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2年, 第04期      刊出日期:2012-12-25
      
  • 全选
    |

    著述

  • 李宋, 侯晓, 刘文琪, 李雍龙, 雷家慧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抗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的卵黄免疫球蛋白(anti-SEA IgY)作为抗血吸虫治疗性疫苗的可行性,将实验鼠分为5组,每组8只小鼠,分别在感染后2 h、4天、7天和15天进行 IgY 口服被动免疫,并以PBS作为对照。每鼠经腹部皮肤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40±1条,感染后6周剖杀小鼠,从门脉中收集成虫和记数肝组织中的虫卵数,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并做肝脏连续病理切片观察病变程度,测量并比较各组平均虫卵肉芽肿的体积大小。结果表明,感染后2 h、4天、7天和15天IgY被动免疫组的减虫率分别为19.59%、18.19%、32.58%和6.31%;减卵率分别为58.33%、49.56%、82.46%和5.26%。感染后7天IgY被动免疫组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均明显高于其他实验组,并有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后2 h、4天、7天和15天IgY被动免疫组的平均单卵肉芽肿体积分别为(38.04±20.97)×10-3、(30.05±15.42)×10-3、(21.55±13.35)×10-3、(39.67±13.87)×10-3和(40.12±24.13)×10-3 mm3,血清中血吸虫特异性IgG滴度分别为0.16±0.10、0.30±0.15、0.58±0.15、0.38±0.16。与对照组和其他实验组相比,感染后7天IgY被动免疫组的肝脏平均单卵肉芽肿体积明显减小,血清中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IgG水平明显升高(P<0.05)。 研究结果提示,特异性IgY被动免疫可诱导小鼠产生一定水平的抗血吸虫感染作用,但以感染后第7天的免疫效果最好,其相关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 祝建疆, 李雅清, 王海龙, 孟晓丽, 杨建一, 殷国荣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IL-2和IFN-γ的佐剂效应,本研究观察了重组弓形虫磷酸甘油酸变位酶2(rTgPGAM2)联合IL-2或IFN-γ滴鼻免疫小鼠诱导小肠黏膜IgA抗体分泌细胞(IgA-ASCs)和小肠冲洗液sIgA的免疫应答。将48只6周龄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免疫组分别用500 IU IL-2、1000 U IFN-γ、30 μg rTgPGAM2、30 μg rTgPGAM2+500 IU IL-2或30 μg rTgPGAM2+1000 U IFN-γ滴鼻免疫小鼠,抗原和佐剂溶于20 μL PBS中,对照组用20 μL PBS滴鼻。免疫3次,一免和二免间隔2周,二免后1周三免。三免后第14天,颈椎脱臼处死小鼠,免疫组化检测小鼠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中IgA-ASCs,计算阳性率,ELISA测定小肠冲洗液sIgA水平。结果表明,免疫组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黏膜中IgA-ASCs 阳性率高于PBS组,其中rTgPGAM2、rTgPGAM2联合IL-2或IFN-γ佐剂组差异显著(P<0.05或P<0.01)。rTgPGAM2联合IL-2或IFN-γ佐剂组小肠冲洗液sIgA水平显著高于PBS组(P<0.01)。rTgPGAM2、TgPGAM2+IL-2和TgPGAM2+IFN-γ滴鼻免疫小鼠均可有效诱导肠黏膜免疫应答,IL-2和IFN-γ可显著增强抗原的免疫效应,IL-2的佐剂效应优于IFN-γ。
