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万晨, 窦婷婷, 徐常艳, 高宏宇, 王舒颖, 黄菲菲, 钱亚云, 王小莉, 张昕妮, 张德辰, 赵云利, 杨小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秀丽隐杆线虫虫体可溶性蛋白(Caenorhabditis elegans somatic soluble proteins, CSP)对卵清蛋白(ovalbumin, OVA)诱导小鼠变应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 AR)的影响,选取 24 只雄性 BALB/c 小鼠随机分为4组:PBS 组、CSP 组、AR 组及干预治疗组。以 OVA 为过敏原诱导小鼠变应性鼻炎,包括基础致敏和局部激发2个阶段。观察小鼠行为,并按照评分标准打分;取骨性鼻腔进行HE染色,镜下对比各组小鼠鼻黏膜病理改变情况;ELISA 法检测各组小鼠 OVA-sIgE 和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行为学评分结果显示,CSP 组小鼠各项指标与 PBS 组相比均无明显差异,AR 组小鼠行为学得分高于 PBS 组 (P < 0.05) ,CSP 干预后,干预治疗组得分明显下降;HE 染色结果表明,PBS 组、CSP 组小鼠鼻粘膜正常,AR 组鼻黏膜损伤严重,CSP 干预后,干预治疗组明显好转;血清 OVA-sIgE水平结果显示,AR 组较PBS组明显升高,CSP 干预后,干预治疗组显著下降;血清因子水平结果表示,AR组与 PBS 组相比 IL-4、IL-5 和 IL-10 水平明显升高,IFN-γ 降低;CSP 干预后,干预治疗组 IL-4、IL-5 下降,IL-10 和 IFN-γ 均升高 (P < 0.05) 。结果表明,CSP 对 OVA 诱导的 BALB/c 小鼠变应性鼻炎有一定的保护效果。
  • 金伟, 呼明闯, 汪奇志, 刘道华, 李启扬, 周莉, 操治国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安徽省部分地区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现状,按照生态区分布,从安徽省4个生态区中各随机抽取一个县(区)作为调查县,分别抽取了绩溪县、马鞍山市博望区、定远县和利辛县。每个县(区)随机整群抽取至少200名常住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集调查对象粪便,用碘染色法镜检原虫包囊并计算人群感染率。率的比较使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使用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共调查826人,主要检出3种肠道原虫,分别是结肠内阿米巴原虫、蓝氏贾第鞭毛虫以及人芽囊原虫。人群总感染率4.0%,其中结肠内阿米巴原虫感染率3.1%,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率0.7%,人芽囊原虫感染率0.1%。男女感染率分别为2.4%和5.3%;>60岁人群感染率2.5%,≤60岁人群感染率5.6%;学龄前儿童、学生、农民、家务及待业和其他非农人群5种职业的感染率分别为4.7%、5.1%、3.1%、6.0%和12.8%;文盲及半文盲、小学及初中、高中及以上3种文化程度的感染率分别为2.7%、4.0%和11.8%。二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女性、非农业职业和文化程度较高是肠道原虫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表明,安徽省部分地区人群肠道原虫感染率总体较高,女性、非农业人口以及文化程度较高者应作为今后防治工作的重点对象。
