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9年, 第01期      刊出日期:2019-03-25
      
  • 全选
    |

    著述

  • 陈怡, 邵帅, 黄京京, 赵利美, 诸欣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旋毛虫感染的致病机制,探讨旋毛虫钙网蛋白对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的影响,本文首先通过ELISA和Far 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重组旋毛虫钙网蛋白(recombinant Trichinella spiralis calreticulin,rTs-CRT)与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annose binding lectin,MBL)的相互作用情况,随后采用ELISA法研究rTs-CRT对血清中的MBL以及重组MBL分子与甘露糖的结合的抑制作用,最后,研究这种抑制效果是否会抑制补体凝聚素途径的活化。ELISA及Far western blot结果证实rTs-CRT可结合MBL分子,且二者的结合可抑制血清以及重组MBL分子结合甘露糖。同时,这种抑制作用会减弱补体凝集素途径活化后C4b的沉积。结果表明,rTs-CRT可通过结合补体MBL抑制其识别甘露糖,进而减弱补体凝集素途径的活化。
  • 韦焕苹, 闫妍, 洪明阳, 朱晓彤, 曹雅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缅甸流行区间日疟原虫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Duffy结合蛋白(DBP)的基因多态性特点,提取20例缅甸流行区(Bilin和Paletwa)间日疟原虫基因组DNA,通过PCR扩增和测序检测,参考Mandalay流行区(缅甸)相应序列,对pvdbp-Ⅱ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表明,各流行区pvdbp-Ⅱ基因的π值分别为0.002、0.009和0.002,且dN/dS均大于1。中性检验表明各流行区pvdbp-Ⅱ基因处于阳性选择;pvdbp-Ⅱ基因在Bilin和Mandalay流行区存在基因重组,各流行区群体间存在不同程度的遗传分化,H14是21种不同的单倍型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单倍型。Pvdbp-Ⅱ基因存在多态并经历阳性选择,提示其作为红内期疫苗候选靶点;H14高频率的出现,提示以其为基础研制pvdbp-Ⅱ基因作为红内期疫苗候选抗原的可能性。
  • 余静, 李春晓, 董言德,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淡色库蚊具有明显的偏好性,对鸟类的偏好胜过哺乳类动物。本研究采用吸附剂和羽毛浸提方法分别收集气味物质,应用GC/MS 方法分析家鸡Gallus gallus domesticus和鸽子Columba rupestris的挥发性气味物质组成。随后使用Y型嗅觉仪进行行为实验,对影响淡色库蚊搜寻宿主行为的化学物质进行鉴定。从家鸡气味物质中鉴定出69个化合物,其中脂肪醛、吲哚和对甲苯酚分别占全部分成的17.4%、10.77%和10.67%。从鸽子气味和羽毛浸提液中鉴定出100个化合物。鸽子气味的主要成分是苯甲酸(2.20%)、壬醛(2.22%)和a-蒎烯(2.23%),羽毛浸提液的主要成分是苯甲醛(3.38%),胆甾烷醇(2.38%)和肉豆蔻酸(2.18%)。家鸡中鉴定出的两个羧基酸类(辛酸和肉豆蔻酸)以及2个芬芳类化合物(吲哚和对甲苯酚)对淡色库蚊具有引诱作用,而所有醛类则具有驱避作用。两种从鸽子中鉴定出的壬醛和苯甲醛,对蚊虫具有驱避作用。结果表明,宿主气味对蚊虫的驱避或引诱是一个复杂的机制主导,应该是多种气味物质的组合决定了宿主对蚊虫的作用类型。本研究为淡色库蚊引诱剂和驱避剂的开发提供技术基础。
  • 何婷, 朱长强, 艾乐乐, 胡丹, 吕瑞辰, 谭伟龙, 王长军, 钱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为监测东南沿海舟山地区蝙蝠携带轮状病毒的流行情况,探索其流行机制,2015—2018年,在浙江省舟山地区采集蝙蝠,以蝙蝠肠组织为模板,设计针对轮状病毒VP3序列的特异引物进行RT-PCR检测。结果显示,2015年采集的65只蝙蝠,轮状病毒阳性率为6.15%(4/65),2016年采集的48只蝙蝠,阳性率为2.08%(1/48),2017年采集的70只蝙蝠,阳性率为2.86%(2/70),而2018年采集的101只蝙蝠,未检测到轮状病毒序列。针对2017年小菲菊头蝠Rhinolophus hipposideros体内发现的一株轮状病毒进行基因组扩增,获取部分基因组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VP7基因序列与蝙蝠源轮状病毒相似度最高,同源性为96%;VP3基因序列与人源轮状病毒同源性为90%;VP6基因序列与猫同源性为95%。根据上述结果,我们推测舟山蝙蝠来源轮状病毒是一株重组病毒株,具有潜在跨种传播给人类的可能性。本研究系首次在东南沿海舟山地区蝙蝠体内检测到轮状病毒,对该地区轮状病毒的监测和预警具有一定的公共卫生意义。
  • 章文, 艾乐乐, 朱长强, 胡丹, 丁晨曦, 吕瑞辰, 王长军, 谭伟龙, 钱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中国东南沿海地区蝙蝠作为媒介和宿主携带重要人兽共患病毒的种类及分布情况,分析蝙蝠传播病毒的可能性,从东南沿海地区多个采样点采集了一定数量的成年蝙蝠样本,取部分肠道组织样本进行处理后,用高通量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对其携带病毒的核酸序列进行了提取和分析。结果显示,蝙蝠携带多种昆虫病毒、植物病毒和脊椎动物病毒,其中细小病毒读长占比最多,15 012个病毒读长中有12 894个是细小病毒序列。针对高通量测序结果,对蝙蝠携带的细小病毒进行了鉴定与分析,并获取了大部分编码区基因,同源比对发现与BtRf-PV病毒株和SX2013株同源性最高,为91%。在采集的268只蝙蝠中,检测到16只携带细小病毒,阳性率为5.9%。
