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张娜, 严若峰, 徐立新, 李祥瑞
    2008, (04): 193-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直肠接种毒害艾美耳球虫(Eimeria necatrix)裂殖子方法对毒害艾美耳球虫卵囊进行纯化,用柔嫩艾美耳球虫子孢子表面抗原TA4基因特异性引物,以纯化E. necatrix孢子化卵囊总RNA为模板,RT-PCR方法克隆出了一段新基因序列。该基因全长747 bp,共编码248个氨基酸,与国外Brothers等(1991)从E. necatrix孢子化卵囊表面得到的NA4 基因同源性达99.7%,与柔嫩艾美耳球虫TA4(No.AJ586531.2)基因同源性达到91.4%,拥有与柔嫩艾美耳球虫TA4抗原基因相同序列的一段信号肽。从结果可得出,新克隆的基因为E. necatrix NA4基因。此基因已登录GenBank,登录号为EU523548。
  • 纪晓光, 孙雅洁, 王京燕, 杨岚, 屠呦呦
    2008, (04): 198-2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采用鼠疟模型及Peters 4天抑制试验法,对从青蒿中分离得到的主要化学成份及其与青蒿素伍用进行了药效学评价。结果显示,青蒿素(QHS)的ED50和ED90分别为(10.2±1.3) mg/kg/d和(29.0±2.7) mg/kg/d。将青蒿素、青蒿酸、青蒿乙素、东莨菪内酯按1∶1∶1∶1混合得到QHH,其ED50和ED90分别为(12.6±1.1) mg/kg/d和(47.0±5.7) mg/kg/d。青蒿酸(QHA)、青蒿乙素(QHB)、东莨菪内酯(QHC)、青蒿黄酮1(QHD)、青蒿黄酮2(QHE)5种成份对鼠疟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剂量高达500 mg/kg/d时,抑制率最高也仅达到59%,远低于QHS的疗效。将分离的5种成份分别与QHS的半数有效剂量配伍进行药效测定,仅QHC的高剂量组显示一定的协同作用,其他各个组均未显示增效。QHH中QHS仅占1/4,但对鼠疟药效测定的结果ED50和ED90的值与QHS相近,提示QHA、QHB、QHC混合成份对QHS有一定的协同作用。因此,传统中药青蒿对疟疾的疗效是由以青蒿素为主的多组份共同作用的结果。
  • 田光, 李豫川, 王京燕, 纪晓光, 杨岚, 屠呦呦
    2008, (04): 202-2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4天抑制试验法,观察青蒿提取物和青蒿素对伯氏疟原虫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青蒿提取物和青蒿素均使原虫滋养体膜结构损伤,表现为虫体表膜、食物泡膜、限制膜、线粒体膜、内质网、核膜呈现肿胀及膜间隙增宽。有些虫体表膜、食物泡膜呈现多层螺纹膜样改变。严重病变的原虫滋养体退变崩解,结构消失,残留退变的食物泡和吞噬泡散在红细胞内。此外,还观察到青蒿提取物和青蒿素对疟原虫纳虫泡内裂殖子发育有抑制作用。试验证明,青蒿提取物和青蒿素对伯氏疟原虫滋养体的超微结构损伤部位和病变特征基本相同;并提示对疟原虫纳虫泡内裂殖子发育有一定影响。
  • 王海龙, 唐旭, 殷国荣, 孟晓丽, 马广源
    2008, (04): 205-2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观察弓形虫可溶性速殖子抗原(Soluble tachyzoite antigen, STAg)与排泄-分泌抗原(Excreted/secreted antigens, ESA)单独或联合鼻内免疫小鼠对弓形虫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分别用PBS 20 μL和STAg 20 μg、ESA 20 μg及联合抗原(STAg10 μg+ESA 10 μg)鼻内免疫BALB/c处女鼠2次,间隔2周。末次免疫后第13天处女鼠与雄鼠以2∶1同居。妊娠第8天用弓形虫速殖子(8 000个/只)灌胃攻击所有孕鼠。妊娠第18天处死,计算活胎率,并测定孕鼠肝、胎盘和胎鼠脑组织弓形虫抗原和孕鼠脾组织内虫荷,同时测定孕鼠小肠冲洗液SIgA、血清IgG水平。结果表明,ESA组和联合抗原组活胎率显著高于PBS组,STAg组、ESA组和联合抗原组胎盘及胚胎感染率均低于PBS组,联合抗原组最低。孕鼠在弓形虫速殖子攻击后,PBS组明显出现竖毛、倦怠、腹部塌陷等异常表现,感染率为100%,死亡率为22.22%,而STAg组、ESA组和联合抗原组有轻微症状,感染率分别为85.71%、57.14%、57.14%,死亡率分别为16.67%、0%、0%。STAg组、ESA组和联合抗原组脾组织内虫荷均显著低于PBS组,减虫率分别为72.19%、72.29%、78.45%,ESA组和联合抗原组小肠冲洗液特异性SIgA均显著高于PBS组,联合抗原组最高,血清特异性IgG抗体水平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ESA单独或与STAg联合免疫可诱导孕鼠小肠液高水平SIgA,显著降低脾组织虫荷,显著提高胚胎存活率,表现出明显的垂直传播阻断的作用。
  • 李克生, 杜惠芬, 连晓雯, 才学鹏