  • 朱伟, 任志华, 刘翔宇, 王真瑜, 姚隽一, 雷庆, 周毅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规范诱蚊诱卵器监测媒介伊蚊工作,2020年7月21日至9月29日在上海市徐汇区某科教园区内开展微环境对诱蚊诱卵器监测的影响因素研究。在研究区域内设置132个监测点位,每个点位布放1个诱蚊诱卵器,布放7 d后于第8天回收并再布放1个新诱蚊诱卵器,连续监测10次,记录监测点位上方乔木遮罩、周围2 m内道路或建筑物、诱蚊诱卵器瓶盖圆孔被草叶或树叶等物体覆盖、瓶内水增加、瓶内钻入其他虫类、瓶内落入异物等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共回收有效诱蚊诱卵器1 308个,其中阳性428个,平均阳性率为32.72%;布放在草丛、灌木丛或空地点位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分别为29.30%、37.17%和27.54%;上方有乔木遮罩点位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35.62%)高于无乔木遮罩(23.10%);周围2 m内无道路及在东、南、西和北方有道路点位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分别为47.14%、31.47%、27.17%、40.74%和28.27%;周围2 m内无建筑及在东、南、西和北方有建筑点位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分别为37.99%、30.90%、19.47%、40.63%和28.99%;瓶盖无草叶等覆盖、半覆盖和全覆盖的点位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分别为35.22%、30.83%和20.00%;瓶内水未增多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34.55%)高于瓶内水增多的阳性率(21.62%);瓶内无虫的诱蚊诱卵器阳性率(39.02%)高于瓶内有虫的阳性率(30.81%);Probit概率单位回归模型拟合显示点位上方无乔木遮罩、在道路东面或南面、瓶盖被全覆盖物和瓶内水增多,都是导致诱蚊诱卵器阳性率显著降低的因素(均P<0.05)。结果表明,诱蚊诱卵器布放点位上方无乔木遮罩、在道路的东面2 m处、在道路的南面2 m处、瓶盖被全覆盖和瓶内水增多,都是诱蚊诱卵器阳性率降低的主要影响因素。
  • 张恒端, 刘钦梅, 吴群, 麻祖, 邢丹, 李春晓, 郭晓霞,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海南省不同地区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的抗药性水平,为海南省城市白纹伊蚊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对海南海口、文昌和东方3个不同地区的白纹伊蚊对常用杀虫剂残杀威、毒死蜱、氯菊酯、溴氰菊酯的抗药性水平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白纹伊蚊对残杀威抗性倍数由1.77到3.06,对毒死蜱抗性倍数由0.81到1.42,对氯菊酯抗性倍数由2.21到3.37,对溴氰菊酯抗性倍数由3.03到5.35。结果表明,海南部分地区的白纹伊蚊对残杀威、氯菊酯、溴氰菊酯产生了一定的抗性,而对毒死蜱较敏感。
  • 全菲, 张松建, 陈欣颖, 朱思捷, 马铁铮, 田波, 周小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北京顺义居民区和绿地的蚊虫密度及抗药性情况,根据GB/T 23797—2009,使用CO2诱蚊灯法及人诱停落法对顺义居民区及绿地的蚊虫密度进行监测;同时,根据GB/T 26347—2010,使用接触桶法对该地区蚊虫的抗药性进行监测。结果显示,使用CO2诱蚊灯法监测,淡色库蚊为优势种,白纹伊蚊次之,居民区和绿地的不同蚊种(组成及种群密度)具有统计学差异;采用人诱法监测,白纹伊蚊为绝对优势种;灯诱和人诱方法监测蚊虫密度结果分别为3.17只/(灯·h)和3.14只/(人·h);CO2诱蚊灯法监测居民区蚊虫密度全年高峰出现在6月下旬及7月中下旬,绿地蚊虫密度全年高峰出现在6月下旬;人诱停落法监测居民区蚊虫密度全年高峰明显出现在7月下旬,绿地出现在8月中旬。顺义居民区及绿地的白纹伊蚊野外种群,对高效氯氰菊酯的抗药性均为R(抗性种群),对敌敌畏的抗药性均为M(可疑抗性),对残杀威的抗药性分别为M、R。结果表明,居民区及绿地中白纹伊蚊的抗药性水平较高,尤其居民区中白纹伊蚊对高效氯氰菊酯、敌敌畏及残杀威的抗药性监测结果整体高于2020及2018年监测结果;因此顺义区未来应合理使用化学杀虫剂,可轮换或限制使用化学杀虫剂,加强孳生地处理和物理防治,亦可尝试开展生物防治。
