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刊目录

  • 1964年, 第1期      刊出日期:1964-08-25
      
  • 全选
    |
  • 唐仲璋, 唐崇惕
    1964, (1): 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里伯瑞氏绦虫Raillietina (R.) celebensis (Janicki, 1902)历史悠久,从1867年自人体发现并于1870年轻Davaine定名为马达加斯加绦虫Taenia madagascariensis以来,在亚洲、非洲、澳洲、南美广泛的地区,不断出现瑞氏绦虫属(Genus Raillietina)中一些近似种寄生于人体的报告,而在东南亚各国尤为普遍。虽然目前在各著名的寄生虫学及蠕虫学课本中都记载着本种绦虫病,其生物学特点及感染方式常付缺如。关于瑞氏绦虫的流行病学,法国蠕虫学者Blanchard为中日蟑螂(Periplaneta orientalis)可能是本类绦虫的中间宿主。虽然仅是一种推论,没有流行病学和实验的根据,但许多公认为标准的书籍会加以引用,甚至用肯定的语气加以记述。
  • 王捷, 熊光华, 胡永德, 刘丕宗, 牛洪发, 赛书元
    1964, (1): 17-2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本文报告1960-1961年在甘肃西部的一个荒漠地区,对当地的动物利什曼病的研究结果,发现大砂鼠有利什曼原虫的感染。原虫寄生的部位主要局限于动物的耳廓,仅个别见于肝脏。阳性大砂鼠大多无明显的体征表现。原虫的形态与黑热病原虫比较有明显的不同,它在大砂鼠体内可保持一年之久。2.在该地区的蒙古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均发现有鞭毛体的自然感染。由鞭毛体在白蛉体内的发展情况来看,在传播大砂鼠利什曼原虫的作用上似以亚历山大白蛉较为重要。3.两年内于不同时间对当地的原有居民及新迁入的人口进行了3,742人次的检查,未发现一例皮肤利什曼病或黑热病。在访问中也未发现当地既往有此类疾病的历史。4.根据调查结果分析,除对大砂鼠利什曼原虫与黑热病原虫在蒙古白蛉体内的命运进行了讨论外,并推断我国大砂鼠的利什曼原虫感染与人的关系不大。至于该项原虫究竟属于何种,仍待进一步研究。
  • 刘尔翔, 李凤琴, 邱则吟
    1964, (1): 24-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贫血是症疾的重要症状之一。引起贫血的原因,除由于疤原虫的繁殖直接破坏红细胞已为大家所公认外,倘有不同的看法。有些学者认为贫血是由于产生了免疫的原故,而另一些学者试为与症原虫代谢的关系更为密切。有些学者认为骨体造血系统受抑制而引起贫血,但多数学者试为正常红细胞被大量破坏是产生贫血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进一步了解症原虫贫血的机制,我们以大白鼠及柏氏疤原虫为试验动物,由骨体有核红细胞的变化,及血液中红细胞数量的增减来推断贫血产生的可能原因。
  • 郊国藩, 路治邦
    1964, (1): 32-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环形泰氏焦虫病是牛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自从1904年该病的病原Theileria annulata Dschunkowsky et Luhs被发现以后,在中亚、南欧、北非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包括苏联(南部及东南部)、印度、伊朗、土耳其、巴勒斯坦、意大利、希腊、埃及、阿尔及利亚、突尼斯、摩洛哥等,都会有过该病的报导(Fotheringham et al., 1937; Sergent et al., 1945; Ray,1950; Daubney et al., 1951; Aнтипин et al., 1959)。在我国, 1949年北京市及其郊区(通县)发现乳牛罗病(王洪章,1952),1953年以后,在西北兰州、西安、新疆等地先后会有发生(王连辰等,1955),在内蒙古昭鸟达盟、伊克昭盟、鸟兰察布盟亦有过流行。所以该病在我国北部分布相当广泛,不论在牧区的牲畜或是在城市的乳牛中都会发生过流行。
