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8年, 第03期      刊出日期:1998-09-25
      

  • 全选
    |
  • 郑挺,崔君兆,谢丽群,吕元聪,郭宁贞
    1998, (03): 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1980年—1995年间广西人畜弓形虫病的病原学与血清学研究结果。从病人和病猪血液标本中分离出弓形虫株。分离率分别为3.03%和1.65%。弓形虫株的冷冻保存结果显示,在液氮中可保存230d,普通冰箱(4℃)中15d,还具感染力。缓慢冻存和快速冻存弓形虫的复苏率分别为89.29%和31.25%。应用鸡胚制备弓形虫抗原和盐析法提纯小白鼠感染腹水抗原,作IHA检测血清抗体,二者的符合率为100%。共建立ELISA,TSSEIS、TSSIFA、IHA和DT等5种实验诊断方法。ELISA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值得推广使用。应用IHA对人畜血清标本进行弓形虫抗体调查,31个县市居民11281人中,抗体阳性率为5.74%。男女间无明显差异,80岁以上年龄组和50岁年龄组的阳性率高于其他年龄组。此外对职业、民族和城乡分布也作了调查。调查31个县市24种动物共4953头,平均阳性率为16.52%,以猪、牛、鼠的阳性率较高。
  • 肖兵南,张长弓,周望平,曾宪芳,易新元
    1998, (03): 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对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对梭形住肉孢子虫和巨型住肉孢子虫的包囊壁(CW)、包囊液(CF)与缓殖子(CT)三部分的可溶性蛋白进行了分析,从各组份区分出10—26条蛋白带,分子量9—100kDa,CW以高分子量蛋白为主,CF则以50kDa以下低分子量蛋白带居多,CT各种蛋白带分布较均匀。应用超凝胶ACA54柱层析和SDS—PAGE对梭形住肉孢子虫包囊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分离出72kDa蛋白,经免疫印渍术鉴定为单特异性抗原、经对86头水牛的ELISA检疫分析,其纯化抗原较未纯化的粗抗原,特异性增强,但敏感性降低。
  • 郑学礼,胡孝素,陈建平,章涛
    1998, (03): 16-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PCR-SSCP银染技术,对皮肤利什曼病(CL)病人(P17)的病原体SSUrRNA基因及kDNA进行分析。将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病变组织及有关利什曼原虫种株,L.infantum,L.tropica,L.donovaniXinjiang“771”株,分别抽提各标本的基因组DNA和kDNA后,再用相应的引物,R222和R333PCR扩增SSUrRNA基因(397bp片段)和13A、13B扩增kDNA微环(120bp片段)。PCR扩增的SSUrRNA基因(397bp片段)经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色后,CLP17病原体的ssDNA的迁移率与L.tropica者接近,而与L.infantum者亦相差较小。PCR扩增的CLP17病原体和L.infantum的kDNA微环(120bp)片段,经SSCP分析,CLP17病原体的Mc1和Mc2分别为0.8259、0.7222,L.infantum的MF1和MF2分别为0.9074、0.7962。MC与MF相比,二者相差较小;CLP17病原体和L.tropica的kDNA微环(120bp片段),经SSCP分析,CLP17病原体的MC1和MC2分别为
  • 卢思奇,Rodney D.Adam
    1998, (03): 22-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蓝氏贾第鞭毛虫(简称贾第虫)细胞内的磷酸丙糖异构酶(tim)基因编码磷酸丙糖异构酶。对扩增后的tim基因做序列分析,可对来源于不同地理位置和/或不同宿主的贾第虫株进行基因分型,并以此确定它们之间的遗传学关系。为了确定中国虫株的基因型,我们对分离自北京(C1),四川(C2)和福建(C3)3株人源贾第虫tim基因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C1和C2具有相同的遗传学特性,可划归为目前公认的分型系统中的第3型(GS)。C3含有两种不同的遗传学类型,即第1型(WB)和第3型(GS),表明C3可能为两种不同遗传学类型的混合株。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用tim基因扩增和序列分析方法,可探寻世界范围内贾第虫株之间的遗传学关系。
  • 李明,毕惠祥,谢毅,李英杰,任大明
