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7年, 第03期      刊出日期:1997-09-25
      

  • 全选
    |
  • 蒋作君,PhilipT.LoVerde
    1997, (03): 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TritonX-114相分离技术提取曼氏血吸虫3小时龄童虫的整个表膜蛋白质,并经免疫亲和层析提取与放射致弱尾蚴免疫家兔血清IgG(VRS-IgG)结合的童虫表膜抗原。在Westernblot分析中,经VRS识别,纯化童虫表膜抗原出现6条主要区带,其分子量从高到低依次为72、55、31、28、16和12KD。选择分子量为12KD的抗原分子进行氨基酸顺序分析,得到一段含36个氨基酸残基的序列。
  • 杨明义,蒋明森,李瑛,张培喜,周述龙
    1997, (03): 8-1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日本血吸虫(Schistosomajaponicum)未成熟虫卵卵壳的超微结构。初产期和胚胎期虫卵卵壳形态结构相似,均有形态多样的微管道贯通卵壳内外,管道内含一些分泌颗粒,管壁由单位膜构成;致密的微棘沿卵壳均匀分布,微棘纵切呈长三角形,横切呈星形,中央有小空腔;卵壳由电子密度低且较厚的外层和电子密度高且较薄的内层构成;卵壳表面有丰富的网样纤维基质。推测卵壳的微管道、微棘和网样纤维基质的形成时期是同步的,皆在雌虫卵模内形成。本文讨论了微管道的结构、功能与意义。
  • 王寿昆
    1997, (03): 13-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在5366只鸭胆囊中检获的东方次睾吸虫和台湾次睾吸虫进行的统计生态学分析表明:台湾次睾吸虫的总感染率、强度和密度均高于东方次睾吸虫(P<0.01)。台湾次睾吸虫是家鸭次睾吸虫中的优势种。两种吸虫的分布型经两种方法计算和拟合,符合聚集分布中的负二项分布。两种次睾吸虫亲和性极小,而呈显著负关联(P<0.01)。相关分析表明在混合感染时,两种吸虫感染强度间的相互关系在多数范围内呈显著负相关(P<0.05)。
  • 王金福,陆绍红,陈睿,汪铃铃
    1997, (03): 19-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在淡色库蚊的敌百虫、双硫磷和毒死蜱三种抗性品系筛选的基础上,通过抗性品系和敏感品系的吸血、繁殖、存活和发育等生物学特性的测定和比较,组建实验种群生命表,分析抗性品系的适合度。结果表明:三种抗性品系的吸血率、产卵率和发育速率与敏感品系相比都有所降低,抗敌百虫品系、抗双硫磷品系和抗毒死蜱品系相对敏感品系分别具有:0.542、0.631和0.618的适合度。
  • 吴能,蒋解花,陈建萍,吴闻
    1997, (03): 25-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原仪器经改进后,增强其资料处理功能,根据实验结果的分析:建议用蚊虫在筒内停息时间与飞行时间的比(停息时间/飞行时间)和每分钟内飞行次数与平均每次飞行时间的乘积等两项指标,比以前用单位时间内的飞行次数(次/min)。来表示杀虫剂对蚊虫的兴奋/拒避作用更为精确。
  • 热孜万,龚和,饶漱靖
    1997, (03): 3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实验通过对家蝇取食量的测定,对家蝇进行不同饲料饲喂后,对其不同发育期的血淋巴、脂肪体及和卵巢的发育及卵黄蛋白含量进行观察测定,结果表明,取食蛋白组家蝇血淋巴、脂肪体和卵巢卵黄蛋白含量均高于奶粉组和对照组;羽化48h后的血淋巴和脂肪体中卵黄蛋白含量为7.3μg/μl、31.9μg/头;卵巢卵黄蛋白含量为55.0μg/头;在羽化后72h血淋巴和脂肪体中卵黄蛋白含量分别为2.9μg/μl、32.0μg/头;卵巢卵黄蛋白含量为80.0μg/头;脉冲式饲喂家蝇后,体内卵黄蛋白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蛋白质饲料在家蝇卵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激素处理结果证明,JHA单独处理及JHA和蜕皮素协同处理均能促进卵黄蛋白的合成和摄取,而蜕皮素单独处理没有促进作用。最后对营养和激素对生殖的调控作用进行了讨论。
  • 叶瑞玉,张金桐,张自建,于心,陈欣如