    2008, (04): 210-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纯化弓形虫分泌抗原做胶体金标记,在硝酸纤维膜上包被弓形虫分泌抗原和兔抗弓形虫分泌抗原抗体,封闭液封闭后,组装制成弓形虫抗体金标检测卡,测定其符合率、精密性和稳定性。弓形虫抗体金标检测卡检测弓形虫抗体阴性和阳性质控品的符合率为100%;精密性(CV值)为3%;37℃和常温保存时间分别为12天和18个月;孕产妇、恶性肿瘤患者和健康体检者的弓形虫抗体金标检测卡检测结果与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6%。结果表明,弓形虫抗体金标测试卡是一种快速、简便、特异性强的弓形虫抗体检测试剂。
  • 张菊仙, 龚正达, 李四全, 张丽云, 李璋鸿
    2008, (04): 213-2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地居民区村镇及其周边农耕区是一类长期在人为开发利用和干扰下,常见但又与周围山区自然状况不同的人文生态系统或地理景观。为探索我国西南山地居民区蚊类多样性空间分布规律与区系特征,作者于2006年7~8月间应用灯诱法对滇西北“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中的怒江中上游流域北纬25°00′~28°30′和海拔800~2 000 m之间共20个山地居民区的蚊类多样性进行了调查取样,共捕获蚊类2亚科5属32种87 126只,统计分析结果显示:1)总蚊密度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基本呈现为两头高中间略低的分布格局,但总体上以低纬度和低海拔地带为高;2)优势种(主要是三带喙库蚊)密度与总蚊密度沿纬度和海拔梯度均呈现正相关分布格局,说明优势种不同程度地主导了当地蚊类密度的分布趋势;3)α-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H′、Pielou指数E)和物种丰富度S随着纬度的增加呈逐步升高然后又降低的单峰分布格局;沿海拔梯度的变化是:H′和E总体呈现为逐步上升的趋势,但物种丰富度S呈现为中间高,两头相对较低的分布格局;4)α-多样性(H′、E)与总蚊密度在沿纬度梯度和海拔梯度的变化中均呈现为多样性随着密度降低而升高,随密度的升高而降低的负相关分布格局;5)β-多样性(Cody指数)沿纬度梯度呈偏峰分布格局,其高峰位置在27°N与28°N之间,它反映出当地蚊类物种组成在此区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Cody指数沿海拔梯度的变化呈单峰分布格局,其高峰出现在1 200~1 800 m之间,反映出蚊类物种组成在海拔高度约1 500 m的区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上述纬度和海拔梯度的Cody指数高峰的具体地理位置分别地处当地气候沿纬度(水平)梯度和海拔(垂直)梯度分布中的北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它们反映了蚊类的β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物种组成与当地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变化有关。
  • 张令要, 詹发先, 谭梁飞, 雷朝亮
    2008, (04): 223-2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孕卵蚊虫粘捕法在白纹伊蚊种群监测中的应用效果。孕卵蚊虫粘捕器所捕获的蚊种构成中,白纹伊蚊为优势蚊种,占89.87%;完整蚊虫清晰可见率为60.53%,少雨时期孕卵蚊虫粘捕器捕获的蚊虫完整率高于多雨时期,99.70%的蚊虫的足跗节清晰可见,胸侧部、腹部、喙和后头等部位清晰可见率为70%左右;86.67%的蚊虫被粘附在粘胶下部,粘胶中部粘附了10.10%的蚊虫,粘胶上部仅粘附了3.03%的蚊虫;孕卵蚊虫粘捕器指数与标准诱卵器指数存在明显的直线回归关系,试验表明孕卵蚊虫粘捕法在武汉地区可应用于白纹伊蚊种群动态的监测。
  • 黄未, 吴迅, 吴珍泉
    2008, (04): 229-2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褐尾库蚊是白纹伊蚊、致倦库蚊的天敌,褐尾库蚊幼虫随虫龄的增大,各龄日捕食白纹伊蚊的数量增加,随着害蚊虫口密度的增加褐尾库蚊幼虫日捕食白纹伊蚊的数量增加;2、3、4龄褐尾库蚊幼虫日捕食白纹伊蚊的数量范围分别在4~8只,8~13只,10~19只之间。2、3、4龄褐尾库蚊幼虫对白纹伊蚊的捕食量分别呈函数关系y2=1.0615Ln(x)+3.9494(R2=0.9091),y3=2.7116Ln(x)+3.8863(R2=0.8919),y4=5.7767Ln(x)+0.394(R2=0.9722),它们增幅大小的拐点分别是3、5、10只/100 cm3。4龄褐尾库蚊幼虫对致倦库蚊的捕食量呈函数关系y=1.4133Ln(x)+0.5334(R2=0.9520),增幅大小的拐点是5只/100cm3,害蚊单种种群时褐尾库蚊对白纹伊蚊幼虫的捕食量是致倦库蚊的4倍。2种害蚊混合种群时褐尾库蚊对白纹伊蚊的捕食量是致倦库蚊的15倍。
  • 张胜勇, 吴滇, 郭宪国, 门兴元
