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3年,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3-12-25
      
  • 全选
    |

    著述

  • 杜幼芹, 刘英, 汪鋆植, 冯天艳, 邓改改, 龚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探讨根皮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所致小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随机将未感染和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昆明小鼠分成4组A~D,每组10只:未感染空白对照组(A)、模型组(B)、复方鳖甲软肝片阳性组(C)、根皮苷治疗(40 mg/(kg·d))组(D)。感染后第42 d, B、C、D组均用吡喹酮驱虫治疗500 mg/(kg·d),2日疗法,之后各组开始灌胃给药持续治疗60 d,A和B组生理盐水灌胃对照。实验结束处死小鼠,留取肝脏组织和血清,测定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透明质酸(HA)含量,计算肝体指数,测定肝组织中羟脯氨酸(HYP)含量。苏木素-伊红和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小鼠肝组织变性、虫卵肉芽肿与胶原沉积等病理改变。结果显示, 与A组相比,B、C、D组小鼠肝脏有明显虫卵肉芽肿形成、胶原沉积与肝纤维化,伴有不同程度肝细胞炎性损伤坏死。血清中ALT、AST、HA和肝组织中HYP含量均明显升高(P<0.05或P<0.01)。与 B组相比,根皮苷组ALT、AST、HA和HYP含量和肝体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肝组织坏死与胶原沉积明显减轻,虫卵肉芽肿面积减小。结果表明根皮苷具有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的作用。
  • 王振生, 王小梅, 窦相峰, 李旭, 任海林, 刘娟, 卜玲毅, 王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2012年6月于北京市密云县辖区捕获的15只野栖鼠,检测其巴贝西虫感染状况。通过制备薄血涂片及采集心、肺组织样本提取基因组,结合镜检及聚合酶链式反应确定感染阳性样本,对巴贝西虫核糖体小亚基编码基因虫种特异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通过序列对比及进化树构建对野栖鼠感染的巴贝西虫进行同源性分析及虫种鉴别。本次检测的野栖鼠中1份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血液镜检阳性,对应的心、肺组织样本检测到巴贝西虫虫种特异DNA片段,同源进化分析表明,该虫株与我国浙江、福建、台湾地区的田鼠巴贝西虫分离株具有高度同源性,属于田鼠巴贝西虫Babesia microti。北京市密云县野栖鼠首次被证实存在感染田鼠巴贝西虫的情况。
  • 瞿逢伊, 朱淮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根据历年和近年蚊虫分类研究代表性文献作历史回顾和评述。蚊虫的传统形态分类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蚊虫的分类理念在反复争议和修订的历史中演变,直至《世界蚊虫名录,第二版》出版,一个相对稳定的蚊科分类系统才被公众认可。通过“细胞遗传”和“分子鉴别”方法用于蚊种鉴别,缓解了复合体成员种形态分类鉴别中发生误订和混淆的困扰。21世纪初,以形态特征量化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蚊虫系统发育分类研究,对提高蚊虫分类鉴别水平产生明显的影响。新分类理念体现蚊类的系统发育关系是一个重大的进步。传统分类的改革不仅是分类理念,还应提供合理的方法和操作程序。近年伊蚊族及相关分类单元的研究中发现许多新属,新组合属及属级分类地位的变更,可以显示其活力和效率。新的分类理念认为传统分类系统缺乏对蚊科系统发育关系的体现是一个重要障碍,并将蚊科新分类系统修订为2亚科11族。关于我国蚊虫分类现状,作者试对以往记录予以修订,并提出新分类系统包括:2亚科10族45属420种(包括伊蚊族分类地位待定的已知蚊11种)。其中我国蚊属新记录:路蚊属Lutzia和金蚊属Kimia在文内作了简介。
  • 赵焱, 刘然, 张桂林, 孙响, 刘晓明, 李海龙, 郑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人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病在新疆地区的流行状况,本研究采集和硕、石河子、博乐三地区居民与农林牧工作者血液样本,利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特异性IgG滴度水平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共检测血清442份,平均阳性率43.7%(193/442),其中和硕、石河子与博乐地区依次为42.6%(55/129),35.2% (63/179)和56.0% (75/134)。不同地区、不同职业、居住工作所在的生态地理环境中的人群抗体阳性率存在差异(χ2=13.524,P=0.001;χ2=49.129,P=0.000;χ2=14.397,P=0.001),而年龄、性别与民族因素与阳性率差异无关(χ2=8.023,P=0.236, χ2=0.778,P=0.378, χ2=6.869,P=0.076)。综上所述,新疆上述三地区中农林牧工人感染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的情况较为普遍。
