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8年, 第04期      刊出日期:1998-12-25
      

  • 全选
    |
  • 裴速建,叶建君,程峰,徐博钊,张绍清
    1998, (04): 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995—1996年在湖北省的江陵、仙桃两县市进行低疟区简化病例侦查方法的研究。结果显示:每个发热病人的血检费用为1.78元,以二热病人为血检对象的简化病例侦查方案,原虫检出率为9.45%,一次血检检出的阳性人数占总阳性人数的95.38%,检出每个阳性病例的费用为18.86元,而以四热病人为血检对象则费用要增加180倍,且两种病例侦查方案在降低疟疾发病方面无显著性的差异,同样可以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从流行病学和卫生经济学综合评价,在以中华按蚊为唯一媒价的低疟区,以二热病人为血检对象的病例侦查方案,大幅度减少了血检数量,提高了措施的针对性,可以巩固疟疾防治成果,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是经济有效,切实可行的优选方案
  • 刘家英,何祥火
    1998, (04): 8-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RAPD技术就我国首次分离到的棘阿米巴角膜炎病原体W株(ECNU-92W1),同其它4个虫株(Acanthamoebapolyphaga,A.lugdunensis,A.quina,A.palestinensis)进行了分子分类的比较研究,并对各虫株的系统发生进行了初步探讨。虫株间的共享度各有差异,其中A.lugdunensis和A.quina最大,为0.645;W和A.lugdunensis,A.quina分别为0.636,0.600;A.polyphaga和A.lugdunensis,A.quina及W分别为0.576,0.476,0.478;A.palestinensis和A.polyphaga,A.lugdunensis,A.quina及W分别为0.225,0.200,0.270,0.308。结合以往对形态学,同工酶和mtDNA限制性内切酶分析的结果,进一步为A.lugdunensis-A.quinacomplex提供了分子证据,并将W株初步鉴定为此复合体
  • 查红波,蒋金书,孙玉杰
    1998, (04): 15-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脂质体包裹Eimeriamaxima孢子化卵囊抗原给鸡口服免疫,以103个孢子化E.maxima卵囊/只的剂量攻毒,可使鸡获得46%的保护力。ELISA检测结果表明,鸡体在免疫后产生了特异性抗体。SDS-PAGE结果表明,所提取E.maxima孢子化卵囊可溶性抗原至少有16条带,其中8条主带分子量分别为:>97.4kD、47.9kD、42.7kD、35.5kD、29.5kD、23.4kD、13.5kD、10.5kD。用Western-bloting分析结果表明,口服活卵囊初次免疫14d后的鸡血清,可识别出4条带,其分子量分别为:>97.4kD、60.3kD、47.9kD、42.7kD。
  • 董惠芬,陈晓蓓,蒋明森,杨明义,李瑛
    1998, (04): 21-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道日本血吸虫童虫培养细胞的超微结构。透射电镜下,日本血吸虫童虫的培养细胞可分为圆颗粒形、鞭毛形、三角扇形、多角形和不规则形等,其中以圆颗粒形为主;它们一般呈高核质比例,核多呈圆形或椭圆形,异染色质常聚集成块状;胞质中含有丰富的游离核糖体、散在的线粒体,还有内质网、糖原颗粒等;不同组织来源的培养细胞按其各自的特征,可划分为生殖细胞、焰细胞、神经细胞、肥大细胞、肌肉细胞、体被下细胞
  • 邬伯安,张敏,虞以新
    1998, (04): 27-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紫香驱蚴灵是预防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的新型皮肤外用药。经毒性试验研究证实,大鼠口服LD50为2636(2207—3148)mg/kg,皮肤给药的LD50>5325mg/kg。家兔皮肤敷药部位未见红斑和水肿,豚鼠皮肤过敏试验,未见过敏反应,表明紫香驱蚴灵属低毒类、无刺激性、弱致敏性物质,局部皮肤外用是较安全的
  • 杨玉荣