  • 郝桂英, 杨应东, 古小彬, 阳爱国, 郭莉, 王淑贤, 杨光友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PCR方法扩增分离自我国四川和云南2省5地山羊和猪共24个细颈囊尾蚴标本的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还原酶第1亚基(nad1)基因部分序列(pnad1)和细胞色素c氧化酶第Ⅰ亚基(cox1)基因全序列,分析其遗传变异,并用MEGA 4.0 程序NJ法和Bayesian 3.1程序贝叶斯推理法绘制种系发育树,探讨不同地区来源的细颈囊尾蚴种群间的遗传相似性及其他带科带属绦虫的亲缘关系。测序结果显示,细颈囊尾蚴的pnad1序列长度为780 bp,cox1基因全序列长度为1 620 bp。 pnad1和cox1基因序列均存在一定的遗传变异,且pnad1序列的变异高于cox1基因序列。系统发育树显示,所有细颈囊尾蚴构成一个分支,可分为3个亚群,均未形成明显的地理分支或宿主分支。因此nad1基因是更适合于研究细颈囊尾蚴系统发生的遗传标记,同时两者在种内均相对保守,与其他带科绦虫种间差异较大,故均可用于细颈囊尾蚴的分子分类。
  • 黄艳丽, 曹杰, 蔺智兵, 张厚双, 周勇志, 胡永浩, 周金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田鼠巴贝西虫分泌抗原1(Babesia microti secreted antigen 1,BmSA1)是一个重要的诊断抗原候选分子,但全长蛋白的表达量少,也不宜纯化。本研究在此基础上,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选取N-末端信号肽后,C-末端跨膜区前, 包含CPSF73-100C功能区的228个氨基酸所编码基因片段,重组高效表达了一个可溶性截短型抗原,解决了完整蛋白重组表达纯化的困难。纯化的截短型抗原作为酶联免疫试验(ELISA)诊断抗原,可清晰地区分阴性及阳性鼠血清,并与其他病原感染无交叉反应,显示其诊断的特异性。鼠人工感染田鼠巴贝西虫系列血清检测表明,该抗原可检测早期感染(5天)和感染(55天)以后的样本,显示其对不同时期感染的宿主均具有诊断价值。结果表明,重组B.microti截短型抗原可作为一种诊断制剂检测田鼠巴贝西虫抗体。
  • 朵红, 黄福强, 冯凯, 刁小龙, 付永, 沈秀英, 彭毛, 赵海龙, 野中成晃, 郭志宏, 更求久乃, 尼玛, 河生德, 常明华, 李伟, 吴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青海省藏犬和野生狐狸的棘球绦虫 Echinococcus 感染状况及感染种类,本研究在青海省7个地区调查了175条藏犬和28只野生狐狸,对感染藏犬和野生狐狸的21株棘球绦虫分离株,线粒体DNA(mtDNA)的COⅠ、NDⅠ基因种属特异性序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6条藏犬感染棘球绦虫,感染率为9.14%,5只野生狐狸感染棘球绦虫,感染率17.86%。测定的棘球绦虫mtDNA的COⅠ、NDⅠ基因片段长度分别为285、507、510 bp,通过基因序列分析,发现青海省存在3种棘球绦虫混合感染,藏犬存在Echinococcus granulosus genotype 1(E.g1)和Echinococcus multilocularis(E.m)感染,部分藏犬存在E.g1和E.m混合感染,野生狐狸存在E.m和Echinococcus shiquicus(E.s)感染。检测的21株棘球绦虫分离株中,E.g1 11株,占52.4%,E.m 6株,占28.6%,E.s4株,占19.0%。COⅠ基因存在15个不同的基因序列,种内变异率小于2.5%, 种间变异率大于8.2%。NDⅠ基因存在17个不同的基因序列,种内变异率小于1.6%, 种间变异率大于17.3%。
  • 焦莉萍, 杨敏, 侯养全, 赵瑞君, 原发家, 杜斌, 王文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家蝇防御素融合蛋白对肿瘤细胞K562有抑制作用,在GenBank中检索家蝇defensin基因,设计特异引物,在家蝇幼虫组织中提取RNA,并通过PCR扩增defensin基因成熟肽部分(Mature defensin, MD),将该基因与原核质粒表达载体pGEX-6P-1进行重组,构建家蝇抗菌肽重组蛋白pGEX-6P-1/MD。通过双酶切鉴定证明目的片段已稳定融合到载体pGEX-6P-1中并将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中,经25℃ IPTG诱导在大肠杆菌E. coli DH5ɑ中表达。用GST-Sefinose亲和层析纯化蛋白,15% SDS-PAGE分析鉴定,可见相对分子量为约30 kDa的特异性目的条带。运用琼脂孔穴平板扩散法测定表达产物的活性,得知纯化后的重组融合蛋白pGEX-6P-1/MD对大肠杆菌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并首次证明家蝇防御素融合蛋白pGEX-6P-1/MD对肿瘤细胞K562有抑制作用。家蝇抗菌肽融合蛋白pGEX-6P-1/MD被成功克隆和表达, 证明纯化融合蛋白pGEX-6P-1/MD对肿瘤细胞K562有抑制和损伤作用,这为以后研发蝇防御素抗菌肽药物提供了依据。