  • 张志毅, 安小平, 庄璐, 马麦卷, 米志强, 黄勇, 范航, 刘玮, 童贻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通量测序方法筛查媒介昆虫携带病原体是一种新的重要方法。研究表明小RNA高通量测序可用于昆虫携带病毒的检测。本工作尝试用小RNA高通量测序法筛查昆虫携带的病毒,发现该方法不仅可用于媒介昆虫携带病毒的检测,也可以用于原核和真核病原体的筛查。用该方法对野外采集的3种蚊虫和3种蜱进行分析,用blast程序对NCBI核酸序列库(nt)进行比对搜索,从测序结果中查找到多种病毒、原核及真核的病原体。上述结果表明,小RNA高通量测序可以用于各种病原体的发现,有望发展成为一种通用的病原体筛查技术。
  • 王旺, 王静, 孙肖红, 杨宇, 张晓龙, 赵婷婷, 曹晓梅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多重检测东方马脑炎病毒、西方马脑炎病毒、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基孔肯亚病毒、登革病毒、日本脑炎病毒、黄热病毒、西尼罗病毒、圣路易斯脑炎病毒、版纳病毒、布尼亚病毒、裂谷热病毒的悬浮芯片方法。将十二种蚊媒病毒分为3组,每组使用标记有不同anti-TAG的上游引物及标记有生物素的下游引物对分别构建多重PCR体系,PCR产物与偶联了x-TAG的编码磁性微球进行杂交,最后利用Bio-plex 100分析系统对12种蚊媒病毒分别进行单一、多重液相芯片检测。将平均荧光强度的判定阈值定为背景对照的3倍,多批次实验均能对十二种单一病毒样本和混合病毒样本进行准确鉴定,未出现交叉反应,表明该方法特异性较好。敏感性测试结果显示本检测方法具有高灵敏度。通过利用偶联有TAG及生物素的引物对,成功建立了可同时检测12种蚊媒病毒的液相芯片检测技术平台。该平台对于病原体的检测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 邢丹,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内蒙古满洲里地区采集到的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进行自育性实验和雄蚊阳茎鉴定,证实内蒙古满洲里地区发现的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是骚扰库蚊新记录,其自育率为72.5%,雄蚊阳茎DV/D的比值在-0.0648与0.0577之间。随后应用Wolbachiawsp基因特异引物, 通过PCR方法对其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内蒙古满洲里地区骚扰库蚊的雌蚊和雄蚊体内均检测到Wolbachia感染,感染率为79.71%。
  • 晁斌, 阮峰, 崔利伟, 蒋洪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比较环境治理与化学方法防治蚊虫的效果。2012年8月20日至10月14日在珠海市香洲区的居民区选取7个区域,其中2个作为环境治理实验区,3个作为化学防治实验区,2个作为对照区。使用诱蚊灯和诱蚊诱卵器连续监测蚊密度8周,第4周分别在环境治理实验区清除外环境蚊虫孳生地和发放宣传资料,在化学防治实验区采用低容量喷雾技术喷洒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诱蚊诱卵器监测结果显示,环境治理实验区前后4周存在统计学差异,处理后诱蚊诱卵指数明显高于处理前;化学防治实验区前后4周存在统计学差异,处理后诱蚊诱卵指数明显低于处理前。采用适当的化学防治方法可以明显降低白纹伊蚊成蚊密度,并有持效性。白纹伊蚊的孳生地分布较为广泛,仅仅清除部分孳生地,并不能明显降低白纹伊蚊成蚊密度。
  • 虞以新, 黄恩炯, 张建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1年6月,在福建武夷山进行医学昆虫调查中发现蛙蠓1新种,命名为飞鹏蛙蠓Corethrella feipengi Yu, Huang et Zhang sp. nov., 此为我国蛙蠓科首次的新种描述。模式标本收藏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昆虫标本馆。
  • 综述

  • 董可为, 陆绍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蒿琥酯是一种重要的青蒿素类衍生物,不仅具有抗疟作用,而且能有效杀灭血吸虫童虫,预防血吸虫病。本文综述了青蒿琥酯体内、体外抗血吸虫作用、现场应用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 薛俊宇, 李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靶标基因选取、样本采集及处理、LAMP反应、产物检测等方面综述了环介导等温扩增法检测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及其在寄生虫检测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