  • 郭晓霞, 高剑, 李春晓, 邢丹, 董言德,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媒介蚊虫自然感染种群样本携带病原体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本研究将实验室经口感染乙脑病毒的致倦库蚊阳性样品和未感染乙脑病毒的阴性样品按一定比例混合成混合样本,分别采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 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t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方法,对感染乙脑病毒的致倦库蚊混合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当阳性样本在混合样本中所占比例为0.01%时,LAMP仍然可检测到病原体;定量PCR的最低检出比例是阳性样本在混合样本中所占0.14%以上。通过进一步优化反应体系各组分的浓度、 反应时间和温度, 建立了灵敏性高的LAMP 扩增方法。
  • 杜鹃, 邓耀华, 张子龙, 赵彤言, 李深伟, 田桢干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使用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进行干制标本的物种鉴定通常比较困难。本文按照《国境口岸医学媒介昆虫DNA条形码鉴定操作规程》对上海口岸截获的粉蝇属干制标本进行DNA条形码研究。经BOLD System v4比对,结果显示所得序列分别属于5个种:粗野粉蝇 Pollenia rudis、伪粗野粉蝇P. pediculata、游荡粉蝇P. vagabunda、匈牙利粉蝇P. hungaricaPollenia sp.。引入1条COⅠ序列作为外群对全部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NJ树),结果显示不同物种各自聚为一支。因此,COⅠ条形码技术可以弥补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的不足,提高蝇类干制标本鉴定的成功率。
  • 白学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摘要 本文运用动物地理学方法,研究蚤类在宁夏不同动物地理区划的分布规律。对文献中动物、昆虫区系调查资料及现有蚤类标本统计分析整理,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共发现蚤类9科39属116种(亚种),其数量约占我国蚤类的1/6, 其中古北界的蚤类89种(亚种),占76.72%;东洋界3种,占2.59%;两界兼有17种(亚种),占14.66%;广布种7种,占6.03%。古北界中亚亚界蒙新区西部荒漠亚区贺兰山地省,记录4科13属14种(亚种),占宁夏蚤种的12.07%(14/116),其中古北界的种类占78.58%,东洋界7.14%,两界兼有种7.14%,广布种7.14%。东部草原亚区宁中间山盆地缓坡丘陵及北部平原省,记录7科24属52种(亚种),占宁夏蚤种的44.83% (52/116),其中古北界的种类占78.52%, 东洋界1.92%,两界兼有种11.54%,广布种7.69%。古北界东北亚界华北区黄土高原亚区宁南黄土丘陵省,记录7科26属53种(亚种),占宁夏蚤种的45.69%(53/116),其中古北界的种类占77.36%, 两界兼有种16.98%,广布种5.66%。六盘山地省,记录8科29属59种(亚种),占宁夏蚤种的50.86%(59/116),其中古北界的种类占79.66%, 东洋界1.69%,两界兼有种13.56%,广布种5.09%。
  • 蒋晓红, 常琼琼, 侯晓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对灰黑库蠓Culicoides pulicaris进行准确鉴定并与其近似种相区别,本研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其两性成虫的形态特征。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获得了一些以前未知的和/或知之甚少的形态特征,即对其进行了更准确和全面的形态描述。研究结果显示扫描电子显微镜可作为库蠓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的重要辅助工具。此外,本文对具有分类学和系统学研究价值的信息进行了详细阐述,如引证、模式种及模式产地信息、分布地等。
  • 阮青青, 田雪斌, 朱金国, 徐连贵, 陈美超, 许士奇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人工小时布旗法调查中俄边境额尔古纳地区室韦口岸和黑山头口岸的蜱类情况,共获蜱1科3属 3种,321只。其中,优势蜱种为森林革蜱,室韦口岸占比55.13%,黑山头口占比67.49%。额尔古纳地区4~6月份均有蜱类活动,5月份为蜱活动高峰期。温度范围为2.5℃~22℃,湿度范围为相对湿度28.5%~66.5%。其中87%(n=282)的成蜱出现在月平均温度高于9℃ 或月平均相对湿度达到51.3%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