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8年, 第03期      刊出日期:2008-09-25
      
  • 全选
    |

    著述

  • 王善青, Eva Christophel, 蒙锋, 林世干, 柳坚
    2008, (03): 129-1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以双氢青蒿素为基础的2种药物对抗药性恶性疟的治疗效果,本研究在海南省抗药性恶性疟流行区,对无严重并发症的单纯恶性疟病例进行了实验观察。由入院顺序按随机方法分为A、B 2个治疗组,按照WHO推荐的28天体内观察法进行治疗和随访。共收治病人105例,科泰复片剂组(A)55例,病人平均退热时间(22.35±13.26) 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34.99±12.28)h;双氢青蒿素片剂与咯萘啶胶囊伍用组(B)50例,平均退热时间(22.23±13.31)h,平均原虫转阴时间(34.73±10.13)h;2组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2组均末发现复燃病例。A、B组中分别有10例和3例出现不良反应,主要是头痛、恶心等一些常见的症状,但不需处理而自行消失,且末发现特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科泰复和双氢青蒿素伍用咯萘啶治疗抗性恶性疟疗效好,控制症状快,治愈率高,是目前治疗抗药性恶性疟较为理想的药物组合。
  • 王京燕, 李国福, 赵京花, 张敏, 纪晓光
    2008, (03): 133-13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鼠疟模型进行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伍用的药效学研究。用正交设计和4天抑制试验法,研究两药伍用增效的最适配比。采用药物剂量递增培育抗性的方法,连续血传100代,分别培育鼠疟原虫对磷酸萘酚喹、青蒿素及两药伍用的抗药性。结果显示磷酸萘酚喹和青蒿素最适配比为1∶50,对鼠疟敏感株和抗氯喹株的增效指数分别为4.2和8.2,杀虫速度和治愈率均优于单药。培育至100代时,磷酸萘酚喹、青蒿素和两药伍用抗性指数分别为200.3、5.6和4.4。结果表明,磷酸萘酚喹与青蒿素配伍具有增效作用,并能明显延缓疟原虫对单药抗性产生的速度,降低抗性水平。
  • 李万坤, 郭福存, 索勋, 赵兴绪
    2008, (03): 137-1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选用天然免疫活性多糖-香菇 (Lentinus edodes)、 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 Berk) 和黄芪 (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多糖,研究其对柔嫩艾美尔球虫感染鸡细胞因子IFN-γ和IL-2水平的影响。 选择180只雏鸡并将其随机分为9组: 3个多糖提取物添加组(LenE、TreE和AstE),3个添加提取物并免疫接种疫苗组(LenE+V、TreE+V和AstE+V), 1个球虫免疫组和2个对照组(球虫感染组和非感染组)。 检测球虫感染后第7、 14天鸡血清IFN-γ效价和脾淋巴细胞IL-2的水平。结果显示,球虫感染后第7、14天,添加多糖提取物并疫苗免疫组的血清IFN-γ效价显著高于单纯疫苗组(P<0.01)。然而,单纯提取物添加组与单纯疫苗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3种多糖提取物相比,感染第7天后,AstE组的IFN-γ效价最高,而TreE+V组的IFN-γ的效价显著高于LenE+V组和AstE+V组。脾脏细胞IL-2产量与血清IFN-γ效价的表现基本一致。感染后第7天,提取物加疫苗免疫组的平均IL-2水平显著(P<0.01)高于单纯疫苗组,提取物添加组的平均IL-2水平与单纯疫苗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感染第14天后,多糖提取物添加组及多糖提取物加疫苗组的平均IL-2水平都与单纯疫苗组没有显著差异。IL-2产量在不同多糖提取物添加组间没有显著差异。本实验结果表明,多糖提取物抗球虫作用可能与刺激免疫细胞分泌IFN-γ和 IL-2等细胞因子、提高T-细胞免疫应答有关; 中药免疫活性多糖对球虫感染鸡有很好的免疫保护作用, 当多糖与疫苗一起使用时,效果尤为明显。
  • 王越, 施晓华, 汤益, 叶丽萍, 干小仙
    2008, (03): 146-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评价日本血吸虫感染者血清中特异性IgG4的诊断和疗效价值,本研究以SEA为抗原,胶体金-抗人IgG4单抗结合物为检测标记物,以金标免疫渗滤法(DIGFA)检测急性和慢性血吸虫病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特异性IgG4抗体。结果显示,急性和慢性血吸虫病病人血清中IgG4阳性率分别为90.9%(30/33)和98.0%(98/100);检测非疫区健康者血清及其他寄生虫(包括肺吸虫、华支睾吸虫、囊虫等)感染者血清共235人份,未有阳性出现(特异性为100%);检测急性血吸虫病病人治疗后6个月和12个月血清,IgG4抗体的阴转率分别为52.0%(13/25)和87.5%(21/24),均明显高于IgG阴转率;检测血吸虫病病人治后6个月血清,慢性病人与急性病人IgG4抗体阴转率无差异。结果表明DIGFA法检测病人血清特异性IgG4诊断血吸虫病敏感性高,与IgG相比有更高的特异性,具有一定的疗效考核价值。
  • 马雅军, 樊勇, 吴静
    2008, (03): 150-1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对雷氏按蚊的微卫星DNA序列进行了分离,并筛选了其中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应用雷氏按蚊基因组DNA的酶切片段与生物素标记的寡核苷酸探针杂交,亲合素富集和超滤离心浓缩目的片段,扩增放大后克隆并测序,获得雷氏按蚊微卫星DNA序列。在其中挑选合适的微卫星位点,建立扩增体系。应用雷氏按蚊现场样本对不同的微卫星DNA进行扩增,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筛选具有多态性的位点。本研究结果获得了雷氏按蚊微卫星DNA序列58条,GenBank注册登记号为EF620299~EF620356。其中,完整序列41条,占70.7%;非完整序列7条,占12.1%,复合序列9条,占15.7%;仅1条为非典型序列。电泳结果显示其中14个微卫星位点中有11个具有多态性。
