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张杨明慧, 张学星, 赵艳, 魏海潮, 胡钰冰, 庞维, 王庆辉, 曹雅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新型间日疟原虫红细胞结合蛋白(PvEBP)在中国中部地区(安徽)及周边国家边境地区(缅甸和越南)的遗传多样性和种群分布特征,提取31例中国(安徽)和22例缅甸(Laiza镇)间日疟原虫患者基因组DNA,经PCR扩增并测序,同时从GenBank中分别获取缅甸和越南地区相应基因序列共34例,进行PvEBP基因多态性和遗传分化分析。结果显示PvEBP核苷酸多态性和单倍型多样性在我国中部地区安徽较低(π=0.00051,Hd=0.634),在缅甸和越南地区相对较高;三个流行区分离株中PvEBP-RII受到正向选择压力的影响(dN/dS>1),突变集中在PvEBP-RII;不同群体间PvEBP基因的遗传分化程度较高;三个群体共享单倍体型较少,仅单倍型Hap_4同时出现在三个不同流行区。结果表明,中国(安徽)和周边国家(缅甸和越南)分离株PvEBP的基因多态性及分化程度因地理隔离差异较大,PvEBP-RII可作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候选疫苗的重要靶点。
  • 赵宇豪, 薛杨继, 丁豪杰, 丁建祖, 郑斌, 卓洵辉, 楼涤, 陈睿, 孔庆明, 陆绍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弓形虫表面抗原1(Surface antigen 1, SAG1)是虫体入侵宿主细胞的重要蛋白,与弓形虫的毒力密切相关,属于弓形虫病诊断和疫苗研究的重要候选分子。本研究表达了弓形虫RH株重组SAG1(Recombinant SAG1, rSAG1)蛋白并免疫双峰驼,分离、提取外周血淋巴单核细胞总RNA,以巢式PCR扩增骆驼重链抗体可变区(VHH),并将其连接至pHEN4载体,构建了SAG1噬菌体纳米抗体库,库容量为3.24×109cfu/mL,克隆阳性率90%。二轮淘选后富集因子为3.75×103。随机挑选40个阳性克隆测序,VHH基因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分析发现8个phage-ELISA值比较高的阳性克隆聚为3类。亚克隆至pMECS原核表达载体体外表达、纯化后获得8个大小约17 kDa的Anti-SAG1-Nb。免疫印迹结果显示Anti-SAG1-Nb-5能够与弓形虫天然抗原反应并产生明显的特异性条带。生物膜干涉法进一步获得该纳米抗体与SAG1的亲和常数为1.66 nmol/L。本研究首次构建了弓形虫SAG1纳米抗体库,淘选、制备并鉴定了8个Anti-SAG1-Nb,为弓形虫感染的早期检测试剂研制奠定了基础。
  • 高豹, 吕恒, 周东明, 胡丹, 韩一芳, 蔡旭燊, 陆云军, 卢一辰, 张锦海, 熊晓辉, 操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制备恙虫病东方体SJ2株基因重组抗原和恙虫病血清学诊断备选抗原,根据恙虫病东方体56 kDa外膜蛋白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经PCR 扩增东方体SJ2株56 kDa型蛋白羧基端部分基因,序列测定并用软件Bioedit与我国主要东方体流行株56kDa蛋白进行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然后克隆至载体pET-28a并在BL21菌体中诱导表达,通过His镍柱纯化目的蛋白,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分析。结果显示,成功扩增出恙虫病东方体SJ2株56 kDa蛋白708 bp基因片段,氨基酸序列比对显示,该截短蛋白含2个保守区和1个可变区。经IPTG诱导表达后,蛋白电泳在27 kDa处出现明显目标条带。Western-blot结果显示,该蛋白与恙虫病病人血清有特异性免疫反应,与正常人血清不反应。结果表明,诱导表达的重组56 kDa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能备选为恙虫病诊断抗原用于恙虫病血清学检测。
  • 褚宏亮, 吴治明, 田野, 高剑, 周明浩,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便于对我国三带喙库蚊种群的遗传结构和多样性进行动态检测,本研究利用磁珠富集法进行三带喙库蚊微卫星标记的开发和筛选,共获得40个微卫星位点,且位点的多态性验证结果表明:有24个位点在不同三带喙库蚊地理株间呈现多态性。微卫星位点的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各位点的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香农指数(SI)均较高,其中位点P17最高(PIC=0.853,SI=2.281),最低的为位点P40(PIC=0.503,SI=1.195),都属于高度多态性位点,适用于后续三带喙库蚊种群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结构的研究。
  • 董学书, 周红宁, 董利民, 郭小连, 吴林波, 罗春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掌握阿蚊属(Armigeres)形态及多态特征,进而准确地分类鉴定,本研究采集云南不同纬度、不同海拔、不同植被地区的阿蚊幼虫,进行隔离饲养,获取成蚊(♀,♂ )、蛹皮、幼虫成套标本,在此基础上进行系统的形态及分类研究。经过1995—2018年的调查,在上述地区共采获约450套阿蚊标本及相关的生态生物学资料,其中发现阿蚊18种,包括阿蚊亚属(Subgenus Armigeres)7种,励蚊亚属(Subgenus Leicesteria)11种;在18种阿蚊中,形态研究显示有7种存在多态特征,依此对原阿蚊亚属和励蚊亚属的分类特征提出修正意见。