    2008, (04): 233-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云南省19县市小兽体表蚤类生态位进行研究,并初步探讨两者间协同进化关系。采用Levin's模型和Cowell-Futuyma's模型分别测定47种小兽体表部分主要蚤种的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生态位宽度最宽的是特新蚤(0.0987),其次是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0.0749)、低地狭臀蚤(0.0734),最窄的为伍氏病蚤(0.0216)。方叶栉眼蚤与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0.5),与伍氏病蚤的重叠指数最低(0.0021)。印鼠客蚤与缓慢细蚤生态位重叠指数最高(0.8660),与无值大锥蚤最低(0.0048)。蚤类生态位宽度值低,表明其与宿主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程度相对较高;生态位宽度值高,表明其与宿主动物之间的协同进化程度较低。两种蚤的生态位重叠值高,表明其在宿主选择上趋于相同或相近;反之,则差异较大。生态位宽度可以作为蚤类与其宿主动物间协同进化的一个判定指标。
  • 赵玉强, 公茂庆, 刘新, 寇景轩, 程鹏
    2008, (04): 238-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调查了山东平原地区鼠体外寄生虫分布及种类组成情况,为传染病防治、媒介生物控制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在山东省内平原地区的5市(县)中共捕获鼠类286只;采获鼠体外寄生恙螨、革螨和蚤952只,共计7科12属17种,其中恙螨l科3属5种,革螨4科4属6种,蚤2科5属6种。
  • 严格, 李豫川
    2008, (04): 241-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蠓科昆虫雄虫尾器是分类的重要依据,但长期以来在普通光学显微镜检视中常存有结构方面的疑点,本文在运用光学显微镜照相、显微镜投影绘图同时,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郧县细蠓和台湾蠛蠓尾器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观察,全面、准确地显示了郧县细蠓和台湾蠛蠓雄虫尾器的真实结构及其形态特征。并对3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 许荣满, 孙毅
    2008, (04): 244-2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中国虻属2新种, 分别命名为副六带虻Tabanus parasexcinctus和天宇虻Tabanus tianyui。副六带虻接近六带虻T.sexcinctus Ricardo, 但六带虻的额基胛与眼和亚胛均分离。天宇虻接近徒劳虻T.caducius Burton, 但徒劳虻的亚胛和前小盾片均为黑色,翅前缘着棕色。
  • 孙悦欣
    2008, (04): 247-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整理采自辽宁省蚋科标本时发现原蚋属Prosimulium赫蚋亚属Helodon,新种,林栖赫蚋P. (H.) lochmocola sp.nov和原蚋亚属Prosimulium毛足种团Prosimulium hirtipes-mixtum species-group,新种,突板原蚋P.(P.)nevexalatamus sp.nov。并对两性成虫、蛹和幼虫进行形态描述。
  • 综述

  • 王越, 干小仙
    2008, (04): 251-2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IgG4是IgG的亚类之一。在血吸虫等蠕虫感染过程中特异性IgG4在血清中含量可显著增加,有效治疗后则下降较快,因此具有潜在的诊断和疗效考核作用。本文针对特异性IgG4在血吸虫、囊虫、丝虫等蠕虫病诊断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 穆莉, 李海云
    2008, (04): 256-2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相互关系的诠释是理解寄生虫成功寄生及防控寄生虫病的关键。本文综述了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类固醇激素相关的研究进展,阐述了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类固醇激素水平的相互作用关系,寄生虫自身类固醇激素的产生,寄生虫与宿主之间类固醇激素相互作用的可能分子机制,并提出了该研究领域仍然存在的问题。
  • 简报

  • 聂维忠, 李俊成, 李德昕, 王海军, 安继尧, 虞以新
    2008, (04): 262-26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5年6月16日,在河北省秦皇岛市采到蚋科中国新记录种Simulium(Simulium)flavidum Rubtsov,1947。标本保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昆虫标本馆。
  • 2008, (04): 263-2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2008, (04): 264-2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 2008, (04): 274-2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