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周艳萍, 吕志跃, 廖鸿兴, 李任远, 郑焕钦, 吴忠道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日本血吸虫感染者唾液免疫筛选日本血吸虫虫卵 cDNA文库,对获得的阳性克隆进行序列分析,其中一阳性克隆插入片段包含一个351 bp的开放读码框,其编码116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2.9 kDa,将其命名为SjMP13,该蛋白与血吸虫尾蚴相关蛋白(GenBank序列号:AF448823.1)同源性高达96%。将该序列克隆入原核表达质粒pET32a(+)并转化宿主菌BL21/DE3,经IPTG诱导表达后,其重组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再用Western-blot 进行免疫学分析,该序列的原核表达产物能被日本血吸虫感染者唾液以及血清识别,提示该分子具有诊断抗原的开发价值。
  • 马承旭, 卢思奇, 薛燕萍, 杨亚平, 王凤云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寻找猪囊尾蚴病诊断生物标记物, 本研究从自然感染猪体肌肉分离、收集囊尾蚴,抽取囊液制备粗抗原,用其免疫家兔获得抗血清,再用SDS-PAGE分析囊尾蚴囊液总蛋白。以特异性抗血清通过Western Blot鉴定低分子量高特异性蛋白,测定其N-末端氨基酸序列并与相关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初步确定所鉴定蛋白归属。研究结果表明,从囊尾蚴囊液中鉴定出一低分子量为16 kDa的特异性蛋白,其N-末端起始的10个氨基酸序列为DLSKGEWQLV,该序列与猪囊尾蚴囊液肌红蛋白的同源性为80%。鉴于其对抗猪囊尾蚴血清具有高特异性和高反应性,可将其作为生物标记物,用于猪囊虫病的免疫学诊断研究。
  • 钟翔, 曾山, 邵丁丁, 王恒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生物芯片的方法,寻找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来源的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 (PyMIF) 和宿主小鼠来源的MIF分子(MmMIF) 在调节宿主细胞信号通路方面的差异,从而研究这2种MIF分子在作用机制上的异同。将亲和纯化原核表达的带His标签的重组MIF蛋白,通过C8柱去除内毒素后,刺激体外培养的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纯化高质量的RNA,然后通过信号发现者通路芯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PyMIF可能参与了多个细胞存活和抗凋亡相关的通路并上调了一些炎症基因的高转录,扩大了炎症反应并参与了维持靶细胞活性信号通路的转导。
  • 郑伟, 刘军, 冯辉, 韩路, 武静静, 曹雅明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讨致死型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 yoelii 17XL,P.y 17XL)感染早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亚群和表型的变化特点,本试验利用P.y 17XL感染易感的BALB/c和抵抗的DBA/2小鼠,制备感染前和感染后第3、5天小鼠脾细胞悬液,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检测2种小鼠脾细胞悬液中髓样DCs和浆样DCs的数量以及表面表达MHC Ⅱ类分子和CD80分子的DCs的百分含量。结果表明,BALB/c小鼠和DBA/2小鼠分别呈现以浆样DCs和髓样DCs为主的增殖模式;2种小鼠表面表达MHC Ⅱ类分子的DCs的数量均于感染后第3天开始明显升高,在第5天达到最高水平,但BALB/c小鼠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DBA/2小鼠;DBA/2小鼠表面表达CD80分子的DCs的数量在感染后第3~5天呈逐渐增高趋势,其水平明显高于BALB/c小鼠。而BALB/c小鼠表面表达CD80分子的DCs的数量仅在感染后第5天出现有意义的升高。结果显示,P.y 17XL感染早期,BALB/c和DBA/2小鼠在DCs亚群的增殖模式、成熟表型特征性分子的表达水平和时相上均存在显著差异。
