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张颖, 孔令聪, 张静, 赵权, 尹继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PCR技术从已构建的微小隐孢子虫cDNA文库中扩增含Apple结构域基因,构建pGEX-4T-1-Apple重组质粒,并进行原核表达及纯化,得到分子质量大小约为34 kDa的GST-Apple重组蛋白,以其为免疫原,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单克隆抗体,测定其免疫球蛋白亚类及效价,并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鉴定其特异性。结果共筛选出能稳定分泌抗重组Apple单克隆抗体的2株杂交瘤细胞株,抗体亚类均为IgG1,Western-blot分析显示2株单抗均能与重组蛋白GST-Apple发生特异性结合。为研究Apple结构域在隐孢子虫侵入过程中的功能提供有效工具。
  • 高强, 周毅彬, 曹晖, 冷培恩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全面掌握上海中心城区三带喙库蚊Culex tritaeniorhynchus种群动态新变化并开展相应的科学有效的防治,选取城区成蚊较容易出现的公园和绿化区域环境类型(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地区),采用24 h连续性成蚊动态监测与蚊幼孳生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中心城区三带喙库蚊种群动态变化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三带喙库蚊高峰出现在7月份;人民广场及人民公园地区的三带喙库蚊构成比最高达到32.79%,人民公园2号监测点的三带喙库蚊构成比达到52.6%,并在人民公园1号监测点周边发现2处三带喙库蚊孳生地,而历年监测中三带喙库蚊间断性捕获,多出现在8月份。本研究在上海中心城区首次报道三带喙库蚊的孳生地,且该蚊种已成为公园和绿化区域的优势蚊种。随着气候变化与城市环境的改变,三带喙库蚊对城市环境的适应性不断提高,除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外,三带喙库蚊也应成为上海市城区的重点防治蚊种。
  • 卢健聪, 曾润深, 曾科, 魏姗姗, 李雪兰, 陆洋, 彭鸿娟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蚊虫对传统化学杀虫剂耐药性的出现,生物灭蚊途径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实验选取生物防治中常用的5株野生型虫生真菌菌株,包括4株野生型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及1株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测定不同浓度的孢子悬液对白纹伊蚊幼虫和等量的固体培养基上的孢子粉对白纹伊蚊成蚊的逐日累积校正死亡率,通过比较累计校正死亡率的大小来判断各株菌株对蚊虫的毒力。实验结果显示,菌株GIM3.428、GIM3.45、GIM3.528、GIM3.436和GIM3.46对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均具有致病性,通过1×104个孢子/mL的孢子悬液处理白纹伊蚊幼虫10 d,幼虫的累计校正死亡率分别为(46.7±2.3)%、(45.0±4.0)%、(41.7±2.3)%、(35.0±4.0)%和(25.0±4.0)%;而用等量孢子粉感染成蚊,成蚊10 d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37.8±3.1)%、(51.1±4.1)%、(38.9±4.1)%、(30±2.7)%和(17.8±3.1)%。我们筛选出了对白纹伊蚊的幼虫和成蚊的杀灭效果较为理想的白僵菌GIM3.45和GIM3.428菌株,为生物杀蚊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 刘丽娟, 寇景轩, 田宝振, 王海防, 程鹏, 崔勇, 公茂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测定球孢白僵菌对不同生境淡色库蚊幼虫的致病力,为白僵菌应用于蚊虫的生物防治提供参考依据,从济宁市唐口镇医院污水(A组)、市郊区养猪场废水沟(B组)、微山湖稻区排水沟(C组)、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院内水缸(D组)中采集的蚊虫直接用于致病力研究,室内饲养蚊虫作为对照组(E组)。利用白僵菌的孢子悬浮液处理不同栖境的淡色库蚊幼虫,记录幼虫死亡数,计算各处理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结果显示,经白僵菌处理后,淡色库蚊幼虫均有不同程度的死亡率,试验10 d后,淡色库蚊幼虫的累计死亡率均达95%以上。A、B、C、D、E组幼虫的致死中时LT50分别为:6.2、6.4、5.7、5.8、3.8 d,野外采集蚊虫比室内饲养蚊虫的死亡高峰期推迟2~3 d。结果表明白僵菌有望应用于蚊虫的生物防治中。
