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6年,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6-12-25
      
  • 全选
    |

    著述

  • 王永亮, 廖衍, 钱成, 张勤, 王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是对非洲派出劳务人员最多的国家之一,与国内疟疾发病率逐年下降形势相反,非洲归国人员疟疾发病率持续增加,输入性疟疾引发国内二代传播风险性日益增大。为有效防控疫情传入,前移国境卫生检疫防线、监测非洲疟疾流行对我国公民的影响意义重大。输入性疟疾患者通常是于归国后一段时间发病,且症状多不典型,致使国境口岸入境人员疟疾检出率偏低,与实际归国的发病率不对称,提示应及时扫除口岸传染病监测存在盲点。基于非洲疟疾流行现状,探究外派人员输入性疟疾防控措施,建议对归国人员实施输入性疟疾染疫嫌疑的追踪管理。
  • 郑斌, 陈睿, 楼涤, 丁建祖, 孔庆明, 童群波, 付益修, 陆绍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制备的日本血吸虫虫卵抗原(SEA),免疫健康双峰驼Bacrian camel,分离其外周血淋巴细胞提取总RNA,利用RT-PCR扩增骆驼重链抗体IgG可变区(VHH) 基因片段,将VHH片段与载体pMECS连接后电转人大肠杆菌TG1构建纳米抗体文库。经亲和筛选、phage-ELISA以及测序分析后,挑取阳性克隆,抽提质粒,电转人大肠杆菌WK6诱导表达纳米抗体。通过间接ELISA分析纳米抗体VHH-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显示,纳米抗体文库容量为2.3x10*,测序分析显示,所获得的纳米抗体文库具有良好的多态性。经NI-NTA和AKTA纯化后获得高纯度纳米抗体。ELISA分析表明所获得的纳米抗体VHH-1具有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进一步开展纳米抗体在日本血吸虫诊治研究中的应用奠定一定基础。
  • 熊向英, 蔡星, 丁雪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寄生食蚊鱼Gambusia afinis的百慕大伴盐虫Salsuginus bermudae 种群周年动态变化,于2009年10月至2010年9月对广州一池塘的食蚊鱼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百慕大伴盐虫的年均感染率为72%;不同月份的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均呈现规律性的变化,都在4和8月出现2个峰值,即为秋冬季低,春夏季高。随着宿主体长的增加,其平均丰度和平均感染强度呈上升趋势,但感染率无明显变化。频率分布表明,多数食蚊鱼都仅感染少量的虫,而极少数食蚊鱼负担了绝大多数的虫。百慕大伴盐虫在不同月份和不同体长的食蚊鱼上均呈聚集性分布。
  • 张洪江, 葛军旗, 唐承军,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动态掌握北 京市朝阳区白纹伊蚊的时间与空间分布,为防制提供科学依据,于2014~2015年在朝阳区开展白纹伊蚊孳生习性与分布监测。采用容器指数法(CI)、 CO2 诱蚊灯、诱蚊诱卵器等方法,在朝阳区的居民区、公园或绿地、旧货市场、汽修企业等不同生境开展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旧货市场容器指数最高(32.3%),其次为居民区(17.1%),不同类型生境白纹伊蚊孳生情况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二氧化碳诱蚊灯法监测白纹伊蚊,旧货市场捕获量最多,为108只,其次为居民区,捕获80只,8月下旬至9月中旬为白纹伊蚊繁殖活动高峰期;在居民区和绿地共布放600个诱蚊诱卵器,回收515个,阳性容器共104个,诱蚊诱卵指数(I)为20.2%,绿地的诱蚊诱卵指数高于居民区,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提示,朝阳区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其繁殖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旧货市场的白纹伊蚊密度较高,居民区密度次之,各类微小生境白纹伊蚊密度变化很大。
