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94年, 第03期      刊出日期:1994-09-25
      

  • 全选
    |
  • 方建民,余新炳,徐劲
    1994, (03): 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恶性疟原虫环子孢子蛋白基因中央保守区编码产物具有37个NANP串联重复序列,并认为(NANP)n具有保护性免疫作用。本文通过酚/氯仿抽提乙醇沉淀方法提取恶性疟原虫全基因组DNA,首次采用PCR方法获得环子孢子蛋白CSP基因中央保守区片段。我们用地高辛标记的PCR产物作DNA探针,杂交试验表明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本文还探讨了PCR技术在病原学检测、疫苗研制、流行病学调查、疗效考核等方面的潜在应用前景。
  • 郭小华,林勇,陈观今
    1994, (03): 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鼠抗人μ链单克隆抗体捕获被测人血清中IgM抗体,再以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弓形虫抗原进行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人血清中特异性抗弓形虫IgM抗体,并以阻断试验证实该方法的特异性。与风疹病毒IgM抗体阳性血清,巨细胞病毒IgM抗体阳性血清和类风湿因子等无交叉反应。与进口试剂盒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双夹心法(DS-ELISA-Tox-IgM)进行比较检测了临床血清样品1053份,两者阳性符合率为95.56%,DS-ELISA阴性血清在D-ELISA法亦阴性,而且后者灵敏度略高。酶标记抗原和包被抗体的酶标板在4℃中保存6个月仍稳定。试剂盒操作简便,快速,适用于弓形虫病的早期诊断。
  • 程由註,林金祥,方彦炎,郭忠福,许国防
    1994, (03): 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福建棘隙吸虫是鱼源性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原,分布于福建南部地区。调查龙海等5县市,居民平均感染率为3.2%。人群感染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3~15岁年龄组占感染人数的65.8%。调查中还发现人体感染华支睾吸虫、日本棘隙吸虫、抱茎棘隙吸虫、狭睾棘口吸虫和异形吸虫,本吸虫与其它鱼源性吸虫混合感染率占感染数的23.9%。9县市第一中间宿主铜锈环棱螺与第二中间宿主麦穗鱼等鱼类平均感染率分别为7.3%与35.1%。首次报告犬、猫、猪、黄毛鼠和褐家鼠为保虫宿主,其中犬的自然感染率为29.2%。通过人工感染实验,观察了福建棘隙吸虫成虫和生活史各期幼虫,包括母雷蚴、子雷蚴、尾蚴、囊蚴的形态特征,进一步为虫种独立性提供依据。本吸虫囊蚴试验感染犬、豚鼠、鸡等动物均获成功,于感染后11~13d检出虫卵。犬、豚鼠、鸡的成虫回收率分别依次为72.8%、56.7%、27.3%。成虫主要寄生于宿主小肠上段,对寄主有一定的致病作用。
  • 侯颖春,薛采芳,吴宛堃
    1994, (03): 16-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化学发光法(CL)、诱化学发光法(ICL)、红细胞变形性(ED)检测等方法研究了感染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berghei)Anka株的BALB/c小鼠在注射重组肿瘤坏死因子(rTNF)以后引起脑型疟疾(CM)时其血浆中活性氧(ROS)及相关自由基与ED及ED与CM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CM出现时动物血浆中ROS及相关自由基水平明显增高,ED明显降低。使用抗氧化剂可以明显改善上述过程而使CM发生率下降。作者认为,疟原虫感染时TNF的过量产生可使宿主吞噬细胞释放大量ROS及相关自由基,血浆中这些物质的大量聚集使红细胞变形能力受到破坏,这时红细胞在通过具有极丰富血循环的脑组织时在脑微血管内易于形成广泛性微拴塞,导致CM形成。
  • 林建银
    1994, (03): 2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一氧化氮是活化的巨噬细胞(M)在体外杀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主要效应分子。本文试图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所诱导的M体外杀伤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的作用是否与其NO合成有关。结果表明:(1)TNF-α本身不能直接诱导M产生NO以杀伤阿米巴,但若与γ-干扰素联合应用,则M杀伤阿米巴的效力及NO产量的增加呈显著的线性相关。TNF-α抗血清和NO合成酶抑制剂,一甲基精氨酸(L-NMMA)可抑制其协同作用。(2)脂多糖(LPS)和γ-干扰素共同活化的M产生的TNF-α和NO的量呈显著的线性相关。TNF-α抗血清抑制TNF-α和NO及杀伤阿米巴效力分别为93%,53%和86%,而L-NMMA虽降低了NO产量至74%和杀伤阿米巴效力到83%,却不影响TNF-α的分泌。(3)同样,TNF-α也能够与LPS共同活化M产生NO杀伤阿米巴。这些结果证明TNF-α所诱导的M体外杀伤阿米巴作用与NO合成途径有关。