    1998, (04): 32-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首次报道了卵形半肠吸虫(MesocoeliumovatumGotoetOzaki,1930)在厦门地区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和同型阔纹蜗牛(Bradybaenasimilaris)中自然感染情况的调查,阐述了卵形半肠吸虫在厦门黑眶蟾蜍中的流行情况。一年中黑眶蟾蜍感染卵形半肠吸虫的高峰期,主要在6-7月份,其中6月份感染率最高达16.67%,夏季感染率高于秋季。平均感染率7.84%,感染强度最高为1只蟾蜍1432条虫。其在陆地蜗牛中平均感染率为0.48%,其中春季感染率最高为1.20%。
  • 叶彬,张子琨,童新华
    1998, (04): 37-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硫代胆碱法定位乙酰胆碱酯酶展示寄生鱼类的巴氏叶形吸虫神经系统结构。该虫神经系统由咽后的1对脑神经节向前后各发出3对纵神经干与其间的横神经及更细神经分支构成神经网络。纵行神经干由内至外分别是背神经干、腹神经干和侧神经干。前行神经干的末梢在口吸盘内形成神经环,后腹神经干的分支进入腹吸盘形成神经环
  • 武文杰
    1998, (04): 40-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自然界多重感染来源的两株熊蜂短膜虫(Crithidiabombi)对熊蜂宿主(Bombusterestris)进行了感染实验。经过对宿主排泄物中熊蜂短膜虫A、B两株及AB混合株的细胞计数和分析,发现宿主排泄物中熊蜂短膜虫、A、B两株的细胞数具有明显差异。熊蜂短膜虫能在自然界中为区域性流行,不需媒介传播,增殖数量株间的差异将导致其在宿主体内的竞争和传播率的不同。虽然两株的增殖数量具有明显差异,但在自然界却普遍存在着两株共存的现象。结果提示,两株熊蜂短膜虫在同一宿主体内,它们的一些生物性指标可能发生交换,使两株熊蜂短膜虫在同一宿主体内共存
  • 李凤舞,牛春,叶炳辉
    1998, (04): 45-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套式PCR技术体外扩增蚊体内间日疟原虫SSUrDNA长121bp的特定片段,将此片段克隆到载体PUC18中,转化受体菌株DH5α,测序结果表明,扩增DNA序列与背景序列完全一致,证实为间日疟原虫SSUrDNA目的片段。
  • 赵彤言,董言德,陆宝麟
    1998, (04): 50-5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针对我国重要的媒介蚊虫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进行了3个地理株的实验室内杂交研究。结果发现淡色库蚊北京株与淡色库蚊南京株杂交,以及淡色库蚊南京株与致倦库蚊广州株杂交,都可以产生具有能育性的杂种子一代并且也得到了杂种子二代,但是杂种子二代成成蚊率很低,介于0%—5.54%之间,提示这可能是尖音库蚊复合组蚊虫的分化在遗传学上的反映
  • 于长明,李成文,刘泉
    1998, (04): 56-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蒸馏水沉淀法提取了德国小蠊卵黄蛋白,免疫家兔,并将所得抗血清经雄虫血淋巴吸收,获得抗卵黄蛋白特异抗体,用DEAE-纤维素批次法纯化抗体IgG,并用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建立ELISA直接法测定卵黄蛋白含量的方法。
  • 刘敬泽,姜在阶,杨亦萍,孙儒泳
    1998, (04): 63-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用气相色谱法对长角血蜱饱血若虫,饥饿、吸血后和饱血后成虫盾窝腺中性信息素2,6-二氯酚(2,6-DCP)含量进行了测定:2,6-DCP仅存在于成虫,若虫中检测不到;雄虫只在吸血期产生2,6-DCP,但含量甚微(约1ng/只),其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雌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开始于成虫蜕出后4—5d,之后其含量不断增加,吸血前后达到高峰,2,6-DCP最高含量为11.12ng/只;吸血后3d开始下降,但吸血后3—5d即交配前保持在一较恒定水平。盾窝腺中2,6-DCP含量的下降与雌虫不断释放以吸引雄虫有关,此期内并有新的信息素合成;吸血后6—7d急剧下降;饱血后下降为零。本文用气相色谱法对长角血蜱饱血若虫,饥饿、吸血后和饱血后成虫盾窝腺中性信息素2,6-二氯酚(2,6-DCP)含量进行了测定:2,6-DCP仅存在于成虫,若虫中检测不到;雄虫只在吸血期产生2,6-DCP,但含量甚微(约1ng/只),其生物学作用尚不清楚;雌虫性信息素的生物合成开始于成虫蜕出后4—5d,之后其含量不断增加,吸血前后达到高峰,2,6-DCP最高含量为11.12ng/只;吸血后3d开始下降,但吸血后3—5d即交配前保持在一较恒定水平。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