  • 杨茜, 张亮, 杨迅, 程金芝, 吴渊明, 刘鉴, 吴家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贵阳市区家蝇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抗药性水平与kdr等位基因上的LI014F点突变频率相关性,为贵阳市科学合理使用卫生杀虫剂控制家蝇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采用WHO推荐的微量点滴法进行抗性测定。结果显示贵阳市4城区家蝇对氣菊酯和高效氣氰菊酯的LD。0分别为0.006020~0.013339μg/雌蝇、0.02298 ~0.03614 μg/雌蝇,抗性系数分别为3.35~7.56、7.38~11. 62。采用特异性等位基因PCR法测定基因频率,结果显示4城区家蝇种群的LI014F点突变频率在29%~37%。相关性分析显示L1014F点突变等位基因频率与高效氣氰菊酯LD值之间存在直线相关。研究结果表明贵阳市家蝇对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击倒抗性是其抗性机理之一。
  • 韩辉, 杨宇, 赵欣, 宋亚京, 徐宝梁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2~2014 年在内蒙古4个口岸采用人工布旗法监测游离蜱,并对其自然感染的病原体进行检测。共获得3 502只蜱,随机抽检其中的836只,共检出9种病原微生物,包括立克次体196只(44.2%)、 嗜吞噬细胞无形体73只(16.5%)、新疆出血热病毒57只(12.9%)、贝纳柯克斯体43只(9.7%)、土拉菌33 (7.4)、 伯氏疏螺旋体20只(4.5%),另外还有巴尔通体10只、森林脑炎病毒9只和新布尼亚病毒2只。此外,抽检蜱种首次在内蒙古口岸发现巴尔通体自然感染,因而,巴尔通体病的监测和控制值得关注,并持续开展多种蜱传疾病的防治工作。
  • 周淑姮, 陈阳, 林代华, 肖方震, 邓艳琴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福建省历年采集的蜱类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并对文献中提及但未见标本的种类依据其分布特点进行评论。结果发现,福建省蜱类记录共2科7属30种。其中,蓖子硬蜱lxodes ricinus 应更正为中华硬蜱I. sinensis 或基刺硬蜱I. spinicoxalis, 金泽革蜱Dermacentor auratus应更正为台湾革蜱D. taiwanensis 或丽板革蜱D. bellulus, 长须血蜱Haemophysalis aponommoides、越南血蜱Hae. vietnamensis 应更正为北岗血蜱Hae. kitaokai, 具角血蜱Hae. cornigera 应更正为台湾血蜱Hae. taiuwana, 二棘血蜱Hae. bispinosa 应更正为待定血蜱Haemaphysalis sp.。
  • 吕洁毅, 何振毅, 刘谢, 刘立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佛山口岸从南非入境的盐湿牛皮中截获一蜱种,对其进行资料搜集和形态学鉴定,确定该蜱种为硬蜱科花蜱属的绚丽花蜱,在我国未有分布,属外来物种,是全国口岸首次截获该蜱种。本文详细记述该蜱的分布、宿主、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传播疾病及其检疫措施。
  • 综述

  • 赵欣, 詹曦菁, 张晓龙, 刘超, 杜蓬, 祁军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寨卡病毒主要通过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传播,可引发婴儿小头畸形症(microcephaly), 严重影响小儿神经发育,导致患病胎儿神经系统发育迟缓,严重的甚至引发死胎。笔者对寨卡病毒的病原学、发展和扩散历程、适生地分析、胎儿神经发育过程相关受体及信号通路进行整合综述。
  • 杨关天, 冯建国, 缪丽君, 丁威威, 杨意, 钱坤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蜚蠊是一种世界性的卫生害虫, 能够传播疾病和损坏物品,对民众身体健康以及生产生活等造成一定危害。目前,针对蜚蠊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胶饵作为当前较受欢迎的灭蟑药剂,具有使用简单,药效持久,杀灭率高,连锁杀灭,不易产生抗性以及环境相容性好等特点。本文对胶饵的特点、组成成分、质量控制指标等内容进行了概述,同时对今后胶饵的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