  • 秦顺晴, 曹杰, 周勇志, 张厚双, 周金林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蜱吸食宿主大量血液,其中宿主血液中IgG分子能穿过蜱肠道,进入血淋巴,且能保持其活性。为逃避宿主免疫攻击,蜱唾液腺分泌一种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Immunoglobulin G binding protein,IGBP),与蜱体内的宿主IgG结合,抑制宿主IgG对蜱的损害,是蜱唾液腺重要的功能分子,也是抗蜱疫苗候选分子。镰形扇头蜱是我国南方的优势蜱种,其唾液腺免疫球蛋白结合蛋白(RH-IGBP)被鉴定为抗蜱免疫保护性抗原,为进一步了解其生物学功能,本研究应用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构建出重组杆粒Bacmid-IGBP,并在昆虫细胞中表达出真核重组蛋白RH-IGBP,经免疫荧光实验鉴定和Western blot分析,重组蛋白大小为23kDa,与预期一致。重组蛋白经纯化,利用ELISA方法,研究重组蛋白与不同哺乳动物宿主(兔、猪、牛羊、鼠、犬)和人的IgG结合能力,发现RH-IGBP与不同宿主IgG结合能力不同,与兔、猪的IgG有明显结合能力。对来自兔源IgG不同酶切片段F(ab′)2 和Fc与RH-IGBP结合特性分析表明,蜱IgG结合蛋白主要识别部位是IgG的F(ab′)2片段。这些结果初步揭示了蜱IgG结合蛋白的作用机制和特点。
  • 张艳艳, 刘继荣, 薄新文, 王开胜, 王光雷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采自新疆准噶尔盆地的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亚东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和盾糙璃眼蜱进行总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并从GenBank中下载的6种硬蜱ITS2序列,应用软件分析ITS2片段长度、变异位点、G+C含量和进化关系。结果显示,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亚东璃眼蜱的ITS2序列长度均为1 458 bp,全序列存在3个变异位点(A、G转换)和2个碱基缺失\插入,同源性达99%,残缘璃眼蜱和盾糙璃眼蜱的ITS2全长均为1 561 bp,存在12个变异位点,同源性达99%;12种硬蜱的ITS2序列中G+C含量较高,为61.2%~62.7%。系统进化分析表明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亚东璃眼蜱、残缘璃眼蜱和盾糙璃眼蜱分别处在两个分支上,这两个分支分别与嗜驼璃眼蜱和小亚璃眼蜱聚为一支。璃眼蜱属、革蜱属和扇头蜱属聚为一大支,血蜱属单独构成一大支。
  • 刘继荣, 张艳艳, 薄新文, 安那斯·代肯, 刘志强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媒介蜱与人类疾病关系密切,可以携带和传播多种重要病原。准噶尔盆地是我国第2大盆地,地处新疆北部,是我国虫媒疫病的自然疫源地。为了掌握准噶尔盆地蜱类区系分布动态和群落结构特征,按照地理生态区划和不同生境类型,选择了6个生态区、16个生境类型、48个考察位点,进行蜱类标本的采集和分类鉴定,采用群落生态学技术方法,分析不同生境条件下蜱类群落的丰富度、均匀度和多样性,研究不同生态区的群落组成结构。结果在该地区共采获蜱类标本19 466枚,隶属5属21种,以草原革蜱、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银盾革蜱为优势蜱种。不同生境类型的蜱类,群落组成亦不相同,草原革蜱和银盾革蜱多栖息于林区牧场和荒漠草原,而亚洲璃眼蜱指名亚种和亚东璃眼蜱是高温低湿的种类,是噶尔盆地沙漠中的优势蜱种;而且在同一生境中,动物寄生蜱比游离蜱丰富,这与宿主动物的放牧和调运有关。结果表明,准噶尔盆地蜱类群落丰富、区系分布广泛,但不同地理景观和生境类型的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
  • 综述

  • 王婷, 李雍龙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蠊缨滴虫是一种寄生于白蚁和蟑螂肠道内的寄生虫,以往认为该虫对人类无致病性,但自1992年首次报道人体蠊缨滴虫感染以来,相关报道日益增多。蠊缨滴虫感染通常导致呼吸系统的炎症,但咽、上颌窦和尿道的感染也偶见报道。由于蠊缨滴虫感染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因此诊断比较困难,确诊依赖发现病原体。本文根据国内的76例报道,对蠊缨滴虫的形态、生活史及其感染特点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