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2006年, 第04期      刊出日期:2006-12-25
      
  • 全选
    |

    著述

  • 宋蓓, 张锡林, 段建华, 黄复生
    2006, (04): 193-19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建立约氏疟原虫——斯氏按蚊——哺乳动物模型,在感染约氏疟原虫后2 h、12 h、24 h、48 h、72 h分别提取大鼠肝脏和腹腔巨噬细胞总RNA,通过RT-PCR定量分析发现在宿主体感染约氏疟原虫后2~72 h时间段内,B7.1表达水平没有变化,而B7.2、TGF-β、IFN-γ转录水平显著上调。该现象提示疟原虫子孢子入侵引起宿主体内免疫相关基因B7.1、B7.2、TGF-β、IFN-γ mRNA转录水平发生改变,可能与哺乳动物机体针对疟原虫感染产生的免疫防御、免疫调控密切相关。
  • 韩德强, 丁宏标, 乔宇, 索勋, 郝永清
    2006, (04): 199-2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sag基因家族是制备基因工程疫苗重要的候选基因。本研究通过在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中表达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表面抗原基因sag10,来探讨sag10表达后的生物学活性。本文首先提取柔嫩艾美耳球虫北京株第2代裂殖子总RNA,根据GenBank报道序列(AJ586552)设计引物,应用 RT-PCR 技术扩增得到鸡球虫表面抗原sag10基因。然后将sag10与真核表达载体pPIC9K连接,构建了pDQ052分泌型真核表达质粒,并转化毕赤酵母GS115,利用G418抗性筛选多拷贝重组菌株,进行优化表达。SDS-PAGE 和Western blot检测表达结果,在43 kDa处有明显的免疫印迹条带,表明目的蛋白得到表达,而且能被特异性抗体所识别,说明表达的SAG10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
  • 陆绍红, 陈睿, 楼涤, 张乐, 张雪娟
    2006, (04): 204-2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建立伊氏锥虫动基体DNA(Kinetoplast DNA,kDNA)的PCR扩增技术,血液直接PCR法检测伊氏锥虫的感染,本文以伊氏锥虫kDNA片段为靶扩增DNA设计引物,确定最适PCR反应条件,建立kDNA片段的PCR扩增技术,应用直接扩增缓冲液(Ampdirect)从感染小鼠的滤纸血标本直接PCR检测伊氏锥虫。结果发现,PCR扩增伊氏锥虫kDNA片段分子量为364 bp,能检测的最小DNA量是0.06 pg,与布氏锥虫、活动锥虫没有交叉反应。应用直接扩增缓冲液不需进行样本的DNA抽提,直接PCR能检测感染小鼠的早期滤纸血样本,敏感性高于镜检法。本实验建立的直接PCR法检测伊氏锥虫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快捷,可进一步应用于伊氏锥虫病的早期诊断以及现场调查。
  • 刘智英, 诸欣平, 杨雅平, 李强, 顾园
    2006, (04): 208-2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探讨旋毛虫Ts87重组蛋白灌胃免疫小鼠诱导的黏膜免疫保护性作用。实验分对照组、佐剂组(霍乱毒素B亚单位组,CTB)和免疫组(CTB+Ts87重组蛋白),灌胃免疫,间隔1周共免疫3次。末次免疫后第7天用400条旋毛虫感染期幼虫攻击,比较3组小鼠肠道成虫数、雌虫生殖力和肌幼虫数。且于末次免疫后第7天刮取肠黏液、取血检测特异性sIgA、IgG抗体水平。结果显示免疫组小鼠成虫减虫率、新生蚴减虫率、肌幼虫减虫率分别是81.34%、67.02%、84.49%;小鼠肠黏液sIgA水平及血清IgG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佐剂组。结果表明Ts87重组蛋白黏膜免疫能够诱导小鼠产生抗旋毛虫的保护性免疫。灌胃免疫能显著提高肠黏液特异性sIgA水平,对促进肠道成虫的排出有明显作用。
  • 张晶波, 温博海, 陈梅玲, 杨晓, 李丽莉
    2006, (04): 212-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查菲埃立克体16S rRNA 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TaqMan-MGB探针,以克隆的查菲埃立克体16S rRNA基因片段作DNA模板,建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与套式PCR相比较,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灵敏度是其30倍;用荧光定量PCR检测其他相关立克次体和细菌DNA样本,检出结果为0;对荧光定量PCR检测重复性进行分析,变异系数(CV)批内和批间误差在0.2%~2.0%之间。结果证明本研究建立的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种特异性和良好的重复性,可用于检测感染样本中的微量查菲埃立克体DNA。
  • 曹晓梅, 赵彤言, 董言德
    2006, (04): 217-2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检测家蝇对拟除虫菊酯击倒抗性kdr等位基因上的L1014F点突变,采用了寡核苷酸探针法(PCR- Allele Specific Oligo nucleotide probe,PCR-ASO),用于检测该点突变。对L1014位的上下游DNA进行PCR扩增,并将纯化产物平行点样在带正电荷的尼龙膜上,用2条地高辛标记的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1条为敏感型,1条为突变型,与之杂交,根据显影的阳性信号判断待检样品的kdr等位基因型。该方法能区分敏感纯合子、抗性纯合子及杂合子,是检测家蝇kdr抗性的有用工具。