  • 鲁卫东, 邓小昭, 姚文娟, 林意菊, 刁振宇, 周宗安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猪囊虫核酸疫苗pEP1能在猪体内产生较高滴度的保护性抗体,具有较高的免疫保护率,本研究就核酸疫苗pEP1的生物安全性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首先,将核酸疫苗pEP1以肌注方式免疫仔猪,分别于接种后1天、7天、4周、8周分离各组织,提取组织总DNA,利用PCR技术分析质粒DNA在各组织的分布。研究发现,在疫苗接种后第1天几乎所有组织都能检测到质粒DNA,随着时间的延续,仅在注射部位检测到质粒的存在,说明肌注DNA疫苗在注射部位以外组织中很快被清除。其次,对残存质粒的注射部位组织进行细胞基因组整合可能性分析,并未发现质粒DNA整合入宿主细胞基因组中。同时采集猪舍周围样品,PCR法分析DNA疫苗上的CMV启动子基因、抗性基因和抗原表位基因在环境中发生转移和扩散的可能性,结果显示疫苗质粒并没有转化整合环境细菌。因而我们认为该猪囊虫核酸疫苗对猪体和环境都是安全的,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钱万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室制成含量>80%的有机硅缓释载体,以有机硅为载体制成缓释杀虫剂,用于DPA单兵防蚊装备及卫生杀虫纱窗。在现场,DPA单兵防蚊装备100%有效保护时间为132天,清洗5次后仍为132天,在某地山区灌丛生境所做的试验有效保护率达100%;塑料杀虫窗纱对蚊、蝇的KT50分别为4.6和8.7 min;金属杀虫窗纱为7.0和6.2 min,24 h死亡率均达100%,在相当于4年的时间内,对2种昆虫的KT50均在30 min以内,24 h死亡率亦达95%以上。结果表明合成的有机硅材料有良好的缓释效果,制成的2种驱蚊灭蚊装备,效果良好,值得推广应用。
  • 张桂林, 刘斌, 党荣理, 米拉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调查新疆北湾地区刺扰伊蚊的吸血习性,2004~2005年6~8月在蚊虫活动高峰季节,在新疆额尔齐斯河下游北湾地区,通过采集宿主体表及家畜棚舍内蚊虫,每旬调查一次刺扰伊蚊在人房、猪舍内的密度,以人、马、牛为饵进行诱捕和调查昼夜24 h吸血节律等方式,研究北湾地区优势蚊种刺扰伊蚊的吸血宿主、吸血趋性以及吸血节律。调查发现,北湾地区刺扰伊蚊在野外蚊虫种群数量组成中占89.61%,在猪舍内占90.78%,在人房内占55.20%,表明刺扰伊蚊主要栖息活动在野外以及家畜棚舍内。吸血趋性实验表明,刺扰伊蚊的吸血宿主广泛,人和马、牛、猪等家畜血液兼吸,并且偏嗜马、牛、猪血;日落前1 h,刺扰伊蚊对人、马、牛的趋吸比例为1∶18.58∶9.84,人、马在1天中平均的趋吸比例为1∶38.67。刺扰伊蚊在白天和夜晚都有吸血活动,但呈现出规律的晨、昏峰,晨峰最高峰在日出前1 h,昏峰最高峰在日落后1 h。研究表明刺扰伊蚊对人畜的刺叮危害十分严重,在当地蚊虫刺叮吸血高峰时间应加强室内外人员的个体防护以及对家禽家畜的保护。
  • 张华勋, 胡乐群, 刘井元, 黄光全, 彭红, 裴速建, 余品红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疟疾媒介对DDT和溴氰菊酯抗药性,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以区分剂量判定抗性级别,以半数致死量确定抗性程度。结果显示湖北京山、安陆、孝昌、仙桃和恩施等地媒介按蚊对DDT区分剂量死亡率均<80%,LC50均>4%,为高抗群体,与1993年调查一致;其KT50分别为1718.63、343.73、624.45、515.42和176.86 min,具有很强的抗击倒力。溴氰菊酯区分剂量死亡率均<80%,KT50分别为227.78、138.41、263.41、6 234.72和1 575.88 min,比1996年分别提高29、17、37、532和212倍;京山县LT50 684.12 min,比1998年提高306倍。现场调查结果表明DDT停用多年后抗药性未明显下降,是否可重新用作室内滞留喷洒,需要进一步研究探讨;溴氰菊酯抗性发展迅猛,应加强监测,现场应用适当加大使用剂量,确保防制效果。
