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张科, 杜娟, 牟荣, 包怀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观察常用调料、酒精饮品和饮料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体外作用,研究组自亚洲带绦虫孕节收集虫卵,体外孵化至六钩蚴阶段,同时以地塞米松皮下注射昆明鼠30 d后,按5 000个六钩蚴/只对昆明鼠进行感染,于感染后60 d剖杀小鼠获取活囊尾蚴,将常用调料(食醋、10%食盐水、30%食盐水、酱油、100%生姜汁、100%大蒜汁、10%辣椒水和100%柠檬汁)、酒精饮品(白酒、啤酒和红酒)和饮料(鲜橙多、营养快线和可乐)于常温下按不同作用时间分别体外作用活囊尾蚴,将囊尾蚴与猪胆汁于37℃培养48 h观察头节翻出情况,测定并比较调料、酒精饮品和饮料在各时间点作用后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的死亡率。结果显示,食醋和30%食盐水,酒精饮品中的白酒均可在作用5 min内杀灭全部囊尾蚴(P<0.05),酱油处理需15 min杀死全部囊尾蚴(P<0.05),10%辣椒水需30 min导致囊尾蚴全部死亡(P<0.05),100%蒜汁、100%姜汁和100%柠檬汁分别处理10、30和40 min后囊尾蚴死亡率达100%(P<0.05),而常用饮料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影响不显著。因此得出结论,食醋、食盐水、食用酱油、生姜汁、大蒜汁、辣椒水和柠檬汁等常用调料于体外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均有杀灭作用,其中以食醋和食盐水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杀灭作用最佳;酒精饮品中的白酒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具有最佳杀灭效果;而常用饮料对亚洲带绦虫囊尾蚴作用不显著。该研究为防治亚洲带绦虫感染导致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提供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基础资料。
  • 汪敏, 张世清, 郭见多, 刘道华, 金伟, 朱磊, 马晓荷, 汪天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价市县疾控系统、基础卫生医疗机构了解、掌控及使用《钩虫病的诊断》(WS439-2013),以及流行区居民掌握钩虫病相关知识的情况。选择安徽省市、县疾控系统人员80人,乡村医生70人,流行区居民100人作为评价对象。使用统一问卷进行评价,采用卡方分析和t检验比较培训前后,以及不同调查对象钩虫病诊断知识得分和钩虫病的诊断标准使用情况的差异。27.8%的疾控系统人员和7.4%的乡村医生在开展工作中使用过标准,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1,P=0.004)。疾控系统人员培训前钩虫病知识平均得分为7.04±1.71分,培训后为10.20±1.4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2.296,P<0.001)。乡村医生培训前钩虫病知识平均得分为4.07±2.00分,培训后为7.78±2.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36,P<0.001)。关于“钩虫病确诊病例的条件”的知识点,疾控系统人员和乡村医生经过培训后均无显著提升(P>0.05)。72.37%的疾控系统人员和46.88%的乡村医生未接受过宣贯,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60,P=0.002)。参与调查的流行区居民中,仅2%的正确回答钩虫感染的主要危害,且无人正确回答构成的感染途径和预防知识。未来出现钩虫病的相关临床症状后,仅有10.10%的居民选择去县医院接受正规治疗,并且有6.06%的居民选择不治疗。疾控和医疗系统对钩虫病诊断标准的了解不清楚,通过宣教大幅度提升了他们对钩虫感染的诊断知识。
  • Amit Kadam, 王金秀, 谢高槿, 王开功, 王伟, 赵景义, 吴嘉敏, 杨辞寒, 王金花, 廖承红, Jens Peter Nielsen, 韩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猪支原体Mycoplasma suis 和微小支原体M. parvum是猪附红细胞体病的两种常见病原。迄今为此,海南省未见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类型和流行病学的报道。本研究为了调查海南省猪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情况和病原类型,利用普通PCR、实时定量PCR和免疫诊断快速检测试纸条对猪附红细胞体病进行了检测。利用通用引物对附红细胞体/支原体的16S rRNA 和23S rRNA基因进行PCR 扩增和测序,并做进一步的系统发育树分析,以此鉴定猪附红细胞体/支原体的种类。结果表明,海南的样品中6.4% (15/233)的猪感染了M. parvum,而中国大陆地区如北京、贵州、福建省感染的猪附红细胞体/支原体种类为M. suis,感染率分别为 2.1% (2/95)、0.4% (1/218) 和 4.2% (2/47),海南岛猪感染的猪附红细胞体/支原体的优势种类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优势种类不同。三种诊断方法中,实时定量 PCR 和免疫诊断快速检测试纸条检测比普通PCR检测更为灵敏。然而,尽管鉴定了海南省的猪携带了M. parvum,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了解该病原的进化、致病性和疾病传播特性。
  • 段琛, 常琼琼, 罗娅, 周焕飞, 侯晓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应用几何形态学方法对库蠓属的3种近似种(南山库蠓Culicoides lansangensis、长喙库蠓Culicoides longirostris、连斑库蠓Culicoides jacobsoni)进行翅型的差异性分析,从而实现准确鉴定。采用地标点法对3种雌性库蠓标记13个地标点,通过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薄板样条分析(Thin-plate spline, TPS)、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 CVA)以及聚类分析法来分析3种库蠓的翅型的主要变化部位以及变化趋势。3种库蠓翅的形态差异都较为显著,翅的差异主要在径室区及中4室。几何形态学方法可以用于库蠓种间的分类,本研究中的翅主要变异区域为以后库蠓的分类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
