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6年, 第02期      刊出日期:1996-06-25
      

  • 全选
    |
  • 梅丹,薛采芳,甄荣芬,陈伯虹
    1996, (02): 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约氏疟原虫(Plasmodiumyoeliyoeli,)可溶性抗原加佐剂免疫小鼠,观察原虫攻击后的保护作用及鼠脾细胞ConA诱导的IFN-γ分泌水平,并设佐剂对照组和空白组。结果显示:免疫组血原虫推迟出现,感染率明显低于其它两组(P<001)。感染时间明显缩短,佐剂对照组原虫率也低于空白组;且与空白组比较,免疫组和佐剂对照组IFN-γ高峰出现早,说明IFN-γ对抑制血中原虫起一定作用
  • 宋宗臣,韩万柏,况明书
    1996, (02): 9-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食蟹猴疟原虫B株早期环状体接种1只恒河猴,接种后第2-12天(血内仅存在1群原虫)测试了由第1-4代裂殖子形成的4代配子体(G)对大劣按蚊(海南株)感染性的活力周期。结果表明第1-4代裂殖子均形成了一定数量的G,由裂殖子发育到G功能成熟(可使蚊感染)各代有差异,第2代G至少需55±1h,第3代G则需65±1h;发育至72±4h时活力最旺,G寿命长者可达100h;生活期(对蚊有感染力的时间)第1、2代G约为12-42h,第3代G约为10-19h。G密度与蚊胃卵囊均数不成正比,第1、2代G对蚊的感染性比第3、4代强
  • 杨秀珍,杨树森,吴增强,王文实,郭小红
    1996, (02): 16-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弓形虫RH株速殖子在HeLa细胞内生长第7天出现包囊样结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培养14d的包囊显示高致密度均匀一致的囊壁。本文为弓形虫速殖子体外形成包囊的国内首次报告
  • 刘杨,张永浩,李哲,姚向民
    1996, (02): 22-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选用兔经腹腔感染RH株弓形虫速殖子,蒿甲醚(Art)疗效考核包括观察动物存活情况及血清中循环抗原(CAg)的动态变化。结果显示,兔感染弓形虫后1d即可测到CAg,未治疗组兔血清CAg于感染后4d开始升高,7d急剧上升达峰值,而后较快下降至低水平,到30d,只有部分兔血清CAg开始转阴。而经Art治疗的动物,血清CAg水平于感染后4d即达高峰,然后很快下降,在7~23d相继全部转阴。另外,Art可100%保护急性感染弓形虫兔免于死亡。表明检测CAg有助于判断药物疗效,并提示Art可望成为治疗弓形虫病的有效药物
  • 陈建平,胡孝素,敬保迁,杨文天
    1996, (02): 27-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引物R222和R333,对来自我国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的12份皮肤利什曼病(CL)患者的皮肤病变组织标本进行PCR扩增。结果显示12例CL患者病变组织均出现预期的397bp的阳性扩增区带。同时用地高辛标记的L.tropicaSSUrDNA扩增产物探针进行斑点杂交及Southern印迹杂交。斑点杂交结果显示:L.tropicaSSUrDNA扩增产物探针只与12例CL患者的CL-PCR-AP出现阳性杂交信号,与L.turanica、L.infantum无阳性杂交信号,上述探针与12例CL患者的CL-PCR-APSouthern印迹杂交均出现阳性杂交区带。以上结果证实L.tropica与我国新疆克拉玛依地区皮肤利氏曼病病原体SSUrDNAPCR扩增产物存在同源关系
  • 芦晓黎,赵彤言,薛瑞德,孙燕荣,陆宝麟
    1996, (02): 32-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采用MTT微量酶反应比色法,研究了溴氰菊酯对白纹伊蚊C6/36细胞的杀伤作用、形态影响以及受损细胞的恢复。结果发现用溴氰菊酯处理24h后,对C6/36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IC50)为7488μg/ml,且毒性作用强度随着药物浓度增加而增强。溴氰菊酯浓度在20μg/ml以上时可以诱发C6/36细胞形态学改变,表现为细胞呈多形性、细胞间有间隙、胞质内充满颗粒,以后随药物浓度的升高,胞质出现空泡、染色质凝成粗大颗粒或无结构大块、大片细胞脱落、崩解、死亡。高浓度溴氰菊酯(160μg/ml)作用于C6/36细胞,其受损细胞的恢复与作用时间有关,作用24h的细胞,在经历一段生长停滞后,可缓慢恢复,而作用48h的细胞,则不可逆转的死亡
  • 董学书,周红,宁毕艳,董利民
    1996, (02): 38-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导云南多斑按蚊种团共有伪威氏按蚊An.pseudowilmori,多斑按蚊An.maculatus,威氏按蚊An.wilmori,达罗毗按蚊An.dravidicus,塞沃按蚊An.sawadwongporni等五种,除后两种外均属全省性分布,其种群数量在山区占按蚊总数的4268%。伪威氏按蚊和多斑按蚊的人血指数分别为4288%和3571%,其密度的季节消长与疟疾流行关系密切
  • 董桂蕃,董言德,董瑞武,王效义
    1996, (02): 44-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动物试验和人体试验方法研究了多种化合物对白纹伊蚊(Aedesalbopictus)剌叮行为的影响。比较了不同化合物完全阻止蚊虫剌叮(驱避)的时间。化合物ArA3的驱蚊时间最长,而且对淡色库蚊(Culexpipeinspalens)的驱避时间明显长于白纹伊蚊。测定了白纹伊蚊对一些化合物的50%反应剂量(RD50),在所试6种化合物中ArA3的RD50值最小,明显小于标准驱避剂DEET。试验还表明气流可改变化合物的驱避作用,随着气流速度增加,加速化合物的挥发,因而降低了驱避作用
  • 李毅平,姜在阶
    1996, (02): 49-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长角血蜱若虫发育的不同时期:饱血当天(ED组)、饱血后5d(5-PE组)和12d(12-PE组)采用浸渍法施用不同剂量的早熟素P-Ⅱ。结果表明:对能蜕皮的剂量组,蜕皮前期均延长,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或非常显著(P<001);ED组、5-PE组蜕皮率降低或不蜕皮,但对12-PE组无影响。P-Ⅱ对若虫有致死作用,引起高的甚至百分之百的死亡,蜕皮前死亡率随着剂量增加而增高,蜕皮后死亡率则反之
  • 温小军,陈汉彬
    1996, (02): 54-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改进的蚊虫染色体制片技术,制作不同蚊种脑神经细胞染色体玻片400余张,对我国蚊科11属35种核型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描述,并对其测量值进行了统计学处理和一定范围内的比较分析,其中领蚊属和局限蚊属以及22种核型系首次报道,并有7属30种核型系国内首次描述。研究结果表明:按蚊的核型具有种的特异性;染色体绝对长度存在属间差异,可以作为辅助鉴别属征;蚊虫脑细胞有丝分裂前期乃至前中期同源染色体的配对现象较为普遍,但按蚊属雄性个体的性染色体并未参与配对,说明在进化中有了明显的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