  • 何毅动
    1964, (1): 41-5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通过虫体连续切片的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的观察,对截形微口吸虫(M.truncatum)的形态学、解剖学和组织学,尤其生殖系统的构造作了详细叙述,对本虫的卵形成过程也进行了现察。虫体的角皮棘含有结合酪氨酸、色氨酸和组氨酸的蛋白质。在实质组织、吸盘和咽肌中具有多突星状的成肌细胞。卵模呈管状,内壁由上皮细胞所构成。梅氏腺具有二种形态不同的单细胞腺体,一种腺细胞分泌管开口于卵卵黄会合管和卵模开始部;另一种的分泌管开口于卵模中末部,并能查见其分泌物累积于卵模腔内。受精囊的入口处具有2个细胞瓣的构造。劳氏管无开孔,通至末端的盲囊,囊中充满无数精子的残余以及少数卵黄细胞和个别卵细胞的残余。近端的子宫内壁为腺上皮细胞所构成,其分泌物排至子宫腔。中段和远端的子宫内壁无腺上皮细胞的构造。成熟卵黄细胞中的颗粒滴含有蛋白质和酚类物质,是作为制造卵壳的材料,并认为卵壳物质是醌鞣蛋白。卵黄细胞中的卵壳前骗物是在卵模腔内析出井开始融合成壳状物,但形成一层均匀和完整的卵壳系在近端子宫腔内才完成的。一个完成的卵包括一个卵细胞和5或6个卵黄细胞。梅氏腺细胞分泌物及(或)近端子宫腺上皮细胞的分泌物与卵壳形成的过程有关,并对该腺细胞的功能作了讨论。本虫对寄主的损害,在形态学上主要表现肝脏胆管扩张、胆管壁纤维组织大量增生致使管壁变厚,以及胆管粘膜上皮细胞的增生。
  • 陈心陶
    1964, (1): 5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并殖吸虫病早于1880年文献上已有记载,但直至1930年才证实该病的确存在于我国大陆(Ying,1930)。此后研究者相继而起,在调查方面有Chen(1934),Vogel et al.(1935),Chen and Rose(1935),Leo(1935)等;在研究保虫宿主及中间宿主方面有Vogel et al.(1935),Wu(1935,1936,1939),Chin(1939)及Tang(1940)等。以上的调查研究主要以寄生于人体的威氏并殖为对象。至于动物方面陈心陶(1933,1934)首先报告鼠类的并殖吸虫,同时对该虫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活史研究(陈心陶,1935,1936,1937,1940),最后在以成虫与囊蚴的形态的基础上把它定名为怡乐村并殖P.iloktsuenensiso
  • 金大雄
    1964, (1): 69-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著者在大理洱海滨褐家鼠中检获肾膨结线虫。在室内捕获的将近30只中一只为阳性,在田间捕获的5只中有2只为阳性。在这3只阳性鼠中共获肾膨结线虫5条,二雄三雌,均寄生于腹腔右侧。2.根据文献上有关肾膨结钱虫和斯氏膨结钱虫的形态描述,著者训为斯氏膨结钱虫很可能是肾膨结钱虫的同物异名。至于大理褐家鼠中的标本亦定为肾膨结钱虫。3.现知肾膨结钱虫在我国的分布是: 1.南京、杭州及上海,其宿主在前两地是狗,在上海是黄融;2.在长春是狗;及3.在大理是褐家鼠。此外在台湾还有在牛感染的记载。4.文中简单的介绍了Woodhead和Hallberg对肾膨结钱虫生活史的研究,并提出Kapraнoвa对膨结科钱虫生活史的意见,但是生活史的最后确定尚须进一步加以研究。肾膨结钱虫对某些野生皮毛兽有一定的重要性,随着对这些动物人工饲养的开展,进一步研究生活史似乎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5.虽然肾膨结钱虫的生活史尚待进一步研究才能澄清,但其主要的传染方式是由于吃鱼所致。著者叙述了在大理捕获阳性鼠的野外环境,说明野栖的褐家鼠不乏吃鱼的机会。并指出在此种仅自非正常宿主中检获肾膨结钱虫的地区,有必要对融类和犬类进行调查。承上海第一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组徐藤棋教授及该组的同志们惠允观察上海黄融中的标本和引用这个未发表的记录;顾以铭同志代译Kapтaновa和Hикольский二氏的报告;和杜卓民副教授代为摄影,著者谨此致谢。

