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9年, 第02期      刊出日期:1999-06-25
      

  • 全选
    |
  • 陆宝麟,赵彤言
    1999, (02): 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50年,我国蚊类的生物系统学研究有了重大的进展。在区系分类方面,《中国蚊科志》的编研和出版,标志着此项研究已达到了成熟阶段。在种团和复合组研究方面,赫坎按蚊种团和尖音库蚊复合组的研究,澄清了重要疟疾和淋巴丝虫病媒介的分类地位,具有重要流行病学意义。在系统发育研究方面,亚科、属以及伊蚊属亚属的数值分析,对它们的亲缘关系以及自然分类系统进行了有益探讨。过去的成就表明,我国蚊类生物系统学研究已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为在21世纪的持续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 成军,斯崇文,王勤环
    1999, (02): 10-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与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基因组核苷酸序列之间具有高度的同源性的特点,设计合成了酸性核糖体蛋白-1(ARP-1)基因序列特异性的引物,应用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获得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ARP-1基因克隆。序列分析表明,杜氏利什曼原虫与婴儿型利什曼原虫ARP-1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之间的同源性为93%,编码的氨基酸残基序列的同源性为98.0%。
  • 罗树红,王又红,方建民,李学荣,余新炳
    1999, (02): 14-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基因工程技术,将编码恶性疟原虫有性期特异抗原Pfs8/45的基因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并进行DNA序列测定,再通过磷酸钙—DNA共沉淀转化法将重组质粒pcDNA3-pFS48/45导入HeLa细胞,建立稳定分泌Pfs48/45蛋白的阳性克隆株。结果显示,我国海南FCC1/HN株Pfs48/45抗原基因序列与NF54株者高度同源,提示该基因在不同虫株间高度保守,是研制疟疾疫苗的理想靶抗原;在HeLa细胞中表达的Pfs48/45蛋白分子量约为46/43.5kDa双联体蛋白,其表达量占细胞培养上清蛋白总量的18.27%。经WesternBlot分析显示,表在蛋白能被配子体免疫鼠血清特异性识别,提示表达的重组蛋白Pfs48/45具有免疫活性。真核表达系统pcDNA3/Pfs48/45/HeLa的建立为进一步研究重组Pfs48/45抗原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奠定基础。
  • 韩谦,刘群
    1999, (02): 2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石歧杂肉仔鸡,检测了采自我国山东聊城的4种艾美耳球虫对6种常用抗球虫药的敏感性。根据最适抗球虫活性百分率、相对卵囊产量和病变记分减少率3项指标综合判定,山东聊城地区的柔嫩艾美耳球虫、堆型艾美耳球虫、巨型艾美耳球虫和布氏艾美耳球虫的4种球虫混合感染对盐霉素Salinomycin(赛可喜Sacox)、拉沙里菌素Lasalocid(球安Avatec)、莫能霉素Monensin(欲可胖Elancoban)、马杜拉霉素Maduramicin(抗球王KQW)和常山酮Halofuginone(速丹Stenoral)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药性,其中对抗球王和欲可胖有重度抗药性,对球安、速丹和赛可喜具有中度抗药性。4种艾美耳球虫混合感染对氯嗪苯乙氰Diclazuril(伏球Clinacox)无抗药性。尽管4种艾美耳球虫混合感染对赛可喜具有中等程度的抗药性,在增重方面却优于伏球。
  • 秦泽荣,孔繁瑶,荒川皓,深田恒夫
    1999, (02): 26-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挥发性脂肪酸是维持肠道内正常微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本文对鸡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以及鸡同时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tenela)和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aenteritidis)时盲肠中挥发性脂肪酸(VFA)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鸡在感染球虫后第7d时盲肠中的乙酸、丁酸的含量和VFA总量呈显著下降(P<0.05),但丙酸的下降不显著;在第10d、14d时各VFA含量亦有所下降,但差异不显著。结果表明:球虫感染时肠炎沙门氏菌感染的增强与VFA含量的下降有关。