  • 赵丹云, 朱可, 郭强, 高艳菲, 郭慧琳, 张晓龙, 王静, 慈颖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估鼠疫经病媒生物和交通工具由非洲马达加斯加传入我国的风险,并据风险值提出风险管理措施建议。从传染病传播三要素(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识别鼠疫传入风险的影响因素,构建马达加斯加肺鼠疫传入的风险评估体系;并结合中马贸易往来频率、截获鼠类概率,中马两地黑家鼠及印鼠客蚤分布、疫区分布、地理水文情况及港口物流情况等进行推测,进行定性和半定量传入风险评估;并根据风险值和鼠疫防治策略,提出应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结果表明,在中国为马达加斯加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前提下,马达加斯加鼠疫传入我国的最可能方式为船舶、货物、集装箱工具;山东、天津至广东西南沿海为鼠疫可能传入地区;半定量风险评估分值为4 096,显示鼠疫由马达加斯加经船舶等传入我国属于中等偏低的风险,能有效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对马达加斯加船舶及货物集装箱加大卫生检疫查验力度、做好鼠、蚤及疫区的监测和防治、宣传普及鼠疫相关知识是主动应对此次疫情传入风险的防控方式之一。
  • 郭晓霞, 李春晓, 王刚, 郑重, 董言德,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黑瞎子岛地处我国最东端,在中俄边界抚远县境内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牛虻以吸牛、马等牲畜血液为主,兼吸人血,是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至今尚未有关于黑瞎子岛牛虻的分布与季节消长的研究报道。本研究分别于2012、2013年6至8月份,采用牛虻捕获器,对黑瞎子岛牛虻种群分布和季节消长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分别选择人居、河边和丛林湿地为采样点,每个牛虻捕获器相距500 m。共捕获5属9种共5 941只牛虻。结果显示,土灰虻 Tabanus griseinus 为黑瞎子岛优势种(40.57%),其次数量较多为骚扰黄虻 Atylotus miser(35.15%)。7月下旬牛虻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显著瘤虻Hybomitra distinguenda 是丛林湿地的主要种类,土灰虻T. griseinus和骚扰黄虻A. miser 是人居的优势种类。6月下旬牛虻种群结构较稳定,8月上旬优势度指数相对较高,结果表明该地区6月中旬至7月是牛虻传播疾病的高风险时期。
  • 白学礼, 张映梅, 吴向林, 魏浩, 马汉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宁夏栉眼蚤科Ctenophthalmidae Rothschild, 1915,古蚤属Palaeopsylla Wagner, 1903的1新种,刘氏古蚤,新种Palaeopsylla liuquani Bai, Zhang et Wei, sp. nov.,和狭蚤属Stenoponia Jordan et Rothschild, 1911的1新亚种,大巴山狭蚤六盘山亚种,新亚种Stenoponia dabashanensis liupanshanensis Bai, Zhang et Wu, ssp. nov.,模式标本采自宁夏六盘山自然保护区,分别保存于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徐友祥, 王明福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整理采自我国上海市嘉定区的厕蝇科Fanniidae标本中,发现1新种,特此记述: 上海厕蝇 Fannia shanghaiensis sp.nov.(Fig.1)。本新种与欧洲种Fannia pauli Pont,1997近缘,但新种复眼具毛,下眶鬃6~7对,中鬃列间距较窄,前缘刺明显,肛尾叶具1对正中钩状突,侧尾叶较宽可与其区别。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昆虫研究所标本室。
  • 病例报告

  • 朱娅, 朱名超, 许正敏, 孙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1例蛾蠓幼虫感染人体泌尿生殖道病例。运用传统的显微镜观察,根据虫体形态结合临床鉴定为蛾蠓幼虫。患者为蛾蠓幼虫污染内衣,导致病原侵入泌尿生殖道引起感染,产生相应的临床症状。结果表明,不良的卫生习惯及环境条件为蛾蠓幼虫感染人体提供了适应条件,为减少疾病,女性同志更应注重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 综述

  • 杨露, 朱长强, 艾乐乐, 丁晨曦, 胡丹, 吕瑞辰, 谭伟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蜱能够传播多种病毒,已知有6个病毒科的病毒能通过蜱虫吸血传播,分别是黄病毒科、布尼亚病毒科、正粘病毒科、弹状病毒科、呼肠孤病毒科和非洲猪瘟病毒科。除非洲猪瘟病毒科外,其余病毒均为核糖核酸(RNA)病毒。黄病毒科和布尼亚病毒科病毒可在人类引起脑炎和出血热,因此其意义尤为重要。森林脑炎病毒、波瓦生病毒和克里米亚—刚果热病毒等蜱传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疾病,近年来在世界上多个地区重新流行。新型蜱传病毒及相关病例不断被发现,例如我国发现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以及国外发现的Heartland和波本(Bourbon)病毒等,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自然界蜱的接触机会日益增加,导致蜱传病毒性疾病的发病率上升。为了做好及时应对这种潜在公共健康威胁的准备,本文对蜱及其携带的重要病毒特点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