  • 刘思诚, 李得垣
    1964, (1): 76-8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作者对辽宁省肺吸虫的分布及其流行情况进行一些观察,在流行区仅发现一种短沟蜷印细石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lculus Reeve)。关于此螺的分类特征及生态特点,尚未见有报告。最近,肺吸虫种类、分布及流行病学的研究,都有新的报导(陈心陶,1961;钟惠澜,1962;唐仲璋,1962),提出一系列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所以,对此种短沟蜷生态学研究,更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这些研究结果能对确定山丘型肺吸虫流行特点和划分我国肺吸虫生态类型的问题,以及肺吸虫病的予防等方面提供资料。
  • 冯兰洲, 许锦江
    1964, (1): 83-9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报告作者等对中华按蚊、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卵外部形态和构造的研究结果;并结合文献资料,综述了按蚊属、库蚊属和伊蚊属常见蚊虫卵的形态构造,比较了三属蚊虫卵在卵外膜和卵壳层上形态构造的差异;这些差异不但构成了各属蚊卵外部形态的不同,而且在按蚊与伊蚊时常表现为种的特征。文内附有三种研究蚊卵形态构造所使用的技术。

  • 李贵真
    1964, (1): 91-1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寄生于农畜的蛋类种类较少,但是寄生数量往往较多,对农畜的危害是严重的。至今已知只有两种,它们均属于蠕形蛋科(Family Vermipsyllidae),分布在中亚细亚一带,海拔在800-3,500米地区的牧场上:(1)花螺形蛋,Vermipsylla alacurt Schimkewitsch,1885,采自天山区域中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及蒙古人民共和国的鸟兰巴托等地。该种寄生于多种有蹄类,如绵羊、马和牛等,另外,从食肉目(如犬、狐、狠等)体上亦会发现过,并偶见于人体。(2)尤氏羚蛋,Dorcadia ioffi Smit,1953,采自吉尔吉斯的绵羊体上(Ovis aries)。这两种在我国尚无正式记录。这两属在我国仅有的一次记录是羚羊羚蛋,Dorcadia dora cadia(Roths.,1912),采自西的("roe deer"=Capreolus capreolus bedfordi)体上,但亦未会记录它寄生于农畜Liu(1939)。
  • 沈守訓
    1964, (1): 101-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2年3月,从云南西双版纳狝猴胃内采到了2条雄的4条雌的线虫标本,经鉴定是舒氏拟泡翼线虫Physalopteriata schulzi(4:Physalopterinae Railliet,1893),该虫在我国不仅系一新记录,而且狝猴也是过去文献中从未记载过的宿主。Physalopteriata属系Coбoлoв(1949)创立。当时该属中仅包括一种,即:P.schulzi后Chabaud(1956)Pentadentoptera skrjabini Schachnasarova,1949 Physaloptera citelli(Rud.1819)Hall,1916 归隶于该属,故到目前为止,该属共包括三种,即:P.schulzi(Lubimov,1935)Sobolev,1949,P.skrjabini(Schachnasarova,1949)Comb.nov.P.citelli(Rudolphi,1819)Comb.nov.

  • 李敏敏
    1964, (1): 103-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1963年3月8日脊椎动物分类区系室,送给作者一只在北京香山猎获的红尾斑转Turdus naumanni naumanni Temminck。经蠕虫剖验法检查,发现该鸟的胆囊及肝的胆道都有吸虫的寄生,虫数共29条。过去国内对野生鸟类吸虫虽然有过一些研究,但其中未有关于红尾班鹤寄生虫的报导。作者将采获的标本加以鉴定,发现它是纤细短腺吸虫Brachylecithum attenuatum(Dujardin,1845)。该种吸虫在中国是首次记载,而红尾斑转是其新宿主。此吸虫的体形纤细,呈钱状,长3.37-4.10毫米,在卵黄腺处,虫体最宽度0.30-0.32毫米。口吸盘圆形,直径0.100-0.133毫米,其前方有一唇状突起。在口吸盘之后,咽及食管处虫体很窄,从腹吸盘前,开始逐渐变宽。咽球形,0.053-0.059 X0.056-0.070毫米。腹吸盘大,圆形,直径0.17-0.25毫米,约为口吸盘的二倍,与体前端的距离有0.63毫米。