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徐常艳, 王小莉, 万晨, 杨浩宇, 邱禹, 许梦梦, 吴宜修, 常雪莲, 袁圆, 李徽徽, 褚亮, 杨小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旋毛虫预感染对小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干预效果,选取40只 C57BL/6 雌性小鼠随机分为4组进行实验:A组(假手术组)、B组(旋毛虫预感染+假手术组)、C组(脊髓损伤组)、D组(旋毛虫预感染+脊髓损伤组)。A组小鼠只打开椎板,不损伤脊膜及脊髓;B组小鼠以旋毛虫肌幼虫(350条/只)灌胃后14 d打开椎板;C组小鼠进行SCI造模;D组小鼠在旋毛虫肌幼虫感染 14 d 后进行SCI造模。在术后第7天采用Basso小鼠评分(Basso mouse scale,BMS)观察不同组别小鼠后肢运动功能变化,其后收集小鼠脊髓组织和血清,HE染色法观察脊髓损伤处病理学变化及炎性细胞浸润情况;RT-PCR分析促炎因子IL-6、TNF-α和调节性细胞因子IL-10和TGF-β基因表达水平;ELISA检测血清IL-6、TNF-α、IL-10和TGF-β分泌水平。结果显示,术后第7天,4组小鼠行为学评分及单位面积的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小鼠行为学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且脊髓组织结构出现明显损伤,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增加(P<0.05);经旋毛虫预感染干预后,D组BMS评分较C组明显改善(P<0.05),且脊髓病理损伤显著缓解,炎性细胞浸润亦明显减少(P<0.05)。RT-PCR和ELISA结果显示:与C组相比,D组小鼠脊髓匀浆和血清中促炎细胞因子IL-6和TNF-α的表达均明显降低(P <0.05);抗炎细胞因子IL-10和TGF-β 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 <0.05)。结果表明,旋毛虫预感染可抑制小鼠急性SCI后的炎症反应,减轻脊髓组织病理损伤,改善SCI小鼠肢体功能。
  • 吴文婷, 王小梅, 黎新宇, 李旭, 任海林, 何战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2011—2021年北京市利什曼病流行情况,为制定北京市利什曼病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对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中北京市报告的利什曼病例进行整理,采用Excel 2010和SPSS 20.0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2011—2021年,北京市共报告124例利什曼病例,包括1例本地病例,123例输入性病例,其中,输入性病例中83例为内脏利什曼病,40例为皮肤利什曼病。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例中男女比例为2.32∶1,主要集中在5岁以下儿童及40~49岁2个年龄段,病例职业以散居儿童、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为主;均为境内外省输入病例,主要来源地为山西和甘肃;内脏利什曼病例的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性,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中位数为62 d,出现发热的占比最大(74/83,89.2%),其次是肝脾肿大(28/83,33.7%)、乏力(17/83,20.5%)和贫血(16/83,19.3%)。输入性皮肤利什曼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9∶1,主要集中在30~49岁,病例职业以干部职员、工人和商业服务为主,均为境外输入病例,主要来源国家为伊拉克;皮肤利什曼病例的发病时间亦无明显季节性,从发病到确诊的时间中位数为91.5 d,主要症状为皮肤溃疡和皮疹。结果表明,北京市利什曼病主要以境内外省输入和境外输入为主,2021年首次出现本地病例,应加强对利什曼病例的监测工作。
  • 朱小娟, 姜玉庭, 张恒端, 高剑, 吴治明, 李春晓, 董言德, 邢丹, 郭晓霞,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界中登革病毒在蚊虫与哺乳动物宿主内交替循环复制,研究病毒与不同类型宿主细胞间的相互作用有助于理解病毒基因突变与毒力变化的关系。本研究将登革2型病毒在人肝癌细胞(Huh-7)和蚊虫细胞(C6/36)之间交替传代模拟登革病毒在自然界中的人类与蚊虫间的交替感染,通过检测第10、18代病毒对小鼠的毒力以及在蚊虫中的感染率、传播率来评价病毒的适应性,同时对病毒基因组进行了测序。结果显示,登革2型病毒经交替传代后适应性降低,单种细胞中连续传代后适应性增高。序列分析显示病毒在C6/36细胞中连续传代后积累的突变数少于在Huh-7细胞中连续传代或两种细胞中交替传代积累的突变。另外,连续传代过程中出现的E蛋白155和186位点的氨基酸突变可能与毒力增强有关,交替传代过程中出现的E蛋白307位点氨基酸突变可能与毒力减弱有关。结果揭示了登革病毒毒力变化与基因突变的关系,有助于监测病毒毒力变化,预测疾病的流行。
