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刘鹏波, 张耀文, 赵艳, 郁春云, 曹雅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南亚大湄公河区域(GMS)内的6个国家批准了2030年前在该地区实现完全消除疟疾的区域性疟疾消除计划,传播阻断疫苗(TBV)作为实现这一计划的有力武器面临着候选抗原数量不足的缺陷。本文研究了配子融合蛋白PvHAP2的传播阻断活性,以评估其作为TBV候选抗原的潜能。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了PvHAP2的HAP2/GCS1结构域从而获得了重组蛋白,并用其免疫BALB/c 雌性小鼠获得抗体。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分析显示抗PvHAP2抗体仅与间日疟原虫雄性配子体反应。结果显示,在用临床分离株进行的标准膜饲实验(SMFA)中发现抗PvHAP2抗体能够抑制间日疟原虫卵囊在雌性按蚊宿主体内形成。相比较于对照组,用与抗PvHAP2抗体混合后的间日疟原虫患者血液饲喂按蚊后,按蚊感染率降低25%,平均卵囊数降低15.3%。但抑制效果不如杆状病毒表达蛋白免疫获得的抗血清明显,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需要进一步探讨。结果表明,HAP2有成为TBV候选抗原的潜质,但相较原核表达蛋白系统更为高效的蛋白表达系统值得深入的研究。
  • 杜素琴, 祝幸, 于艳, 刘祎琪, 黄京京, 诸欣平, 程喻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rogrammed death-1,PD-1)对旋毛虫感染小鼠组织病理学改变的影响,以旋毛虫肌幼虫(400条/只)分别感染C57BL/6遗传背景野生(WT)小鼠和PD-1基因缺失(PD-1-/-,KO)小鼠。于感染后第6 d取小鼠肠组织,第28、42、60 d取膈肌组织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感染后第60 d取膈肌组织Masson染色观察囊包周围肌组织纤维化水平。HE染色结果显示,感染后第6 d WT小鼠和PD-1-/-小鼠肠组织肠绒毛长度/隐窝的长度(V/C)的比值和炎症细胞浸润数量均无显著差异(P > 0.05);在感染后第28、42和60 d,PD-1-/-小鼠肌组织中单位视野幼虫囊包数和炎症细胞浸润数量在各时间点均显著高于WT小鼠, 且随感染时间延长,两组小鼠肌组织中炎症细胞数量均呈下降趋势。Masson染色结果显示,感染第60 d WT小鼠单个囊包周围组织纤维化面积明显高于PD-1-/-小鼠。上述结果表明,PD-1对旋毛虫感染肠型期肠组织免疫病理反应无显著影响,但对肌型期幼虫在肌肉的寄生以及肌组织炎症反应具有抑制作用,并对修复期幼虫囊包周围组织纤维化具有促进作用。本研究为阐明PD-1在旋毛虫感染所致宿主组织病理损伤中的调节作用提供了实验证据。
  • 吴云, 齐志群, 李威, 田小军, 吴赵勇, 栗绍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山西及周边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虫种类型及其基因多态性,使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3例来自山西及周边地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骨髓样本提取DNA,分别扩增其核糖体小亚基r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SSU rRNA)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Ⅰ(ITS-1)并应用其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患者感染原虫的虫种类型及其遗传关系。结果显示,13个临床样本SSU rRNA和ITS-1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和99.93%。基于SSU rR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3个患者感染的虫种与杜氏利什曼原虫L. donovani、婴儿利什曼原虫L. infantum和恰氏利什曼原虫L. chagasi聚为一支。基于ITS-1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3例患者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均属于婴儿利什曼原虫。SSU rRNA与ITS-1序列分类的结果一致,ITS-1在利什曼原虫虫种鉴定上较SSU rRNA分辨率高,可鉴定到亚种水平。13例山西及周边地区利什曼病患者感染原虫均为婴儿利什曼原虫L. infantum,感染虫株间同源性较高。
  • 何战英, 王小梅, 吴文婷, 田丽丽, 张代涛, 王全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2013—2019年北京市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特征,为进一步做好疟疾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9年北京市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614例,死亡10例,非洲输入的病例占95.11%(584/614)。所有病例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包括恶性疟504例(82.08%,504/614)、间日疟46例(7.49%,46/614)、卵形疟34(5.54%,34/614)、三日疟20例(3.26%,20/614)、混合感染10例(1.63%,10/614)。病例报告无明显季节分布,男女性别比为13.62:1,80.65%的病例集中在20~49岁年龄段,排名前两位的职业是干部职员(35.12%,216/614)和务工人员(25.41%,156/614)。614名病例中包括中国籍534例,外籍80例,现居住地分布广,其中现住址在北京的病例占57.00%(350/614),分布于全市15个区。病例的发病—确诊时间间隔中位数是3 d,3 d内确诊比例57.98%(356/614),其中恶性疟3 d内确诊比例为61.71%(311/504)。结果表明,北京市输入性疟疾病例较多,且近两年三日疟、卵形疟、混合感染病例有所增加,须继续加强疟疾健康教育宣传和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