  • 王凯慧,李雅杰,徐之杰,边晓燕
    1999, (02): 3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首次从猪囊尾蚴中提取胶原蛋白,用紫外分光仪、SDS-PAGE、透射电镜和ELISA等方法对猪囊尾蚴胶原蛋白进行了初步分析。表明:(1)猪囊尾蚴中含有一定量的胶原蛋白;(2)胶原蛋白主要以Ⅰ型为主,分子量在80kDa~130kDa之间;(3)通过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其抗原性。对42例脑囊虫病患者血清IgG抗体的检测,阳性率达88.1%,而对30例正常人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说明囊尾蚴胶原蛋白对人具有很强的免疫性,其抗原决定簇可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IgG抗体。因此猪囊尾蚴胶原蛋白是具有很强的抗原性的一组蛋白质,有望成为囊虫病新的免疫诊断用抗原。
  • 汪家旭,潘沧桑
    1999, (02): 36-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96年至1998年作者在厦门曾厝埯研究了水稻潜根线虫(Hirschmannielaspp.)虫口密度的季节消长规律和在稻根内的垂直分布。双季稻虫口出现两个高峰期,分别在6月初和10月中旬,每10g鲜根分别带虫756.0条和725.3条;单季稻虫口仅在6月下旬至7月上旬出现一个高峰期,此时虫口密度达到每10g鲜根带虫343.2条。无论是单季稻还是双季稻,都是从水稻分蘖期到长穗长粒期这一期间根系虫口密度最高。由此可见,该线虫的活动规律与水稻的一生生长,尤其与其营养生长同步化。
  • 周红宁,朱国君,卢勇荣
    1999, (02): 44-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记述采获于西双版纳勐腊县竹穴积水内一新种局限蚊,讨论了新种与其近缘种的特征。模式标本存于云南省疟疾防治研究所。
  • 石杲,王健,李建华,魏春恒,刘艳华
    1999, (02): 49-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大兴安岭东南部草原的达乌尔黄鼠及寄生蚤的垂直分布与鼠疫流行病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黄鼠数量逐渐减少,其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无论体蚤还是巢蚤所占比例随之减少,黄鼠鼠疫和人间鼠疫流行的年次亦随之减少。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与达乌尔黄鼠的有鼠样方率呈显著的正相关(γ巢=0.9549,P<0.01;γ体=0.9305,P<0.01)。阿巴盖新蚤与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所占比例状况截然不同,该蚤所占比例与达乌尔黄鼠的有鼠样方率呈显著负相关(γ巢=-0.9514,P<0.01;γ体=0.9449,P<0.01)
  • 鲁亮,吴厚永,钱存宁
    1999, (02): 53-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实验室建立了人蚤实验种群,运用了交叉传代法以保持种群的遗传稳定性;同时运用RAPD技术对人蚤实验种群遗传结构的时间变化作了监测,以确认遗传结构的稳定和传代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5个的时间内,人蚤实验种群的遗传结构没有发生大的变化,种群内遗传距离分别为0.2088±0.0517和0.2140±0.0787。说明交叉传代法对保持实验种群的遗传稳定性是有效的,RAPD技术在遗传稳定性监测方面的运用也是可行的。同时对RAPD技术在这方面运用时的一些问题作了讨论。
  • 张洪杰
    1999, (02): 57-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蚊虫是人类多种疾病的传播媒介,人们在研究媒介与宿主,媒介与人类疾病的传播关系及蚊媒的控制方面,人工饲养方法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本技术。早期的蚊虫养殖是依靠人体为雌蚊供血(Boyd等,1935;Rozeboom,1936;Crowel,1940),蚊虫可以在养殖室内自由活动,实际是以养殖技术人员作为蚊虫血源的提供者(Crowel,1940)。以后室内种群的大量繁殖是以活体动物提供蚊虫养殖的血源。目前我国蚊虫的人工养殖基本是采用此种方法。活体喂血方法不仅增加操作与管理上的麻烦,而且由于实验动物的个体差异往往对实验结果有一定影响。采用膜喂血技术即可克服以上不利因素。早在1912年Rodhain第一次用大白鼠皮膜给舌蝇喂血,进行非洲锥虫病的研究获得成功,以后许多作者进行了用人工膜饲喂各种节肢动物如蚤、蚊、虱、臭虫、白蛉、蜱和螨等的研究。对于蚊虫的人工膜喂血技术,在Tarshis(1956)综述中列举出最早者为Sen(1917),他用动物皮、白蛋白胶膜及玩具气球等作为人工膜对盾纹伊蚊(Aedesscutelaris)进行喂血;Cordon(1922)则用鼠皮饲喂美足伊蚊(Aedescalopus)。该文还列举了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