  • 葛军旗, 龚正达, 栗冬梅, 刘起勇, 和耀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蚤类是传播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重要媒介昆虫,人类在自然风景区户外活动时存在被其叮咬而感染虫媒传染病的风险。为了解云南香格里拉县主要山地自然风景区蚤类的多样性状况,2005年秋,我们选择了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千湖山和红山5个不同海拔高度的自然风景区为调查研究的空间范围,应用夹线法捕小型兽类并收集其体表寄生蚤类进行调查取样,对蚤类多样性、群落相似性和蚤类与宿主关系进行了测度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共捕获蚤类633只,隶属4科19属34种,其中发现云南省1新纪录属及种(喜马狭蚤Stenoponia himalayana),当地新纪录蚤类10种(亚种),显示当地山地自然风景区内蚤种丰富;(2)红山和千湖山景区蚤种丰富度较高(各18种)和物种多样性也较高(分别为2.50和2.18),而虎跳峡景区捕获的蚤类丰富度(8种)和物种多样性指数(1.79)最低,蚤类物种丰富度和Shannon-Wienor指数均随着景区海拔的升高呈递增趋势;(3)综合分析Jaccard指数和聚类分析的结果,5个风景区被划为虎跳峡—哈巴雪山—白水台、千湖山—红山两个类型,相对植被和水湿条件而言,人为干扰或是导致这一结果更重要的原因;(4)5个自然风景区蚤类群落与宿主群落丰富度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24,Shannon-Wiener指数的Spearman秩相关系数为0.60,显示5个景区的蚤类多样性与宿主多样性无相关。
  • 韩招久, 李丙军, 姜志宽, 廖圣良, 王宗德, 谭伟龙, 陆年宏, 郑卫青, 郑剑, 贾德胜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测试了26个松节油基萜类化合物对德国小蠊的驱避活性,并分析了定量构效关系。20个化合物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正向驱避活性,其中薄荷醇的驱避活性最高,驱避率为69.8%。利用Gaussian软件构建和优化26个化合物结构,再利用AMPAC和CODESSA软件计算化合物的结构描述符;启发式方法对描述符进行筛选及驱避化合物结构描述符与驱避率之间的定量构效关系模型的建立,获得R2为0.7923的最优模型,即驱避率(%)Y=269.13+15.36X1-77.16X2+0.83X3+1.38X4+0.83X5+2.58X6。该模型显示,影响萜类德国小蠊驱避活性的最主要的6个描述符X1X2X3X4X5X6分别为氢原子最大原子态能、原子表面带正电部分区域相对于总带电区域的比例分数、分子总偶极的杂化成分、碳原子最大原子态能、原子表面带负电部分区域相对于总带电区域的比例分数、Onsager-Kirkwood溶解能的图像。
  • 郭晓霞, 严格, 安继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述河南省蚋属Simulium蚋亚属subgenus Simulium 一新种, 南阳蚋 S. (Simulium) nangyangense sp. nov. 该蚋与S. (S.) jacuticum Rubtsov 1940, S. (S.) hirtipannus Puri, 1932,S. (S.) spiculus Chen, Huang et Yang, 2010蚋相似, 但是, 该新种的爪无基齿,茧无孔窗,腹部腹面第七节无分叉毛,与其他种有明显不同。模式标本保存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昆虫标本馆。
  • 病例报告

  • 栗绍刚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分析了结膜吸吮线虫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发病特点。
  • 综述

  • 江佳富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重点阐述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Anaplasma phagocytophilum的病原学、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简要介绍了人群中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流行的特征、主要临床特点和治疗要点;概括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感染的预防控制手段;分析了嗜吞噬细胞无形体相关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及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 谢钢琴, 陈兵, 文建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免疫逃避是寄生虫之所以能在宿主体内存活并成功适应寄生生活的重要原因。研究免疫逃避的机制,对于研发抗寄生虫的疫苗或药物具有重要意义。血吸虫等寄生扁虫是一些严重危害人类和家畜等的寄生虫。有关它们的免疫逃避机制已经有了一系列的研究,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代旭磊, 宝福凯, 柳爱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蜱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蜱媒传染病是虫媒传染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就国内外新发蜱媒传染病及其病原体研究热点进行扼要概述。
  • 简报

  • 张忠旺, 郭天宇, 王公东, 张晓龙, 许荣满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论文报道了采自小麂、野猪和野兔3种野生动物的8种体外寄生蜱,并对各宿主的体外寄生蜱种类组成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