  • 孙虹, 柯明剑, 李书香, 李丽玉, 虞以新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2007年4~5月间珠海地区蠓科昆虫调查中采获的铗蠓属5亚属7种,含本文描述的2新种:横琴铗蠓Forcipomyia (Synthyridomyia) hengqinensis Yu, Sun et Li, sp. nov.和尖锐铗蠓Forcipomyia (Thyridomyia) oxyria Yu,Ke et Li, sp. nov.;我国1新纪录种:蛰肿铗蠓Forcipomyia (Synthyridomyia)tympanista Debenham, 1987。所描述标本均收藏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昆虫标本馆。
  • 张建庆, 高博, 蔡亨忠, 黄恩炯, 陈汉彬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首次记载福建省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蚋类14种,分别隶属于蚋属Simulium的绳蚋亚属Simulium (Gomphostilbia)、纺蚋亚属Simulium (Nevermannia)和蚋亚属Simulium (Simulium)。其中包括1个中国新记录种并记述1个新种,武夷山绳蚋Simulium (Gomphostilbia) wuyishanense sp. nov.,该新种主要特征是雄虫后足基跗节膨大呈纺锤形,尾器形态特殊,茧具背中突,与其他已知的5个近缘种,即云南绳蚋S. (G.) yunnanense、湖南绳蚋S. (G.) hunanense、曲端绳蚋S. (G.) curvastylum以及产自香港的杜氏绳蚋S. (G.) dudgeoni和产自斯里兰卡的S. (G.) ceylonicum等在形态学上有明显的差异。
  • 卢苗贵, 蒋巧玲, 孙绍宁, 王采典, 马立名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2001年在杭州和2005年在舟山等口岸地区采得革螨16种,其中8种为浙江省新记录。
  • 综述

  • 连宏宇, 龚正达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蚤类(Siphonaptera)不仅是叮刺吸血给人和家畜直接带来危害,并是鼠疫和鼠源性斑疹伤寒等多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的重要媒介,因此成为重要的医学昆虫。云南目前已发现蚤类9科45属150余种(亚种),其中约有60%的种类为云南所特有,其数量分别占我国现有蚤类总科数90%、属的60%、种的25%和特有种约25%。本文对目前云南省蚤类的分类与区系、物种多样性、生物学及其与宿主、重要环境因素和疾病关系等研究的状况进行了介绍。
  • 简报

  • 仝向荣, 王德斌, 李付龙, 路斌, 杨黎江, 沈放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鼻蛭是一种特异性寄生的蛭类,对云南省鼻蛭分布调查显示,在云南省分布广泛。鼻蛭常寄生于牛、羊等家畜鼻腔内,以吸食黏膜中血液为生,本调查中有多个人鼻腔被鼻蛭感染的病例,患者感染鼻蛭后有鼻痒或喉部异物感、喷嚏、咳嗽、鼻腔黏液增多、鼻孔流血、恶心等症状。经确诊,取出活体鼻蛭一条或数条后,症状消失。鼻蛭感染方式较隐蔽,寄生部位特殊且寄生时间较长,对宿主危害远大于其他吸血蛭类,加深对鼻蛭的认识,有利于预防和治疗鼻蛭感染。
  • 吴薇, 王芙蓉, 夏德峰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2007年6月宁波检验检疫人员从入境空箱中截获伪粗野粉蝇Pollenia pediculata Macquart 4♀♀、4♂♂,本文据截获标本描述了该种形态特征,并对该种幼虫形态、生态习性及地理分布等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