  • 余静, 李春晓, 董言德, 赵彤言
    2008, (03): 154-1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触角电位技术和嗅觉仪测试了几种气味化合物对淡色库蚊雌蚊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影响。触角电生理结果显示,淡色库蚊雌蚊对L-乳酸、苯甲醛和氨水产生明显的触角电位反应,且对苯甲醛和氨水的触角电位反应呈正相关。L-乳酸在1 μL/mL剂量时产生最大的触角电位反应;氨水在10 μL/mL剂量引发了最大的触角电位反应;淡色库蚊雌蚊对α-蒎烯4个剂量的刺激没有产生明显的触角电位反应。行为实验结果显示,氨水在10 μL/mL时对淡色库蚊雌蚊产生明显的吸引作用;苯甲醛和壬醛显示出潜在的驱避作用,两者的反应率在1 μL/mL和10 μL/mL剂量仅10%左右;L-乳酸、苯甲酸、壬酸和α-蒎烯在测试剂量下都没有对淡色库蚊雌蚊产生明显的引诱作用。
  • 汪中明, 高希武
    2008, (03): 158-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采用敌敌畏对家蝇的自然种群选育了20代,抗性指数由最初的4倍上升至20倍。选育过程中,F2~F14抗性变化不大,抗性指数在8倍左右变动;F15~F20,抗性呈直线增长。通过检测抗性选育过程中家蝇体内乙酰胆碱酯酶和羧酸酯酶的活性表明,这两个酶活性的变化与家蝇对敌敌畏的抗性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抗性的发展趋势与家蝇体内乙酰胆碱酯酶或羧酸酯酶对敌敌畏的敏感度降低是一致的。
  • 朱永烽, 刘志刚, 高波
    2008, (03): 162-1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对纯培养的粉尘螨提取总RNA,采用RT-PCR方法有效地扩增出Der f18片段,将Derf18连接到pET-24a表达载体上并转化到表达菌BL21(DE3)中,得到重组质粒pET-Der f18和重组工程菌。重组工程菌经IPTG诱导培养,高效表达出Der f18蛋白,SDS-PAGE结果显示表达产物约为52 kDa。表达产物经亲和层析纯化,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免疫学活性,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 杨惠, 张金桐, 刘文华, 邓兵, 李宏
    2008, (03): 167-17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用气相色谱仪检测德国小蠊体表提取物中聚集信息素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研究脑因子和光周期对聚集信息素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德国小蠊的头部并不存在促进信息素合成的昆虫信息素合成激活肽(PBAN)类因子;不同的光照条件对聚集信息素的合成有明显影响,一直处于黑暗中,只是偶尔打破黑暗的条件最适合德国小蠊聚集信息素的合成,而在连续黑暗或长时间的光照的条件下均会明显抑制聚集信息素的生物合成。
  • 李承毅
    2008, (03): 171-1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现场调查积累的数据,通过理论分布的拟和、Taylor方程拟和分维分析等方法研究刺扰伊蚊、刺蜇伊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和不显库蠓等5种蚊、蠓等吸血双翅昆虫自然种群的抽样分布,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 模拟结果显示,上述5种吸血双翅昆虫的种群抽样分布均满足负二项理论模型,且样本均值和方差间的关系很好地符合Taylor方程,结果表明种群的密度以及样方的测度,对抽样分布有一定的影响。在本文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一组关于种群分布理论模型的积分方程。
  • 孙毅, 许荣满
    2008, (03): 175-1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描述了黄虻属1新种,命名为建设黄虻,新种Atylotus jianshei sp. nov.;对中华黄虻Atylotus sinensis (Szilady) 做了重新描述;并对我国黄虻属作了整理,编制了分种检索表。模式标本保存于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
  • 许荣满, 孙毅
    2008, (03): 181-1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主要描述麻虻属1新种,异角麻虻,新种Haematopota variantenna sp.nov.采自辽宁桓仁。另外描述中国1新记录种麻虻,针细麻虻Haematopota punctifera Bigot,1871;对柏通麻虻Haematopota burtoni Xu et Sun作了重新命名。
  • 综述

  • 张晓龙, 赵彤言
    2008, (03): 183-18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尼罗热或西尼罗脑炎及脑膜脑炎目前已从偶尔发生转变为频繁暴发流行,成为危害公共卫生健康的重要虫媒病。由于西尼罗病毒宿主众多,传播媒介分布广泛,宿主及桥梁宿主和媒介的共同作用促成了该病大面积流行,本文综述了西尼罗病毒的宿主及其在传播循环中的作用。
  • 张文杰, 周金林
    2008, (03): 189-1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蜱是一种专性吸血的体外寄生虫, 其本身具有非特异性的先天性免疫体系,抗微生物多肽(Antimicrobial peptide)是其中高效作用分子之一。蜱的抗微生物多肽的发现及其在先天免疫系统中作用,对于研究病原体与媒介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研发新型抗微生物制剂,都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了蜱体内抗微生物多肽的发现及其研究进程,并梳理了从蜱体分离鉴定的抗微生物多肽的类别和作用机制,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进行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