  • 贾小勇, 杨光友, 赵小平, 杨彩明, 张晓谦
    2006, (04): 221-2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光镜及扫描电镜对采自四川西部的水牛痒螨和兔痒螨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水牛痒螨幼虫大小为(283.1±32.6) μm×(202.3±42.5) μm,表纹多为横纹,假头鄂基及腹面第1、2对足基部为竖纹或未形成明显表纹;若虫大小为(392.6±101.2) μm×(299.4±73.0) μm,腹面第4对足之间具有角质窝,雌若虫尾部具有1对性乳突;雌螨大小为(498.5±88.4) μm×(357.9±61.9) μm,产卵孔和阴道分别位于虫体腹面中部和末端,肛门位于虫体背面末端;雄螨大小为(388.4±78.8) μm×(305.0±54.3) μm,尾部有瘤状突起、性吸盘和生殖孔。兔痒螨和水牛痒螨各期形态相似。兔痒螨幼虫大小为(279±60.64) μm×(180±56.37) μm;若虫大小为(496±76.67) μm×(356±41.73) μm;雌螨大小为(624.78±76.69) μm×(400.87±59.84) μm;雄螨大小为(435±64.68) μm×(330±39.72) μm。2种痒螨若虫腹中部均观察到数量不等的角质窝,首次观察到2种痒螨成虫第1对足跗节上具有一圆形突起、足末端分两节的吸盘吸柄和雌螨第4对足附近的角质窝。
  • 何静, 刘增加, 刘荣堂
    2006, (04): 226-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网捕、畜诱、帐诱和诱虻器诱捕法对甘肃省虻科区系作了调查研究,并对所收藏标本进行整理和前人文献收集。记述甘肃省虻科6属82种(检视标本61种,另有21种依据文献资料,未见标本),即斑虻属10种、黄虻属6种、麻虻属8种、瘤虻属28种、虻属29种和指虻属1种。各分布区的虻种组成与数量不一,陇南南部山地虻科5属31种,其中东洋界成分11种,古北界成分8种,广布种成分12种,是甘肃省虻种分布最多的地区;陇南北部山地虻科5属28种,其中古北界成分18种,广布种成分10种;甘南高原草原虻科5属22种,其中古北界成分18种,广布种成分4种;陇东黄土高原虻科2属5种,其中古北界成分2种,广布种成分3种,该区虻种组成简单,也是虻种数最少的分布区;中部黄土高原虻科5属11种,其中古北界成分6种,广布种成分5种;河西走廊虻科5属28种,其中古北界成分25种,广布种成分3种;祁连山地虻科4属12种,其中古北界成分11种,广布种成分1种。
  • 许荣满, 詹道成, 孙毅
    2006, (04): 236-2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采自海南的虻科2新种,分别命名为凌峰虻Tabanus lingfengi sp.nov.和副中国虻Tabanus parachinensis sp.nov.。模式标本保存在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医学昆虫标本馆。
  • 温小军, 韦静, 陈汉彬
    2006, (04): 240-2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山蚋亚属Subgenus Montisimulium Rubtsov 在河南省的首次发现并记述一新种,云台山蚋Simulium (Montisimulium) yuntaiense Chen,Wen and Wei,sp.nov.。该新种成虫尚未发现,主要特征是蛹呼吸丝12条作5+7排列,茧具小的前背突。在全世界已知约50种山蚋中,其呼吸丝排列方式与报告自塔吉克斯坦的S.(M.) odontostylum Rubtsov,1947近似,但后者茧无前背突,可资鉴别。新种依模式产地命名。模式标本:1蛹,3幼虫,采自河南省焦作市云台山老龙潭云台天瀑下游的石块上。标本均制片,收藏于贵阳医学院生物学教研室。
  • 刘泉, 郭天宇, 吴厚永
    2006, (04): 241-2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述了怪蚤属一新种,订名为隆子怪蚤。该新种在一些特征上很象刺怪蚤。新种与后者的主要区别是:新种♂可动突宽刀形,其前缘角至前端角间较平直,前缘角位置较低;不动突显长,其前缘长度长于或等于可动突前缘角至前端角距离。♀第7腹板后缘下段呈或长或短的后突状。标本于1994年7月采自西藏隆子县,宿主为锡金松田鼠和社鼠。新种即以模式标本采集地(隆子县)命名 。
  • 综述

  • 李亮, 徐真, 张路平
    2006, (04): 244-2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宫脂属线虫是鱼类寄生线虫的重要类群。本文从分类学、流行病学、生态学以及生活史等方面对宫脂属线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 蒿自睿, 王江峰, 万香波, 陈玉川
    2006, (04): 251-2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中国嗜尸性蝇类主要种类的分布,以方便各地区法医昆虫学的研究与应用。本文根据国内外有关法医昆虫学的记载及我们在广东的研究确定其主要种类,然后根据各地卫生防疫部门有关卫生蝇类的调查报告统计分析其分布。结果表明:对于本文所统计的4科40种嗜尸性蝇类,有8种在全国均有分布,32种只分布于局部地区,6种主要分布于北方,6种主要分布于南方。初步明确嗜尸性蝇类在中国的分布情况,为我国各地区法医昆虫学的研究提供有关基础参数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