  • 刘美德, 佟颖, 张勇, 李静, 李秋红, 刘婷, 阎婷, 周小洁, 曾晓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诱卵杯法应用于白纹伊蚊密度监测的效果进行了现场研究。研究主要运用相关统计、回归分析和均值检验等统计学方法,探讨现场诱卵杯法诱集卵的密度与相应点位人诱停落法白纹伊蚊密度的关系,研究诱卵天数以及诱卵杯加盖与否对诱卵杯监测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诱卵杯诱卵量在第1~3 d持续增长,第4~6 d出现增长平台期,第7 d出现新的增长趋势。诱卵第7 d的卵量与前面几天的诱卵量都有显著相关,而前面几天,特别是第4~6 d的诱卵量均值差异不显著。研究还发现除第1 d外,第2~7 d每天诱卵量、7天平均诱卵量均与相应时间的白纹伊蚊人诱停落法成虫密度存在正相关性,使用诱卵量能够线性拟合相应的白纹伊蚊人诱停落法成虫密度。最后,研究显示简易诱卵杯加盖与否都不会显著影响其诱卵效果。本研究结果不仅为诱卵杯法监测白纹伊蚊提供时长确定依据,同时也为诱卵杯法预测白纹伊蚊密度提供了技术支持,为登革热等疫情背景下媒介白纹伊蚊高效监测提供了科学支撑。
  • 李超杰, 姜玉庭, 张强辉, 高剑, 刘源, 邢丹, 李春晓, 张恒端, 郭晓霞,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以白纹伊蚊Actin基因表达量作为参照的登革Ⅱ型病毒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为登革病毒在蚊虫中的定量检测提供更准确的检测方法。根据登革Ⅱ型病毒和白纹伊蚊Actin基因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在检测体系中同时加入病毒和Actin基因的特异性引物,计算每个样本中病毒含量与Actin表达量的比值,得到更为准确的定量结果。该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可用于实验室白纹伊蚊感染登革Ⅱ型病毒的病毒载量检测。
  • 李颖, 张晓龙, 慈颖, 刘莹莹, 杨燕, 曹晓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旨在建立一种基于荧光RPA技术的伊蚊鉴定方法。以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为例,分别根据其rDNA-ITS2序列设计了特异性RPA引物和探针,通过基础RPA方法进行引物筛选,扩增产物测序后在NCBI数据库中进行Blast比对分析,并与COI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比较,以验证该方法的准确性。然后,进行特异性、灵敏度、重复性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建立的荧光RPA方法的鉴定结果与基于COⅠ基因序列的分析鉴定结果一致。该方法在39℃条件下20 min即可完成检测,与刺扰伊蚊、背点伊蚊、三带喙库蚊、中华按蚊、常型曼蚊DNA均无交叉反应,对目的DNA的检测下限为0.01 ng/μL,3个平行的变异系数值均<5%。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伊蚊荧光RPA鉴定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重复性好,操作简便、快速,适合于蚊虫DNA的分子分类鉴别检测。
  • 李秋红, 刘美德, 张勇, 周小洁, 佟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通过了解北京市拆违区域周边(50 m范围内)居民区主要病媒生物孳生和侵害情况,为其科学制定防制方案提供技术指导。分别采用路径法和勺捕法进行幼蚊密度监测,人诱停落法进行成蚊密度监测;采用笼诱法进行蝇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鼠迹法进行鼠密度监测。结果显示,拆违区域周边居民区蚊幼虫路径指数为0.87处/km,大型水体采样幼虫阳性勺率为5.13%,均高于国家标准规定,成蚊停落指数为0.77只/(人·30 min),低于国家标准规定。蝇密度为9.01只/笼,高于全市平均值,其中麻蝇科蝇类为主要种类,占33.69%。鼠类监测中,夹夜法阳性率为0.00%,低于全市居民区平均值,路径指数为0.11处/km,低于国家标准的规定。拆违工作对周边居民区蚊虫和蝇类密度可能有一定影响,对鼠类密度影响较小。建议周边居民区加强大型水体的蚊虫治理,积极查找并清理蝇类孳生地,降低成蝇密度。加强防鼠设施维护,使鼠密度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
  • 病例报告

  • 朱武, 郭晨亮, 刘海荣, 刘应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1例隐翅虫蜇毒液伤患者引起的组织损伤合并感染病例,通过对患者蜇伤后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案的阐述,探讨对隐翅虫皮炎的早期预防、诊断、处理、治疗措施及预后分析。
  • 综述

  • 熊小路, 焦俊, 温博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Q热是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其病原体为贝氏柯克斯体,Q热自然疫源地在我国广泛分布。贝氏柯克斯体在蜱经期和经卵垂直传播,携带贝氏柯克斯体的蜱叮咬野生动物或家畜,引起动物感染;感染动物将贝氏柯克斯体大量排出污染环境,导致人Q热发生或暴发流行,因此,加强我国Q热的防控很有必要。
  • 王欣, 秦通, 张美娜, 孙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新型病毒的疫苗和特效药物缺乏,导致虫媒病毒的防控形式日益严峻。虫媒病毒在媒介、宿主之间跨物种传播机制,是当前虫媒研究的热点之一。胞外囊泡不但是细胞间通讯的信使,也参与病毒的入侵和释放。本文重点围绕虫媒病毒如何利用胞外囊泡进行传播的机制进行综述,为相关虫媒病毒疫苗和药物的研究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