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6年, 第01期      刊出日期:1996-03-25
      

  • 全选
    |
  • 黄复生,王兴相,曹晓东,况明书
    1996, (01): 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在约氏疟原虫子孢子接种大鼠10-30min后,通过大鼠的肝脏冷冻断裂,对其断裂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在接种后10min就可见较多子孢子被枯否氏细胞捕获,有些子孢子正侵入肝细胞;子孢子与肝细胞膜接触时,膜内凹,随着侵入继续,内凹加深;部分子孢子似可直接与肝细胞膜接触。
  • 邵亚男,王海琦,王天宇,邹洪波,杨丽君
    1996, (01): 5-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125I-弓形虫尾静脉注入孕鼠后4,8,12,24,48,72,96和120h,母体主要脏器及胎鼠,胎盘等组织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感染,主要脏器中放射性强度由高到低排序为肺、肝、脾、肾、心和脑,弓形虫对组织的侵犯呈局灶或点状分布,导致受害细胞破坏,周围组织有少量炎性浸润,从8h开始相继出现肝脾肿大,子宫出血,早产,流产,胎鼠死亡和胚胎液化等并发症,并逐有增多,母鼠肾和肠道均有弓形体排出。
  • Georges Snounou,Wiliam Jarra,Sodsri Thaithong,K.Neil Brown
    1996, (01): 1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巢式PCR方法被应用于泰国疟区(Borai)恶性疟原虫的基因分型。应用特异的等位基因引物扩增了恶性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MSP1)基因的1、4变异多态区。以凝胶电泳分析扩增的目的基因片段。结果表明:共分别检测出恶性疟原虫6个MAD20等位基因型、4个K1和1个RO33等位基因型。在9个月的流行季节,上述虫株的等位基因频率没有明显的改变,关存在较高程度的恶性疟原虫不同等位基因株的混合感染。本文进一步阐明了巢式PCR技术在疟疾流行病学上的应用前景及优点。
  • 陈晓光,刘国章
    1996, (01): 20-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将弓形虫主要表面抗原(P30)基因插入转移载体质粒pSXIVVI+X3中,然后将重组质粒pSXIVVI+X3-P30DNA与粉纹夜蛾核形多角体病毒TnNPVDNA共转染培养的草地夜蛾细胞(Sf),通过同源重组和空斑纯化,得到重组病毒TnNPV-P30.对重组病毒感染的Sf细胞及银纹夜蛾幼虫进行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显示:P30基因在Sf细胞及虫体中得到了表达,表达产物具有特异的免疫反应性。
  • 王道地,杨安贵,艾晓杰,邹光乾
    1996, (01): 25-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对捻转血矛线虫卵和粗纹结节线虫卵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培养,观测了发育至三期幼虫各自所需的历期,以生物学过程需热量公式Y·X=a+bX建立了数学模型,比较了两模型中的主要参数b、a的异同。结果表明这两种线虫卵发育至三期幼虫的需热量数学模型有一致的趋势,可合并为一个统一的数学模型Y·X=2180.2793+8.0844X,其共同的发育起点温度为8.1℃,有效积温为90.8日·度。
  • 章涛,沈一平,杨维平,邵靖鸥,董恺
    1996, (01): 31-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试点A组和B组人群钩虫感染率分别为49.2%和28.2%,阳性人群平均EPG分别为623.5和190.4。阳性者分别以200mgMBZ+100mgABZ一天两次(A组)和一天三次(B组)治疗,阴转率分别为75.3%和97.9%,EPG分别下降92.7%和97.9%。提示疗效受剂量和感染度影响,适当增加剂量和服药次数可取得更好疗效,宿主每天排虫结果表明两组每天排虫趋势相似,服药后第三天开始排虫,第四天排虫率最高。提示每天排虫率不依赖于剂量和疗程,而整个排虫过程却是时间依赖的。钩虫在人群中的分布高度聚集、符合负二项分布,参数K值分别为0.289(A组)和0.206(B组)。以平均虫荷为感染度的年龄-感染度曲线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 赵彤言,周方,陈立菌,陆宝麟
    1996, (01): 37-4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我国尖音库蚊复合组尖音库蚊、淡色库蚊和致倦库蚊表皮碳氢化合物的气相色谱分析,并与本复合组分布于日本的骚扰库蚊以及亲缘种迷走库蚊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尖音库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和骚扰库蚊表皮碳氢化合物的主要组分相同,含量存在着某些差异,与迷走库蚊相比则有较大的差异,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复合组的特征。
  • 李仲来,马立名
    1996, (01): 45-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1985~1990年实验室观察二齿新蚤和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新羽化蚤在不吸血、吸一次血后再不吸血、每日喂血1h三种条件下,在不同温湿度下的存活日数,利用折线回归,求出蚤存活力发生转变的温湿度。主要结果是:(1)蚤存活力随温度上升而下降,随湿度上升而增加;(2)在每日喂血1h条件下,湿度折点为蚤存活力的极值点,雄雌蚤存活力有明显差异且雄小于雌;(3)与前两种吸血条件比较,在每日喂血1h条件下存活力增加最明显;(4)对两种蚤的雄、雌蚤分别做吸血与温度、吸血与湿度,共8种双因素方差分析,得到吸血次数的多少是影响存活力的最重要因素;温度的作用大于湿度;吸血与温度的交互作用大于吸血与湿度的交互作用。
  • 薛瑞德,Arshad Ali,赵彤言
    1996, (01): 51-52+54-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实验水池是评价杀虫剂效应和安全性的重要场所,水池中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和种群动态是评价杀虫剂的基础资料和考核指标。本文报告1992年至1993年在美国佛罗里达中部地区对应用于杀虫剂评价的实验水池中昆虫与其它无脊椎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优势种的种群动态研究结果。用羽化诱捕、勺舀、网拉及挖取底物法,从实验水池中共采到昆虫与其它无脊椎动物50余类。其中,羽化诱捕到的昆虫中摇蚊占93.9%,蜉蝣目昆虫占4.6%,莹蚊占1.5%;水面勺舀采样所获昆虫中,半翅目占62%,鞘翅目占14.6%,双翅目占12.1%,晴蜓目占4.9%,其它无脊椎动物占6.4%;网拉法所获其它无脊椎动物中,轮虫占46.8%,桡足类占41%,枝角目类占12%;挖取底物法所获无脊椎动物中,线虫占53.7%,摇蚊幼虫占36.9%,其它占9.4%,优势种的变化与池中水深、pH以及氧含量的季节变化有关。
  • 瞿逢伊
    1996, (01): 59-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蚊虫分子分类研究进展瞿逢伊(第二军医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上海200433)一、蚊虫分类学的历史发展(一)蚊虫分类学的发展与停滞近代蚊虫分类学研究从林奈用双名法命名尖音库蚊(CulexpipiensLinnaeus,1758)以来,迄今将近240年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