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全选
    |

    著述

  • 张广州, 索勋, 侯丽丽
    2007, (04): 193-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报道的布氏锥虫(Trypanosoma brucei)微管结合蛋白p15(Tb-MAP p15)基因及其3′非翻译区保守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法从伊氏锥虫云南水牛株(Trypanosoma evansistock YNB)基因组DNA中克隆得到伊氏锥虫微管结合蛋白p15(Te-MAP p15)基因。克隆片段长273 bp,编码90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9.0 kDa。经同源性比较,所得基因与Tb-MAPp15基因同源率达到94%。抗原性分析Te-MAP p15基因表达的氨基酸序列比T.brucei微管结合蛋白p15多5个,均参与组成其中1个抗原决定簇,并且此抗原决定簇序列形成在蛋白中常作为识别位点的α螺旋。将该基因亚克隆到pGEX-6P-1原核表达载体,转化大肠杆菌E.coli RS21宿主菌,经IPTG诱导,可成功表达。重组融合蛋白大小为35 kDa,与预期大小一致,经SDS-PAGE和Western-blot鉴定为重组伊氏锥虫微管结合p15蛋白。
  • 李淑珍, 黄敏君, 安亦军, 卢思奇, 郭增柱
    2007, (04): 199-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我国耶氏肺孢子虫的基因分型,利用巢式PCR方法扩增24例肺孢子虫肺炎(PCP)患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的耶氏肺孢子虫(Pneumocystis jiroveci)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ITS1-5.8S rDNA-ITS2)基因。纯化回收目的片段,将其克隆到PMD18-T载体,并导入JM109细胞系中,每个标本制备3~5个克隆,提取质粒测序。从19例患者的标本中检出ITS1-5.8S rDNA-ITS2基因,其中12份标本的25个克隆的测序结果可用于基因分型。经与Lee等(1998)的分型标准进行比对,本组病例耶氏肺孢子虫的ITS1分为B、E、I、N 4型,最常见的为E型;ITS2分为a、b、e、h、i、n 6型,最常见的为i型;ITS基因分9型,以Bi多见,有2份标本存在混合感染。
  • 杨艳玲, 张西臣, 张国才, 白光彦, 李建华
    2007, (04): 204-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PCR技术从感染吉林株东方泰勒虫的病牛血液中扩增出868 bp的表面蛋白P32基因,经测序比较分析发现与韩国株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和我国延边株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9%和98%。将所得的吉林株东方泰勒虫P32蛋白基因序列提交GenBank,基因注册号为EU047751。
  • 王继春, 邓立军, 刘英杰, 曹雅明
    2007, (04): 208-2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斯氏按蚊产卵与头、唾液腺和卵巢组织中出丝诱导活性动态的相互关系,应用雄配子体体外出丝检测雌性斯氏按蚊产卵前后头、唾液腺及卵巢抽提物对伯氏疟原虫雄配子体出丝诱导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产卵前后各时相点之间-头部抽提物的出丝诱导活性未发生有意义的变化。吸血后1 h内按蚊唾液腺抽提物的出丝诱导活性显著下降,产卵翌日恢复到吸血前水平;卵巢匀浆上清的诱导活性亦在吸血后下降,吸血后第2日显著升高,产卵翌日回落。斯氏按蚊唾液腺和卵巢的出丝诱导活性在产卵后相互消长,这些变化可能与蚊卵的发育、成熟及产出相关。
  • 汪中明, 赵彤言, 吴渊明, 董言德
    2007, (04): 213-2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建立了西方马脑炎病毒的RT-PCR检测方法,应用于实验感染西方马脑炎病毒的来亨鸡血液及蚊虫样本中的病毒核酸检测。结果从感染病毒的来亨鸡血液及蚊虫样本中均能扩增出与预期分子量一致的特异性条带,经序列测定证明,与西方马脑炎71V-1658(NC-003908)病毒株核酸序列有较高的同源性。表明所建立的RT-PCR检测方法能够快速敏感地检测出实验感染来亨鸡血液样本及蚊虫体内西方马脑炎病毒。
  • 刘增加, 宫占威, 石淑珍, 杨银书, 冯晓妍
    2007, (04): 218-22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人帐诱、畜诱、灯诱和网捕等方法研究了青海高原格尔木至唐古拉山铁路沿线重要吸血双翅目昆虫的分布与活动规律。结果共发现吸血双翅目昆虫4科8属52种,其中蚊科3属9种,蠓科2属24种,虻科4属10种和蚋科1属9种。优势种在沱沱河地区为沱沱河细蠓,纳赤台地区为沱沱河细蠓和灰股瘤虻,格尔木地区为凶小库蚊、黄背伊蚊、格尔木细蠓、灰股瘤虻、马蚋和乌什蚋。不同海拔高度吸血双翅目昆虫的种群组成不同,分布差异明显,密度指数高低相差悬殊,呈海拔递增其种类组成由复杂逐步转入简单且数量逐步增大的独特高原分布特征;生态习性在不同地理、海拔高度中蚊、蠓、虻、蚋虫的种群组成、密度指数、飞舞时域、觅食规律和活动高峰不同,均以白天活动为主,夜间不见飞舞,其中库蚊和库蠓的活动主要在早晨和傍晚,伊蚊、细蠓和虻、蚋虫活动主要在白天的10∶00~18∶00时。格尔木地区全年蚊、蠓、虻、蚋的活动主要在4~10月,活动猖獗期蠓虫为5月,蚊虫为6月,虻、蚋为7月。本研究初步掌握了青海高原格尔木至唐古拉山铁路沿线重要吸血双翅目昆虫的种群组成、地理分布和活动规律,给青海高原格尔木至唐古拉山铁路沿线蚊、蠓、虻、蚋类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 万修红, 周勇志, 向飞宇, 张文杰, 周金林