  • 王迪, 谢晓雪, 周新宇, 赵腾, 郭晓霞, 邢丹, 李春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埃及伊蚊 Aedes aegypti 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埃及伊蚊感染登革Ⅱ型病毒(dengue virus type Ⅱ, DENV2)后产生先天免疫反应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埃及伊蚊感染DENV2的过程和机制。本研究通过埃及伊蚊和Aag2细胞感染DENV2进行转录组分析,与未染毒的蚊虫和细胞进行对比,筛选出12个表达变化较大的基因,之后分别构建含有这12个基因的PSL1180polyUBdsRED质粒载体,并使用细胞转染技术在Aag2细胞中建立目标基因的瞬时转染过表达模型,观察了目标基因过表达后细胞上清中DENV2的复制水平。结果显示,12个基因中羟基类固醇脱氢酶样蛋白、蜕皮激素20单加氧酶、3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3个基因过表达后细胞上清中病毒拷贝数出现了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降低,表明这3个基因的表达可能影响DENV2在Aag2细胞中的复制。这3个基因的相关蛋白都涉及到20-羟基脱皮酮的合成,这提示20-羟基脱皮酮可能在蚊虫感染DENV2时介导了重要的免疫调节途径,为进一步研究蚊虫与虫媒病毒的互作机制提供了新的思路。
  • 刘源, 姜玉庭, 贾楠, 张恒端, 李春晓, 邢丹, 郭晓霞, 高剑,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了寨卡病毒(ZIKV)感染组、血餐对照组和糖水对照组埃及伊蚊中肠组织小RNA的丰度,并筛选出差异表达的6个黄病毒NIRVS和9个棒状病毒NIRVS。针对筛选出的6个NIRVS设计引物用两步法逆转录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验证了ZIKV感染第4、7和10天中肠组织中黄病毒NIRVS片段的表达。结果显示,黄病毒NIRVS AeFlavi53在感染第4、7天均上调,结果与小RNA测序一致,AeFlavi34B和AeFlavi4A在感染第4天上调,第10天下调,但在第7天表达无变化,与小RNA测序结果不一致,其余片段表达量在感染组与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RT-qPCR与高通量测序的结果一致性差,其原因可能是因为细胞中长链piRNA前体受上游转录和下游酶切多个程序的调节,针对其设计引物进行定量检测的结果不稳定。
  • 刘美德, 张勇, 佟颖, 张洪江, 李秋红, 刘婷, 葛军旗, 周小洁, 钱坤, 付学锋, 曾晓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蚊虫叮咬或传播疾病的监测中,停落指数能够直接反映蚊虫种群密度和人蚊接触机率,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本研究选择北京重要的生态与公共区域——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简称奥森公园)作为研究区域,利用蚊虫停落指数监测蚊虫密度、对蚊虫停落指数的时间—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应用3S遥感与空间分析和回归建模分析等方法探讨可能影响奥森公园蚊虫停落指数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奥森公园内蚊虫停落指数在9月的湿地环境中达到最高峰值;在时间尺度上,除在中心岛点位外,其他点位上的同一个监测点位上不同月份内的停落指数基本没有显著性差异;在空间尺度上,除了8月份以外,同一个月中不同监测点位的停落指数存在显著性差异,而且主要差异是来自于湿地环境与其他环境点位的不同。最后,研究还发现,奥森公园中影响蚊虫停落指数的环境因素随月份不同而不同,7月份中是400 m缓冲范围内有水草水体的面积(GW_400)、8月份是100 m缓冲区水体指数值(MDWI_100)、9月份是100 m缓冲区内乔木的面积(HT_100)。本研究为奥森公园中指导人群躲避蚊虫叮咬,降低感染疾病的风险提供技术支持。
  • 病例报告

  • 凌攀, 赵仪, 李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1例曼氏裂头蚴人体寄生病例。通过肉眼和低倍显微镜下观察,根据虫体形态并结合临床,虫体鉴定为曼氏裂头蚴。裂头蚴的感染在城市中也存在潜在危险,应重视城市卫生防御,加强对城市小区卫生环境系统性管理。
  • 综述

  • 李海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概述了绦虫的感受器结构。对其中两线目、旋缘目、鲤蠢目、原头目、双叶槽目、槽首目、圆叶目和锥吻目的一些绦虫的感受器结构进行文字或图文对照说明,并对一些种类的多种类型感受器进行列表比较。目的是对绦虫的感受器有基本的认识,以便对新皮类适应寄生生活方式的形态与功能的协同演化现象进行深入的了解。
  • 卫宪钰, 欧琳琳, 张文义, 孙海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东方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虫媒传染病,通常经过恙螨叮咬传播。近年来,随着人类全球活动的日益频繁化及气候变化的影响,恙虫病在全球发病范围快速扩大、发病率快速上升。我国作为恙虫病的高发地区,近十年来发病数和发病率均呈现指数增长。本文通过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中国知网、维普、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中外生物医学数据库对2010—2021年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并对近十年我国恙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危险因素及预测相关研究进行梳理,阐明我国恙虫病高发地区、时空分布、易发人群等流行病学特征及对恙虫病发病预测研究进展,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