    1998, (03): 28-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将我国恶性疟原虫FCC-1/HN株MSA1第二区基因(MSA1R2)和MSA2全基因克隆入pWR450-I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MSA1R2和MSA2与β-半乳糖苷酶的融合蛋白,分子量分别为72kD和94kD,约占菌体蛋白总量的25—30%和5—8%。用兔抗恶性疟原虫血清进行Westernblot分析,诱导的pWR-MSA1R2和pWR-MSA2工程菌分别在72kD和94kD处出现与抗恶性疟抗体反应的特异染色区带,而未经诱导的工程菌和pWR450I转化菌则无反应。对MSA2-pWR工程菌在诱导后出现的工程菌生长缓慢、表达量低、表达产物分子量偏大等异常现象进行了分析。
  • 程由注,张耀娟,许国防,林陈鑫,林金祥
    1998, (03): 35-39+67-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福建棘隙吸虫体被的超微形态学特征。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实验豚鼠体内福建棘隙吸虫的体表结构:口吸盘有3种棘,其中位于口吸盘基部背、腹侧分布4例棘。腹吸盘有18枚棘绕围孔部分布。体棘以螺旋式规律排列成行,其间距由前向后递增宽疏,分布腹吸盘前体棘呈贝壳形,腹吸盘之后体棘末缘裂隙为7—11支棘。感觉乳突5种,包括具感觉毛的乳突、无感觉毛的圆丘型大乳突、无感觉毛盘状乳突、具细纤毛乳突和棒状小乳突,其中具感觉毛乳突数量最多,分布最广,虫体表面呈一定规律的凹凸状,不同的部位具不同的皮式结构。该吸虫体表着生不同类型的棘和感觉乳突,头部的特征最为丰富,显示了形态结构特征与肠道寄生生活相适应,在分类学上也有一定意义。
  • 黄炯烈,王迅
    1998, (03): 40-42+45-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果蝇的CYP4D1保守区氨基酸序列,设计了1对简并引物,从致倦库蚊溴氰菊酯抗性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出1条特异性DNA片段,其大小与设计的细胞色素P450基因片段相符。将这个片段与pUC19质粒重组,并克隆到DH5α大肠杆菌中,经筛选后测序,得到1条长456bp的核酸序列。将推导的氨基酸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序列与CYP4家族成员同源性较高,提示该序列属于CYP4家族;该序列与CYP4J亚家族中目前仅知的3个成员的同源性分别为51.56%、55.49%、56.25%,进一步提示该序列可能为CYP4J亚家族中的一员。
  • 李仲来,马立名
    1998, (03): 48-5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85—1990年实验室观察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新羽化蚤在不同温度、吸血次数、湿度、性别4种条件下的存活率,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得到如下结果:温度越高,蚤存活率越低;当蚤吸血次数越多时,或湿度越高时,或蚤为雌蚤时,蚤存活率越高。对标准回归模型系数的绝对值作多重比较(Bon,Duncan,LSD法)得知:(1)温度与吸血次数的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2)湿度与性别的系数差异不显著(P>0.05);(3)温度与湿度的系数、温度与性别的系数、吸血次数与湿度的系数、吸血次数与性别的系数差异均显著(P<0.05)。结论:温度和吸血次数是影响蚤存活率的主要因素,湿度和性别是次要因素
  • 李朝品,秦志辉
    1998, (03): 53-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刺蛾幼虫皮炎的致病原及流行情况。方法:采用直接观察、询问和记录等方法进行现场调查,并将采集的致病原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分类及进行人工皮炎的实验观察。结果:活刺蛾幼虫及其蜕皮、刺毛和死幼虫的皮壳、刺毛均为致病原。结论:安徽省有刺蛾幼虫皮炎流行,其特定人群发生率从33.0%升至89.3%。
  • 陈建新,刘泉
    1998, (03): 58-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蚂蚁(特别是小黄家蚁)防治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传统的持久性杀虫剂在防治蚂蚁中的作用;保幼激素类似物在杀灭蚂蚁中的应用;生物毒素和昆虫病原真菌对杀灭蚂蚁作用的观察以及防治措施与方法等四部分。
  • 刘爱芹,宋春雨,赵世英
    1998, (03): 65-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弓形虫病是世界性分布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在我国弓形虫感染也相当普遍。弓形虫广泛分布与它的传播途径密切相关,输血及器官移植是传播途径之一,且临床总输血例次极高,因此可因输入感染弓形虫供血者的血而导致受血者感染。故本实验采用PCR技术对哈尔滨市108例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