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66年, 第1期      刊出日期:1966-02-25
      
  • 全选
    |
  • 沈一平, 叶炳辉, 陈淑贞, 赵慰先
    1966, (1):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苏化203”系1959年江苏省轻化工业厅科学研究所合成的农药,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江苏分院及有关单位的研究,证明对水稻螟虫具有强大的杀灭作用,并可杀灭稻飞虱,稻叶蝉等其他水稻害虫。此外,对油荣蚜虫、棉花蚜虫、红蜘蛛、果树介壳虫、蚕桑害虫等均有良好的杀虫效果。国外有用以杀灭肝片形吸虫中间宿主——淡水螺类的记载(BHOKYPOBA,1963)。我组在进行农药筛选杀灭钉螺的试验中,初步证明“苏化203”对钉螺有较验的杀灭作用(杨炳贵等,1964):并证明泥面喷洒法的效果不及浸杀法的效果好(林珍等,1964)。为进一步证明“苏化203”杀灭钉螺的作用以及研究有关影响杀螺作用的因素,最近一年我们在实验室和现场分别进行了实验观察。在现场主要是用“苏化203”杀灭稻田内钉螺的实验,初步看来,效果良好,工作在进行。现先将实验室结果提出报告。
  • 孙希达
    1966, (1): 7-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家兔球虫是属于孢子虫纲(Sporozoa)、球虫目(Coccidia)、艾美科(Eimeridae)、艾美虫属(Eimeria)。其主要特点是每个卵囊内有四个抱子,每个孢子内有二个孢子体。
  • 甘怀杂, 谢醒民, 朱静和, 翟天启, 玉爱德, 张玉润, 于庆全
    1966, (1): 11-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波氏阿米巴(Endamoeba polecki Prowazck,1912)的人体感染较为罕见。1912年Prowazek氏首次发现人体威染1例后,直至1949年Kessel与Johnstone二氏在美国又报告2例。Lubinsky氏(1952)于巴基斯坦发见1例。Sumardjo(1953)报告在1例印度尼西亚儿童查见波氏阿米巴。Lawless氏(1954)在埃及报告1例。Burrow氏(1955)于美国发现3例。Ray与Mukherjea两氏(1958)在加尔各答报告4例,但未描述其形态。就我们所能查阅的文献,迄今国外共报告13例。
  • 汪溥钦
    1966, (1): 15-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根据斯氏等(Skrjabin et al.,1949)编着旋尾和丝虫类寄生线虫鉴志记载饰带类线虫(Acuariodea Sobolev,1949)共有184种,分隶于Acuariidae,Histiocephalidae Schistorophidae3科33属。后来斯氏等(1963)编着线虫学基础第十一卷,又把其中的istiocephalidae科改并入旋尾总科。Yamaguti(1961)编着Systema Helminthum第三卷,则把这一类线虫分为Acuariidae和Ancyracanthidae二科,并将Streptocara属归入Physalopteridae科。
  • 尹文真
    1966, (1): 30-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l963年5月我们对海南岛地区的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ourus Pallas),海南鼹鼠(Mogera hainana Thomas),黄毛鼠(Rattus losea Swinhoe),针毛鼠(Rattus fulvescens Gray),海南鼯鼠(Petaurista hainana G.Allen)和巨松鼠(Ratufa bicolor hainana J.Allen)等5种鼠类进行了剖检,对所获线虫标本经初步鉴定,计有8种,包括2新种,10个新宿主及4个国内新记录。
  • 张士勋
    1966, (1): 4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了对宜昌市郊东湖公社马来丝虫感染情况普查的结果,并对某些流行特点和流行因素进行了讨论。
    东湖公社总人数为4,396人,检查了4,270人。马来丝虫微丝蚴阳性率为14.8±
    0.54%,马来丝虫感染率为24.5%。罹患象皮肿的最幼年龄为13岁。因此,不论是按Napier或Rao的标准,该公社均属中度流行区。另外,调查中发现1例13月婴儿为马来丝虫微丝蚴阳性,1例2岁幼儿为马来丝虫病体征阳性,上述两点,在国内文献中少有报告。
  • 高景铭, 郭念恭, 孟翧钦, 魏炳星
    1966, (1): 47-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灭蝇的方法很多,关键在于了解孳生习性,才能提出经济有效的防制措地。过去关于我国类的孳生习性,在山东济南(孟庆华,1943)、四川成都(孟庆华,1944)和上海(范滋德,1959)等地会经有过比较详细的研究。
  • 张敦厚
    1966, (1): 56-6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雌蚊吸血后便开始了它的生殖营养环,此时卵巢逐渐发育,直至产卵。受了精的卵便可进一步的孵化,故雌蚊吸血与飞的种族绵延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至于吸血习性的差异,则随蚊种的不同和外界环境条件的不同,而有所区别。根据Bates(1954)记载:有的蚊种吸食变温宿主的血液,有的蚊种吸食温宿主的血液,有的蚊种能吸多种宿主的血液,有的只能吸少数宿主的血液。因此蚊虫的叮咬不仅使人蒙受其害,同时也使变温及恒温动物蒙受其害。为此研究蚊虫吸血习性的人甚多。例如国内在解放后研究的人有张宗葆等(1957)在大连市,王兴相等(1957)在乐山,刘兆铭(1959)在海南岛;解放前有胡梅基等(1936及1937)在上海和周软贤(1949)在重庆等。在国外有Roberts等(1949)在昆士兰及Wharton(1954)在马来亚等。
  • 柳支英, 吴厚永, 吴福林
    1966, (1): 64-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几年在我国西藏地区所采得的蚤类标本中,属于角叶蚤科(Ceratophyllidae)的有四个新种,其中角叶蚤属(Ceratophyllus Curtis,。1832.)有三种、倍蚤属(Amphalius Jordan)有一种。现将它们的主要特征分别叙述如下:
  • 蒋诚者
    1966, (1): 72-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一个地区寄生于人体的两种主要钩虫——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和美洲板口线虫的虫种与性别的组成,是钩虫生物学方面的重要资料。这个资料,在该地区钩虫流行病学或临床学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实用意义。根据以往文献记载,对于这方面的观察数量不多,各地区结果也不一致。
    近年来,我们在实验室,对浙江省各县143例钩虫感染者进行了驱虫,共获成虫80.020条。其中十二指肠钩口线虫35,741条;美洲板口线虫44,279条。寄生虫数最多的一例为3.747条(其中美洲板口线虫3,641条占97.44%);十二指肠钩口线虫寄生最多的一例为1.369条。现将80,020条钩虫的虫种与性别的组成列表于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