年江苏分离株却完全相同。结果表明,江苏省蚊虫仍具有乙脑传播风险,应加强蚊虫监测与防制工作。
  • 杨婵, 朱江, 潘婧, 李梅, 邱星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家蝇是多种人与动物疾病的传播媒介,化学防治是家蝇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杀虫剂抗性是家蝇化学防治的一大障碍。以往的研究表明,乙酰胆碱酯酶(由Ace基因编码)的某些点突变与家蝇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抗性相关。在我国野外家蝇群中发现了可以导致抗药性的乙酰胆碱酯酶V260L、G342A、G342V和F407Y氨基酸置换,但对其进化起源模式尚缺乏认识。本研究采用基因片段测序的方法,获得了来自北京、山东、上海、广东4个省份的728头家蝇的Ace基因片段序列,从中鉴定出9种不同的Ace单倍型。分子系统树和网络图分析发现了V260L、G342A和F407Y突变的多起源性,4种三位点突变(L-A-Y)的单倍型源自两条不同的进化途径。
  • 江浩鑫, 周梓华, 丁雪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记述采自中国南海南沙海域之异鳞蛇鲭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鳃的2种魣铗虫科Chauhaneidae单殖吸虫,蛇鲭拟伪后雌虫Pseudopisthogynopsis lepidocybii Yamaguti, 1965和收缩异伪后雌虫Allopseudopisthogyne constricta Yamaguti, 1965。其中,蛇鲭拟伪后雌虫无端瓣及端钩;收缩异伪后雌虫具端瓣及端钩,且虫体中部具一收缩区将卵巢与睾丸区隔开。这2个种及所在的属均为中国新记录,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 病例报告

  • 章梦一, 李征亚, 俞永珍, 余洋洋, 程天豪, 周文杰, 邹玉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南部战区总医院于2022年5月25日收治1例37岁女性“弓形虫眼病”患者,患者自述左眼视物上方遮挡伴轻微视物变形5 d,不否认接触猫类动物接触史。入院后查体,左眼前房房水细胞(++),前段玻璃体炎性细胞(+++);眼底:黄斑水肿,颞下方血管见增殖膜;实验室血清学及外送眼内液检测:外周血弓形虫IgM抗体(+),眼内液弓形虫IgG抗体(+)且Goldmann-Witmer系数超过正常值。结合眼科查体及血清学等相关检查后诊断为“弓形虫眼病”,予以局部使用皮质类固醇、全身驱虫等治疗,用药第9天复查,患眼视力提高,视网膜下液吸收。
  • 综述

  • 刘祎琪, 诸欣平, 程喻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是蠕虫感染的重要特征。蠕虫造成的宿主上皮损伤能诱导2型免疫细胞的激活和分化。其中,嗜酸性粒细胞在细胞因子、趋化因子以及黏附分子的作用下发育成熟并募集到蠕虫感染部位,通过分泌一系列颗粒蛋白与免疫调节因子发挥免疫效应。本文就嗜酸性粒细胞和蠕虫之间关系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嗜酸性粒细胞对宿主的保护性免疫与病理损伤的两面性,及其对宿主机体的免疫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