  • 宋宗臣
    1994, (03): 30-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5只恒河猴血传接种食蟹猴疟原虫B株后,在原虫血症显著期(原虫密度≥2‰)供110批大劣按蚊血餐(1批/日),共获最佳感染蚊52批。较好感染蚊10批、不佳感染蚊27批,阴性21批。在各猴上获得好的(最佳和较好)感染蚊的批数和时间与其原虫血症消长类型(可分3型)有关。A型(初峰为最高峰的3峰形):初峰顶前2~4d为蚊媒最佳或较好感染时间,次2峰顶及其前后1-2d为最佳感染时间。B型(初峰非最高峰的3峰形):初峰顶及其前后1-2d为最佳感染时间,次1和欢2峰期各天基本上均为最佳感染时间。C型(双峰形):初峰顶及其前1-3d、次峰顶及其前1-3d和峰顶后1d为最佳或较好感染时间。
  • 陈佩惠,卞英华,李凤舞,南华
    1994, (03): 37-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分别从初羽化及吸正常鼠血或感染约氏症原虫(Phsmodiumyoeliiyoelii)鼠血后5、7、9d的斯氏按蚊(Anophelesstephensi)收集血淋巴,用ICAP-9000型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测定其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并对20种元素含量变化作比较分析。初羽化蚊与吸血(正常鼠血和感染疟原虫的鼠血)后5d的蚊相比,均有7种元素有非常显著的差异(P<0.01),1种元素有显著性差异(P<0.05)。比较感染与未感染疟原虫的蚊血淋巴元素含量,显示吸血后5d有12种元素P<0.01.3种元素P<0.05;吸血后7d,7种元素P<0.01,1种元素P<0.05;吸血后9d,6种元素P<0.01,2种元素P<0.05。本研究结果表明,蚊虫血淋巴元素含量与其营养代谢及发育有密切关系。提示疟原虫的寄生可影响蚊媒血淋巴元素含量发生明显变化。
  • 董言德,薛瑞德,尤洪涛,冯伶
    1994, (03): 44-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试验观察了饱血谈色库蚊(Gulexpipienspallens)在实验室条件下经溴氰菊酯处理(0.4ppm,1μl/蚊)后,腹部脂肪体RNA的合成及卵黄蛋白的变化动态。并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结合薄层扫描,对溴氰菊酯处理蚊与正常蚊卵黄蛋白的组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说明溴氰菊酯处理对淡色库蚊卵黄蛋白的组份与卵黄蛋白发生期腹部脂肪体内RNA的含量变化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卵黄蛋白的生成具有抑制作用。
  • 刘泉,陈建新,李蓓思,董言德
    1994, (03): 48-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应用三种不同类型杀虫剂DDVP,残杀成和溴江菊酯点滴处理敏感株德国小蠊(Blattellagermanica)不同虫期后的药物敏感性以及带荚虫脱荚及其孵化情况。试验得出了不同虫期不同时间的LD50植和72h不同虫期对这3种药物敏感性的显著性测定(P值)的结果。发现不同虫期对这3种药物的敏感性之间关系的共同特点是:1.幼虫与雄虫敏感性差别显著(在DDVP和残杀威中)或者非常显著(在溴氰菊酯);2.雌虫与雄虫间差别在3种药物处理中均显著;3.雌虫与带荚虫在DDVP和溴氰菊酯处理中差别也非常显著。试验同时显示,3种药物不同浓度处理对德国小蠊脱荚及其孵化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其总的趋势是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脱荚率明显地增加;相反,脱荚的孵化率则随着浓度的增加明显的下降。实验并得出脱荚的孵化与否和卵荚长度无明显关系。
  • 唐小玲,姜在阶,白春玲
    1994, (03): 58-62+6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银盾革蜱(Dermacentorniveus)雌虫神经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神经分泌细胞位于合神经节中,具有较小的核/质比。其细胞质中含有的高尔基体、粗糙内质网以及分泌颗粒是分泌活性的标志。正常雌虫饱食后2d达到分泌活性的最高峰,随后即下降,到产卵时达到最低水平。滞育雌虫饱食后亦达到分泌的高峰,并可持续至少85d,此时细胞质中出现大量的平滑内质网。
  • 金萍,赵善欢,潘小军
    1994, (03): 63-6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印楝种核提取物AZAL-S对致倦库蚊蛹体壁超微结构的影响金萍,赵善欢,潘小军印楝Azadirachtaindica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重要杀虫植物之一(Schmutterer,1988、1990)。已经证明,印楝种核提取物对昆虫8个目的多种害虫具有忌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