    2007, (04): 225-23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以镰形扇头蜱吸血前后雄蜱唾液腺的抑制消减杂交cDNA文库中的EST数据为基础,应用RACE方法从镰形扇头蜱体内克隆出一个IgG(IgG binding protein,IGBP)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基因全长683 bp,编码178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19.5 kDa,经同源性比较该基因与具尾扇头蜱的IGBP-MB基因序列的同源性高达92%。用RT-PCR方法分析了该基因表达的性别特异性、各个器官、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该基因表达没有性别特异性;IGBP基因在唾液腺、壳这2个器官有所表达,但在肠中却没有表达;在蜱的各个发育阶段均有表达。
  • 孙毅, 刘国平, 杨丽炜, 许荣满, 虞以新
    2007, (04): 231-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我国重要蜱媒病的复合感染情况,本文选择黑龙江林区蜱媒疾病高发区域,以莱姆病、森林脑炎、人巴贝西原虫病、埃立克体等蜱媒病原为目标,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对该地区采集的全沟硬蜱可能感染的蜱媒病原情况进行检测,以探讨这些蜱媒疾病在媒介全沟硬蜱体内的复合感染状况。结果表明,该地区的全沟硬蜱感染有莱姆病、森林脑炎、人巴贝西原虫病、埃立克体、斑点热等5种疾病的病原体,感染阳性率在1.05%~10.5%之间; 在这些感染个体中,将近40%的个体属于复合感染,复合感染的类型有双重感染和三重感染。其中,莱姆病螺旋体和其他病原体复合感染的比例很高;没有发现埃立克体和人巴贝西原虫的复合感染现象。我国蜱媒病原的复合感染情况,理应引起预防、临床和公共卫生相关人员的充分关注。
  • 何建邯, 黄步治, 窦丰满, 杨波, 冯炎
    2007, (04): 241-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报道采自中国四川西部山区蝇科Muscidae中的芒蝇亚科Atherigoninae芒蝇属Atherigona Rondani,1856茸芒蝇属Subg.Acritochaeta Grimshow,1901一新种,命名为黑前足芒蝇Atherigona acritochaeta ateripraepeda He,Huang et Feng sp.nov.模式标本存于成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许荣满, 孙毅
    2007, (04): 244-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中国虻属青腹虻组研究的最新进展;描述了2新种,命名为金华虻Tabanus jinhuai sp. nov. 和铁生虻Tabanus tieshengi sp. nov.
  • 安继尧, 陈家龙, 陈汝达
    2007, (04): 249-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06年5月,从香港采集一些蚋成虫和幼期标本,经鉴定为杜氏绳蚋Simulium(Gomphostilbia) dudgeoni Takaoka and Davies, 1995 和崎岛蚋Simulium (Simulium) sakishimaense Takaoka, 1977。前一蚋种是以两性成虫发表的新种,对蛹和幼虫的形态未作过描述。本文仅对蛹和幼虫的形态作补充描述。观察标本有13♀,1♂,4蛹和3条幼虫。该蚋隶属绳蚋亚属Ceylonicum组。上述标本保存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医学昆虫标本馆。
  • 李承毅
    2007, (04): 252-2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利用R语言中DClsuster软件包作为工具对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文中所使用的数据包括:1994~1998年安徽省以县为单位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数、1999安徽省以县为单位的人口和1990年我国县级行政区划电子地图数据(1:1 000 000)安徽省部分。结果发现卡方(P=0.594>0.05)和Potthoff-Whittinghill(P=0.773>0.05)检验病例数的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空间自相关性检验(Moran I:P=0<0.05,Geary c:P=0.01<0.05)具有显著差异;总体集聚性检验(Whittermore:P=0.003<0.01,Tango:P=0.007<0.01)差异显著;经验贝叶斯平滑(υ=0.318 153 5,α=0.389 820 5)的相对风险最高为9.52;Opgam、Kulldorff & Nagarwalla 和 Besag & Newell扫描统计分析发现2个局部集聚区。据此得出的初步结论:安徽省肾综合征出血热具有负二项分布的空间特征,存在自相关性和总体集聚性,相对风险呈北高南低趋势,扫描分析发现在北部的凤台县周围及南部的郎溪县周围存在明显的集聚性。
  • 综述

  • 郑寿贵, 孙毅, 叶晓东, 郑海鸥, 许荣满
    2007, (04): 258-2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从媒介、宿主、传播途径及其遗传学基础对埃立克体传播循环中获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性回顾,为人埃立克体病的预防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资料。
  • 书评

  • 漆一鸣
    2007, (04): 251-2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