  • 张春莹, 庞华胜, 匡紫微, 孟妍明, 刘成桂, 马莹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粪便标本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Real-Time PCR检测方法,并评价该方法在临床粪便标本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本文基于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小亚基核糖体RNA(SSU rRNA)基因序列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并使用Real-Time PCR方法对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标准株DNA进行扩增,以建立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的Real-Time PCR技术。同时收集临床腹泻病人粪便标本221例并分别采用镜检法、Real-Time PCR法和ELISA原虫抗原检测法进行监测,以临床诊断结果为标准,分析3种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等检测性能。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Real-Time PCR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检测方法特异性好,最低检测限为0.5 fg/μL,可用于临床腹泻患者粪便标本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检测。相对而言,Real-Time PCR方法特异性和敏感性均优于镜检法和ELISA原虫抗原检测法。
  • 张强辉, 姜玉庭, 李超杰, 赵腾, 张恒端, 邢丹, 董言德, 李春晓, 赵彤言, 郭晓霞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是登革病毒、寨卡病毒等多种病原体的重要传播媒介,广泛分布于我国温带和亚热带地区,以滞育卵越冬。一旦虫媒病毒扩散到我国北亚热带地区,非流行季节时期病毒的保存方式,将成为虫媒病毒研究中的重要问题。本研究开展了白纹伊蚊滞育卵的生态学研究,发现在短光照下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滞育卵的滞育率从产卵后7 d逐渐上升到21 d,至40 d趋于平缓并达到最高,滞育率在滞育前期和滞育后期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在滞育中后期,北京株白纹伊蚊滞育率相比杭州株白纹伊蚊和广州株白纹伊蚊滞育率明显较高。卵孵化后,不同地理株白纹伊蚊的卵的孵化率在滞育前期和滞育后期有显著差异。在短光照下滞育后期北京株白纹伊蚊的卵孵化率(21.45%)明显比广州株白纹伊蚊的卵孵化率(8.15%)高,提示位于温带地区的北京株白纹伊蚊较位于亚热带地区的杭州株和广州株白纹伊蚊滞育率和孵化率更高,说明位于温带地区的白纹伊蚊品系的滞育卵更能在冬季不良环境如低温等下存活,有利于增加越冬存活率。通过白纹伊蚊以滞育卵实现种群扩散、定殖的重要生物学基础,为探索新型蚊媒的控制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 李婷婷, 魏晓雅, 陈健, 刘德星, 岳巧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9年10月18日在中山港口岸来自莫桑比克进口原木中截获4头蜚蠊,通过外部特征初步判断为歪尾蠊属,利用原木来源地信息查找非洲地区歪尾蠊属的文献资料,通过外部形态和雄虫尾器的特征比较,最终确定截获的4头蜚蠊为弯曲歪尾蠊Symploce incuriosa (Saussure, 1899)。对截获的弯曲歪尾蠊进行了外部形态特征描述,提供了详细的成虫外部形态及雄性成虫尾器解剖图片、鉴别特征、地理分布及非洲地区歪尾蠊属的种类检索表。
  • 陈光辉, 李焱, 张小菊, 胡红英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枣咔实蝇Carpomya vesuviana Costa是枣树果实的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其寄主枣树在我国种植广泛,该虫一旦传入和扩散,将对我国新疆红枣产业造成严重危害。本研究以枣咔实蝇蛹和成虫为对象,通过提取枣咔实蝇蛹和成虫样品的基因组DNA,借助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挖掘枣咔实蝇ITS2、16S rRNA、CYT-B-D、CYT-B-C、COI-5′、COI-3′、COII等分子鉴定靶点序列并设计扩增引物,以建立枣咔实蝇的快速分子鉴定技术。 PCR扩增、测序和序列相似性结果显示,从枣咔实蝇蛹和成虫中获得的16条序列(含14条新序列),分析表明其中CYT-B、COI、COII可作为枣咔实蝇分子鉴定序列。该技术可应用于枣咔实蝇的识别鉴定、实时监测、早期防治等项工作。
  • 任志华, 张海兵, 刘天, 陈家昕, 王玉峰, 陈紫旖, 周毅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8月17日至10月5日,本文选择上海市一处居民小区为样点,该样点中央东西方向贯穿的河流将小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因而将南部区域设为实验区,北部区域设为对照区。在实验区和对照区分别布放50个诱蚊诱卵器,连续布放7周监测白纹伊蚊密度。期间,分别于9月7日及21日对实验区的雨水井进行药物投放和公共区域孳生地治理。结果显示,8月(24、31日)、9月(7、14、21、28日)、10月(5日)7次实验区及对照区诱蚊诱卵器指数分别为29.55、23.91、27.08、38.78、12.00、32.00、44.90及24.44、28.89、30.43、34.00、16.00、40.00、44.00;9月7日投药后,4次相关密度指数分别为118.62、77.97、82.64和110.95。在8~10月的蚊虫高峰季节,仅靠小区雨水井药物投放和公共区域的孳生地治理难以达到登革热六级预警事件控制要求,仍需加强其他类型积水及成蚊密度控制工作。本文明确了居民小区雨水井蚊幼孳生治理和公共区域的孳生地治理对居民小区白纹伊蚊控制效果,为指导登革热六级预警事件后应急响应提供依据。
  • 教学教育

  • 魏春燕, 王振生, 张连惠, 王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富媒体导课(Rich-media Based Lead-in, R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人体寄生虫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选取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的86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将RBL教学法应用于人体寄生虫学课程部分章节教学中,通过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学生的反馈结果显示,RBL教学法可提升学生对人体寄生虫学课程的兴趣,促进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有助于鼓励学生主动学习与独立思考,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结果表明,RBL教学法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值得深入研究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