    1997, (03): 38-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者以曲棘新蚤(NeopsylateraturaRothschild,1913)和思博新蚤(N.siboiYeetYu,1993)为亲本进行了杂交试验。亲本蚤自新疆野外采集,在实验室饲养两代以上纯化后用于杂交试验。两种蚤的饲养器具完全分开,采用平皿湿滤纸法培育蚤的裸蛹,并在蛹期即将雌雄分开,以保证同种蚤亲代两性间无交配。设正交、反交、子代自交和回交四种组合。以能产生F2以上杂种者为杂交可育,否则为杂交不育。以雄性第9腹板后臂鬃的形态、可动突形状及第8腹板后缘鬃序为判定杂交后代归属的形态学特征。杂交结果表明,两亲本蚤杂交可育,产生了F2以上杂种。在正交F1和F2、反交F1以及回交子代中均出现了两亲本蚤形态特征之间的中间型个体,说明两亲本蚤间并不存在生殖隔离,它们实际上是同一个物种。本次试验的结果提示,目前蚤类分类工作中的传统的方法和标准有待通过遗传学试验及现代生物技术方法加以修正和完善。
  • 漆一鸣
    1997, (03): 44-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研究使用垂直板型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方法,比较分析了印鼠客蚤Xenopsylacheopis(Rothschild,1903),不等单蚤Monopsyllusanisus(Rothschild,1907)和棕形额蚤指名亚种Fronto-psylaspadixspadix(JordanetRothschild,1921)不同发育时期的酯酶同功酶谱。结果表明这三种蚤的Est同功酶谱有明显且稳定的区别。印鼠客蚤的Est同功酶显带15条,含主带6条;不等单蚤的显带21条,含主带2条;棕形额蚤指名亚种的显带18条,含主带2条。这三种蚤的Est同功酶不但在酶带的数目、深浅和主次酶带上有差异,而且每种蚤还有各自特异的标志酶带。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雌雄蚤的Est同功酶谱无差异;同一蚤种不同发育时期的Est同功酶谱绝大多数是相同的,但是可以通过酶带数目、深浅和特有酶带来鉴别同一蚤种的不同虫态和同一虫态的不同发育时期。同时,作者还探讨了相近迁移率酶带与亲缘关系以及蚤总科与角叶蚤总科Est同功酶酶谱可能存在的差异。
  • 张路平,孔繁瑶
    1997, (03): 5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线粒体DNA在线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张路平孔繁瑶(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094)线虫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生物,在几乎所有的环境中都有线虫的分布。有些线虫寄生于人和动植物体内,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疾病,给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长期以...
  • 赵彤言,陆宝麟
    1997, (03): 57-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子遗传学技术在吸血双翅目媒介研究中的应用赵彤言陆宝麟(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北京100071)分子遗传学是近二十年来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的技术方法几乎应用于生物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吸血双翅目媒介研究中的应用始于八十年代中后期,最先用于媒...
  • 王善青,杨霞,梁泽堂
    1997, (03): 64-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毛胫粗仰蝽捕食蚊幼虫室内效果观察王善青杨霞梁泽堂(海南省热带病防治研究所,海口570203)毛胫粗仰蝽(Enitharestipialis)是水生半翅目昆虫,隶属于仰蝽科粗仰蝽属,在自然界常孳生于山区河床的积水中,可捕食蚊幼虫,是蚊虫幼期的天敌昆虫之...
  • 1997, (03): 66-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稿约一、本刊为中国动物学会和中国昆虫学会联合主办的定期学术性刊物,主要刊登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包括蜱螨)的具有创造性且未曾发表过的研究论文和简报,并酌登学术讨论和专题综述等内容。二、来稿要求文字简明通畅,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论著全文(连同图表、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