  • 张学勇, 简莹娜, 李志, 马怡隽, 王永顺, 刘佳, 张青, 王威, 朵红, 郭志宏, 沈秀英, 付永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鉴定田鼠源蝇类虫卵,通过PCR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该虫卵样本的COⅠ基因和28S rRNA基因序列,并进行了序列与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克隆的COⅠ基因和28S rRNA基因序列分别与GenBank上的C. mortuorum核苷酸参考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9.23%和99.56%以上,蝇类虫卵鉴定为尸蓝蝇Cynomya mortuorum;利用GenBank中其他蝇类的COⅠ和28S rRNA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该蝇类虫卵与已鉴定的C. mortuorum聚在同一微小分支上,而与其他蝇类所属分支相距较远。本研究首次在分子水平上鉴定了青海田鼠源C. mortuorum,可为青藏高原地区C. mortuorum区系分布调查与分子溯源工作提供参考资料。
  • 林志华, 陈毅强, 尤瑞娈, 叶凌峰, 吴荣泉, 谭伟龙, 贺骥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厦门关区口岸区域鼠形动物的种群构成及其携带体表寄生虫和病原体情况,为厦门关区口岸鼠形动物防治及鼠传疾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2018—2021年在口岸及周边400 m范围内,采用鼠笼法和鼠夹法对鼠形动物进行监测并采集鼠形动物体表寄生虫,检测重要病原体,每年2、5、8、11月各监测1次。结果显示,共捕获鼠形动物961只,优势种为臭鼩鼱(56.19%),其次为褐家鼠(18.11%);17只鼠形动物检出汉坦病毒阳性,阳性检出率为1.77%,未检测到鼠疫耶尔森菌、伯氏疏螺旋体、致病性钩端螺旋体、恙虫病东方体等4种病原体。结果表明,厦门关区口岸鼠密度低于行业标准要求,但监测到的部分鼠形动物可传播肾综合征征血热,应加强口岸鼠形动物的监测和防控工作。
  • 薛万琦, 杜晶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分别发现于中国云南、四川、宁夏、广西的6种丽蝇进行首次描述和绘图,它们分别是暗瓣陪丽蝇Bellardia fuscisquama sp. nov.、白领丽蝇Calliphora (s.str.) albicollara sp. nov.、毛额墨粉蝇Morinia setifrons sp. nov.、云南蚓蝇Onesia yunnanensis sp. nov.、广西拟粉蝇Polleniopsis guangxiensis sp. nov.和折多拟粉蝇Polleniopsis zheduoensis sp. nov.。此外,还提供这些种类所属的陪丽蝇属、丽蝇属、墨粉蝇属、蚓蝇属和拟粉蝇属的分种检索表中因为增加新种而修改的部分。
  • 病例报告

  • 凌攀, 凌维, 赵仪, 王晓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2例四川地区幼童感染结膜吸吮线虫,并对结膜吸吮线虫的感染现状进行文献分析。采集2017和2021年四川地区发现的2例患者的病史资料,对从患者眼内取出的虫体行肉眼和低倍显微镜下形态学观察,根据虫体形态和临床症状,诊断为结膜吮吸线虫病。2017—2021年,我国文献报道结膜吸吮线虫病12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4例,分布在9个省和直辖市;年龄最小11个月,最大83岁;多来自农村,儿童居多;发生于夏秋季,症状视感染程度轻重而不同。结膜吮吸线虫病可通过患者病史、症状和虫体形态学诊断,作为人畜共患病,近5年持续散在出现,成年患者以农村居民居多,幼童则农村和城市都有,且此次2例均来自中小城市,建议针对性加强户外环境治理和家庭卫生习惯的宣传,进一步健全流浪动物的收养措施和宠物的卫生管理。
  • 综述

  • 李建航, 赵腾, 李春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蚊虫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昆虫,在蚊媒传染病的传播过程中担任重要的角色。蚊虫肠道内定殖有复杂多样的微生物群,其中沙雷氏菌属占据重要组分。沙雷氏菌属在与蚊虫的互作共生过程中,在很多方面对蚊虫产生重要的影响。本综述从沙雷氏菌对蚊虫生理行为的影响及其在蚊媒传染病防治中的应用等方面总结了蚊虫肠道沙雷氏菌的研究进展,为发现蚊虫防控新靶标、拓展蚊虫防控新策略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