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12年, 第02期      刊出日期:2012-06-25
      
  • 全选
    |

    著述

  • 毛雯倩, 张洁, 陈金铃, 李冉, 王勇, 吴江平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观察不同毒力株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xcretory-Secretory antigen, ESA)对小鼠NK细胞的作用,将18只雌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各组每鼠分别腹腔注射刚地弓形虫RH株ESA 200 μL(含ESA 0.002 mg),PRU株ESA 200 μL(含ESA 0.002 mg)和PBS 200 μL。于注射后6天取脾,流式细胞仪检测脾脏NK细胞的比例,并用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法检测各组NK细胞的杀伤活性,ELISA检测血清IFN-γ水平。结果显示,RH株ESA处理组NK细胞比例(5.97±0.26)%,PRU株ESA处理组NK细胞比例(3.32±0.29)%,两组均明显高于PBS对照组(3.08±0.39)%(P<0.001),其中RH株ESA处理组明显高于PRU株ESA处理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不同毒力株ESA处理的小鼠NK细胞杀伤能力较对照组有明显的升高,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毒力株ESA处理后小鼠血清的IFN-γ水平升高,与PBS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RH组小鼠血清中IFN-γ浓度较PRU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弓形虫ESA有活化小鼠NK细胞的作用,且RH株ESA的作用强于PRU株ESA。
  • 朵红, Tetsuo Nasu, 李伟, 吴润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观察感染高原鼠兔与感染牦牛、藏羚羊的皮蝇蛆Ⅲ期幼虫之间形态学上的区别,在青海省玉树县和称多县收集感染高原鼠兔的皮蝇蛆与本研究室以往收集保存的感染牦牛、藏羚羊皮蝇蛆进行比较研究。取出蝇蛆晾干酒精,用戊二醛液固定,切下幼虫的头部和尾部用锇酸溶液固定,不同浓度的酒精脱水、临界点干燥、表面喷金后,扫描电镜观察。感染鼠兔的皮蝇蛆伪头部口裂背侧没有明显的肉质突起,腹面棘成连续的1簇,伪头突起与口裂之间有许多细密的小棘,气门板稍凸起,圆形,上面无棘;第10节腹面前缘棘大,圆形,后缘棘小,散在。与感染牦牛的牛皮蝇蛆、纹皮蝇蛆、中华皮蝇蛆及感染藏羚羊的皮蝇蛆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
  • 冀霞, 赵瑞君, 刘美德,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筛选白纹伊蚊与相关蚊媒病毒相互作用的基因,本文构建了白纹伊蚊Aedes albopictus T7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分离与纯化白纹伊蚊mRNA,所得 mRNA经反转录合成双链cDNA后,在双链cDNA 末端加上定向EcoRⅠ/HindⅢ接头使其两端分别带EcoRⅠ和Hind Ⅲ 黏性末端;接着用Mini Column 纯化收集300 bp 以上的双链cDNA 片段连接于T7 Select 10-3b 载体;经体外包装后,以BLT 5403 为受体菌构建T7 噬菌体展示cDNA 文库。所建文库的库容量经测定为1.7×107 pfu/mL,扩增后文库滴度为2.5×1013 pfu/mL。 对从原始文库中随机挑取的50个噬菌斑进行PCR 鉴定,重组率为95% 以上;阳性克隆片段长度分布在200~2 000 bp,其中有90%的插入片段大于300 bp。本文所构建的白纹伊蚊T7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满足cDNA文库的基本要求,可以用于筛选白纹伊蚊与相关蚊病毒相互作用的基因。
  • 代玉华, 刘宏美, 刘丽娟, 程鹏, 王海防, 赵玉强, 王怀位, 公茂庆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山东省部分地区的蚊虫种类、分布及生态习性,本文采用成蚊诱捕和幼虫采集等方法,调查了山东省济宁、临沂和青岛3个地区的蚊虫及其孳生环境。本次调查共捕获成蚊23 059只,幼虫638瓶,经鉴定为5属17种。3个地区分布的蚊虫种类不同,其中青岛蚊种最多,有16种;各种蚊幼的孳生地类型也有所差异。与1990年有关报道相比,蚊虫种类的数量有所减少;在蚊虫种群构成方面,淡色库蚊所占比例明显下降,白蚊伊蚊数量增加,成为优势蚊种之一。中华按蚊等蚊幼的孳生地范围扩大,增加了传播疾病的潜在危险。
  • 曹鑫, 方志强, 张晓龙, 马立新, 赵彤言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在口岸传染病防控方面探索新的思路和方法,建立科学的风险评估机制,采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联合开发的风险管理标准,对境外的虫媒传染病及其媒介生物传入我国口岸的风险建立评估方法和体系。结果显示,通过对国际国内传染病疫情进行有效评估,分析传染病传播模式和趋势,确定输入输出风险等级和主要防控环节,及时发出预警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在重点地区口岸和重点环节采取措施,能够有效控制媒介生物以及携带病原体的传播。引入风险分析理论,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有效减少传染病疫情所带来的危害,保障我国口岸公共卫生安全十分必要。
  • 虞以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以往多年及近期对蠛蠓属的研究报道,分析探讨了世界已知175种蠛蠓的分布概况,叙述了中国已知68种蠛蠓的分布区系特征。
  • 周启富, 冯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79~2006年采用网捕法,调查四川省有瓣蝇类区系分布情况。四川地区有瓣蝇类有1 173种,隶属9科220属,以东洋界蝇类为主,有803种(含特有种537种),占已知种的68.46%,其次为(东洋+古北)界种,有254种,占21.65%。国内动物区系分布以西南区蝇类分布为主,有621种,占已知种的59.24%,其次为(西南+青藏)区种,有63种,占5.37%。以上数据表明,四川地区有瓣蝇类世界区系分布以东洋区蝇类为主,国内区系分布以西南区为主。
  • 综述

  • 周小洁, 佟颖, 钱坤, 曾晓芃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医学昆虫是具有医学和经济双重意义的重要媒介生物,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与身体健康。防制技术的进步是基于对其生物学认识(如生态习性、生理特点)的深入,但目前从基因组角度的了解却知之甚少。为此,研究人员采用下一代高通量测序技术从组学角度进行研究,其中454焦磷酸测序技术兼具经济性与读长最长的特点,尤其适合于无参考基因组的非模式医学昆虫应用。本文简介了454测序原理,主要从技术特点、应用范围等角度将其与Solexa测序、基因芯片技术进行比较;综述了近期在医学昆虫领域取得的研究结果,包括抗药性分子机制、虫媒病原体检测、系统发育及分类鉴定、重要生理功能相关转录谱分析等,以期为其在更多媒介生物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 郑学礼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传播登革病毒(Dengue viruses)的主要媒介,通过一次感染血餐,登革病毒被蚊摄取,病毒首先感染蚊中肠组织,病毒越过蚊中肠到达蚊其它组织,包括涎腺。当感染病毒的蚊再次叮吸另一健康人血时,将涎腺中病毒传播给下一个人。蚊利用它的天然免疫系统抗登革病毒而使其“不发病”,并能生存传播这种病毒。蚊抗登革病毒天然免疫主要涉及血细胞、Toll、JAK-STAT、RNAi通道等。本文就蚊抗登革病毒天然免疫效应做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